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三北防護林建設成就:巍巍綠色長城 鑄起歷史豐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8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的關懷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的戰略決策,由此三北工程邁上了建設巍巍綠色長城、鑄起歷史豐碑的征程。

    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建設項目,三北工程的建設範圍廣,包括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面積大,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4%;規劃期限長,從1978年~2050年共計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建設;建設任務重,規劃總造林3508萬公頃,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並有效控制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

    3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三北工程建設。1979年,國務院成立了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協調解決工程建設重大問題,為推動工程建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88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親筆題詞“綠色長城”。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強生態建設,遏制生態惡化。大力植樹種草,推進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指出:“繼續推進‘三北’、長江等重點地區的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區考察生態建設,明確指出:“要大力加強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實現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2006年,溫家寶總理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上進一步強調:“繼續推進以三北防護林為重點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

    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建設區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産力,促進了糧食穩産高産,開闢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強化了全社會的生態綠化意識,在國內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提高了我國在國際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成為我國生態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三北工程建設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揭開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上世紀70年代末,在經歷10年動亂後,我們黨決定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紀元。在這樣一個偉大時刻,三北工程誕生,它以其廣闊的歷史和深厚的自然背景更彰顯出深遠的時代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拓展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佈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流沙壓埋農田、牧場、村鎮、村莊,威脅著公路、鐵路、水利設施的安全。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産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於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沙漠化土地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每年擴展1560平方公里;70年代~80年代初每年擴展2100平方公里。三北地區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萬噸以上。乾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難,嚴重制約著三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境地,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實現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聚居著漢、回、蒙、滿、維吾爾、哈薩克、鄂倫春、塔吉克等22個民族。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裡生息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但是,由於生態環境的變遷和惡化以及複雜的歷史原因,三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同中東部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

    三北地區戰略地位突出,同俄羅斯、蒙古等10多個國家接壤,國境線長達7000公里。這裡有許多革命老區,由於生態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困難。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國防建設起著積極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礦産資源豐富。人均農地、草地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極具開發潛力的農業區;已經發現的礦産有170多種,約佔全國的70%,其中有多種礦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佔有明顯的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區植被稀少,農村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産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地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區在農田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少地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到1975年底,三北風沙區造林保存面積187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造林保存面積140萬公頃,為大規模治理沙害、水患積累了經驗。但在建設過程中,也走了許多彎路。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放鬆對黃土高原的治理,但由於重視工程措施,忽視生物措施,不僅沒有從根本上減輕水土流失,而且一遇到暴雨,又造成更大的損失。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要在於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態災難只能用改善生態的辦法來治理。

    三北工程開啟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新篇章,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在林業建設上的精彩縮影

    30年來,三北工程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一路走來,在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時期,始終圍繞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兩大根本任務,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機制體制,完善充實建設思路,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在林業生態建設上的精彩縮影。

    建設思路不斷充實。三北工程建設之初,提出了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建立一個符合三北地區自然和經濟規律,高生産力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龐大生物群體”防護林體系建設目標。進入二期工程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眾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又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實現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結合,增強工程建設的持續發展能力。進入三期工程後,為推進防護林建設由點向面展開,提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進入四期工程後,提出了防護林體系要走全面質量管理的道路。近幾年,根據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標準防護林建設。

    建設重點不斷延伸。三北地區生態脆弱,治理難度大、任務重。建設中,在堅持防沙治沙、水土保持、農田防護林三大重點的同時,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突出工程建設主攻方向,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工程建設。一期工程建設期間,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基本原則,在農牧交錯地帶的長城沿線緊密結合基本農田和基本草牧場建設,確定了194個重點建設縣,通過實施主體工程和區域工程相結合,重點開展了以營造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重點地區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為主體的防護林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二期工程建設期間,在鞏固完善已有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同時,重點推進了跨越西北東部和內蒙古中部三省區的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林工程、跨越內蒙古東部和遼寧吉林西部三省區的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林工程,跨越華北和西北六省區的京包——包蘭鐵路兩側的防護林工程,首都周圍兩市三地綠化工程,跨越西北、華北四省區的青少年黃河護岸林工程等5個重點工程建設,有效遏制了這些重點地區沙化和水土流失擴展趨勢,率先在東北三省和京津兩市許多地區建成了跨流域、跨省區、跨山系、集中連片、規模浩大、佈局合理的大型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四期工程建設期間,堅持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把科爾沁、毛烏素、呼倫貝爾、河西走廊、新疆綠洲外圍等作為工程建設的重點,新治理沙化土地32.68萬公頃。

    建設機制持續創新。30年來,始終把創新作為促進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動力,推進工程建設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一期工程建設期間,試行了經濟合同制,由國家林業局三北局和各省(區、市)林業廳(局)簽訂協議,然後各省(區、市)內層層簽訂合同,實行任務、投資、期限、負責人四落實,用經濟手段對工程建設進行管理,把生産單位和管理部門有機結合起來,互相制約、密切配合,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二期工程期間,在強化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的同時,大力推行工程造林。建設項目,按程序立項、按設計施工、按項目投資、按標準檢查驗收,做到計劃與規劃銜接,投資與質量、任務挂鉤,驗收結果與獎懲兌現。三期工程建設期間,進一步強化了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確定了“五長”(省長、地市長、縣市長、鄉鎮長、村長)工程建設負責制和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堅持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分解任務與指標,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主要領導抓工程建設的責任與職責,保證了工程建設的健康發展。四期工程建設期間,逐步將現代管理理念與方式引入到三北工程建設中,推行按項目管理試點,建立了目標明確到省、任務分配到省、投資下達到省、責任落實到省的“四到省制度”,顯著增強了各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建設政策不斷完善。一期工程上馬不久,各地結合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大力推行了承包造林、“誰造誰有,允許繼承和轉讓”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政策,促進了造林生産責權利的結合,調動了農民的造林積極性。二期工程期間,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結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和全民義務植樹等政策的實施,推行“兩工”(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造林和“四統一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造林、統一驗收、分戶經營)的統分結合的造林政策,探索了工程建設新的組織形式和利益激勵機制,較好地解決了三北這項勞動密集型工程的勞力問題,促進了按山系、按流域的規模治理,推動了工程建設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建設質量。三期工程期間,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建立,生産要素市場的日益發展和農村經濟情況的大幅度改善,開始推行“四荒”拍賣和股份合作製造林政策,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四荒”拍賣的政策和辦法,打破行政區劃、所有制和購買者身份的界線,鼓勵不同經濟成分主體,購買“四荒”植樹造林,允許繼承、轉讓,進一步穩定林地所有權、搞活林地使用權和經營權,保障了農民收益權,並對個體造林、育林大戶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和必要的信貸支持,充分調動了社會團體、個人和農戶投身於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解放了林地,保證了防護林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和勞動投入。四期工程期間,隨著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林權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實施,把集體林分家到戶,國有林家庭承包,明確了林地的使用權,放活了林地經營權,落實了林木的處置權,農民成為山林的主人,促進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並存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科學支撐不斷增強。上世紀80年代,從三北地區乾旱少雨的實際出發,為了突破工程建設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技術瓶頸,重點在單項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廣應用了容器育苗技術、鑽孔深栽技術、開溝深栽旱作林業技術、匯集徑流抗旱造林技術等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進入90年代,三北工程建設由推廣單項技術向綜合配套技術轉變,按照不同類型區,組裝配套造林、營林、經營等綜合技術措施,建設科技試驗示範區,探索總結治理模式,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同時,從工程建設國家專項投資中拿出10%的資金專門用於適用技術的推廣,實行項目單報、投資計劃單下,從根本上保證了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先後推廣了深受農民歡迎的先進適用技術1200多項,推廣面積達到300多萬公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質量,造林保存率由過去的60%提高到85%以上。進入四期工程後,工程建設技術向模式化和標準化邁進。在三北地區,按照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的要求,總結推廣應用了100多種造林模式,並按照功能佈局需要,在三北地區推廣了生態防護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啟動了科學示範推廣項目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

    三北工程構築了一道綠色屏障,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

    3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把增加林草植被作為首要任務,擴綠、治沙、固土、保水、護田並舉,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態系統得到初步修復,改善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重點治理地區的風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雙降”趨勢。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採取封、飛、造相結合的辦法,營造防風固沙林561萬公頃,使2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保護和恢復沙化、鹽鹼化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表明,從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間,陜、甘、寧、蒙、晉、冀等6省(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與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凈減少7921平方公里。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已進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階段。陜西省榆林沙區林草植被達到373.78萬公頃,林草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15.6%提高到現在的33.5%,建成了以陜蒙邊界、古長城沿線、白于山北麓、榆定公路、黃河沿岸為骨架,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在沙漠腹地建成萬畝以上的片林165塊,沙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與上世紀末相比,沙化土地減少了2.08萬公頃,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比重由29.9%下降到15.9%,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到“整體遏制”的轉變。位於科爾沁沙地的內蒙古通遼市,通過三北工程建設,有166.67萬公頃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53.33萬公頃的農田和73.33萬公頃的草牧場得到了林網保護,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8.9%提高到現在的20.89%,沙化土地凈減少77萬公頃,實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沙化速度。甘肅省河西走廊五地市堅持“南保青龍、北鎖黃龍、中建綠洲”的方針,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87.64萬公頃,41%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在走廊北部長達1600公里的風沙線上,建起了長達1200公里、面積約30.7萬公頃的大型基幹防風固沙林帶,控制流沙面積20多萬公頃,堵住大小風沙口470處,使1400多個村莊免遭流沙侵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完成造林274萬公頃,在鞏固綠洲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綠洲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4萬多平方公里擴大到7萬多平方公里,擴大了四分之三,一個以農田防護林、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和天然荒漠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已初步形成。

    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在以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公里。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1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里,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公里,約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年入黃泥沙減少3億多噸。山西省造林153.4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0萬公頃,使46.7%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原來的5.5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4.01萬平方公里,減少了28%,強度以上土壤侵蝕面積由2.8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1.21萬平方公里,減少了57%。遼寧省營造水土保持林53萬公頃,控制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公頃,使地表徑流和沖刷侵蝕明顯減輕。據測算,土壤侵蝕模數從過去平均4500~5000噸/年·平方公里,下降到1500~2191噸/年·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甘肅省在黃土高原營造各類防護林70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8萬平方公里,累計達到5.67萬平方公里,治理率為58.09%,提高了近43個百分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輸入河流和水庫的泥沙由1977年的2.2億噸下降到現在的1.4億噸,水土流失面積也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

    平原農區基本建成了防護林體系,糧食産量和農田面積呈“雙增”趨勢。在東北、華北、黃河河套等平原農區,堅持以保障糧食生産安全為目標,營造帶片網相結合、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253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2248.6萬公頃,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産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産高産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産由1977年的118公斤/畝,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畝,總産由0.59億噸提高到1.53億噸。同時,由於防護林體系建設,過去的荒沙荒灘變成了基本農田,三北地區30年新增農田牧場1534萬公頃。據東北林業大學測定,由於農田防護林的作用,糧食增産15%~20%,僅此一項,三北地區增産糧食187.6萬噸,2005年全國産糧“十強縣”全部是三北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達標縣。東北平原共營造農田防護林70.022萬公頃,庇護農田776.16萬公頃,林網化程度達到72.24%。初步建成了以農田防護林為框架,多林種、多樹種並舉,網帶片、喬灌草結合,農林牧彼此鑲嵌,互為補充、互為一體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根除了危害農業生産的“三刮四種”現象,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增加了無霜期10~15天,延長了生長週期,保證了糧食穩産高産,糧食單産由過去的84.9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23.4公斤,總産由0.14億噸達到0.70億噸,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新疆有12個地州、82個縣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134個團場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全區403.3萬公頃耕地中的95%受到林網庇護,45個縣市在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達到了平原綠化標準,初步建成了以綠洲內部農田林網、綠洲外緣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天然荒漠林和山區天然林為主體的綠色屏障,鞏固和完善了綠洲生態體系,提高了綠洲抵禦災害的能力,糧食單産由工程建設前的100公斤增加到427.5公斤,總産達到816萬噸,是工程建設前的3倍。河北省三北工程建設區154萬公頃農田和73.9萬公頃牧場實現了林網保護,工程建設區農作物年均增産3億公斤以上,其中防護林貢獻率20%以上,農民增收2.4億元以上。

    人們的生存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三北工程建設恢復和增加了建設區林草植被,美化了人居環境,改善了人們的生存條件。三北工程區森林面積由工程建設前1985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4283萬公頃,林木增加減少了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含量,凈化了空氣,提高了空氣質量。據測算,三北工程新增造林面積每年可吸收二氧化氮734.1億噸,二氧化硫183億噸,一氧化氮929.8萬噸,一氧化碳5383.2萬噸。甘肅蘭州過去是三北地區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通過30年的建設,在改善大環境的同時,大力開展南北兩山綠化,造林45萬公頃,森林面積得到快速增長,吸收二氧化碳和各種有害氣體。同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空氣質量明顯改變。1998年席捲全新疆的特大沙塵暴,損失主要集中在缺林少林的地區,在3.22億元的損失中,和田、喀什防護林比較完備的地區損失僅為1320萬元,就是在損失較重的地區,防護林也發揮了明顯的防災減災效果。庫車縣30年來共營造防護林0.91萬公頃,綠洲森林覆蓋率達34.1%,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空氣濕度也逐漸加大,年降水量逐年上升,大風、浮塵和沙塵暴天氣減少,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逐漸降低:上世紀70年代與2000年後相比,降水量由67.4毫米上升到70.3毫米,大風天數由年均18天減少到6天,浮塵天氣由年均91.3天下降到21.8天;沙塵暴天氣由年均11.3天下降到2.2天。

    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通過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相結合的近自然森林生態系統正在修復和形成,野生動物、植物的種群和數量穩中有升,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促進了生態系統平衡。甘肅省安西縣通過荒漠植被建設,生態系統的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據觀測,荒漠區內生物種數明顯增加,新增野生植物15種;絕跡多年的蒙古野驢又現身影;岩羊、雪雞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三北工程培育了一批産業資源,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

    三北工程建設30年來,把防護林體系建設同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造一片林子,富一方百姓,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特色資源成倍增長。目前,工程區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立方米,凈增6.7億立方米。四料俱缺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善,特別是三北工程營造的農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積量高達4億立方米,已具備年産2000萬立方米的生産能力,經濟價值在100億元以上。據統計,三北地區年産木材2461萬立方米,産值71.1億元,其中商品材2034萬立方米,農民自用材427萬立方米。營造各种經濟林400萬公頃,建成了以黃土高原為主的優質蘋果基地、黃河沿岸紅棗基地和新疆的香梨、寧夏的枸杞、河北的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佈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産業帶和産業集群。年産幹鮮果品3600萬噸,佔全國産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三北地區的蘋果産量1600萬噸,約佔全國産量的60%。

    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通過防護林體系建設,廣大人民群眾從特色經濟林産品銷售、流通和加工以及人工林木材銷售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林果業和木材生産已經成為建設區廣大群眾增加收入的穩定來源。截至目前,新疆林果業年創産值114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450元。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將香梨、葡萄、紅棗、杏為主的四大特色林果作為發展林業經濟的龍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底,全州種植香梨6.67萬公頃,1.33萬公頃葡萄,1.33萬公頃紅棗,1.33萬公頃杏,年産各類果品28.72萬噸,産值8.1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收入744.8元,已經成為該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其中庫爾勒市和若羌縣農民人均林果收入在4500元以上。甘肅省天水市大力發展經濟林,面積達11.96萬公頃,年産果品70萬噸,分別為1977年的18倍和35倍,年産值1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的1/4來自林果業。山西省昕水河流域目前林果總産值達到386168.15萬元,比1978年前的20039.33萬元增長了18.3倍,人均果品收入726元,佔到農民人均收入2241.79元的32%。吉縣、隰縣、石樓等縣的林果業收入佔到農民總收入的50%以上,絕大部分農民依靠林果業走上了致富道路。河北省永清縣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形成了林木加工、果品生産、種苗供應、林産品銷售四大農村支柱産業,林業總産值達62411萬元,農民林業人均收入達到1837元。遷西縣現在每年幹鮮果品收入達2.4億元,農民人均林果收入達1820元。林果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對農村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産業和現實途徑。

    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目前,以林副産品為主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流通業、生態旅遊業等在三北地區蓬勃興起,一大批特色突出、佈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林業産業帶和産業集群快速崛起,使農村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可喜變化,成為振興農村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增長點。寧夏通過枸杞産業的發展,帶動了流通加工、印刷包裝、交通運輸、旅遊觀光、餐飲服務等相關産業。據初步統計,僅關聯産業收入就達15億元。枸杞市場營銷網絡建設速度加快,在全國136個大中城市建立了穩固的枸杞産品銷售渠道和網點,從事枸杞營銷的人員達1萬餘人。2005年,有40多萬人加入了枸杞種植和深加工領域,有近20萬勞動力從事枸杞採摘,使主産區和周邊鄰縣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陜西省隨著果業特別是蘋果生産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也在逐年上升。據統計,目前陜西省果品暢銷全國,遠銷歐洲、東南亞、北美、南美等地區,出口國家和地區由2000年的45個擴大到53個,出口創匯連續9年以兩位數速度持續增長。2005年,陜西企業自營出口的果品數量達29.3萬噸,創匯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49.49%和54.97%,其中濃縮果汁出口26.67萬噸,創匯1.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8%和61.01%,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目前,全省註冊出口果園達到232個,面積近2萬公頃,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北工程探索出了一條科學路徑,為我國開展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3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走出了一條國家組織發動、凝聚全社會力量投身生態建設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道路。三北工程上馬時,我國實力不強,經濟脆弱。實施覆蓋我國半壁河山的生態工程,本身就是一項嚴峻的挑戰。之所以能夠始終堅持並取得驕人的成就,原因就是我們用制度優勢彌補了經濟劣勢。我們的政治優勢體現在黨和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集中力量辦大事。工程一上馬,國務院就成立了由各有關部門和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主要領導組成的三北防護林領導小組,各級地方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這種領導體制把工程建設由部門層面提升到政府層面,由行業行為拓展成為社會行為,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極其有效地調動了社會資源和生産要素流向林業建設領域。30年吸引各種社會資金投入累計達到48.6億元,是國家專項資金的97%。特別是把工程建設同億萬人民求生存、謀發展的強烈願望結合起來,把國家的重點工程交給農民來辦。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為三北工程建設義務投工投勞50多億個工日,折合人民幣470多億元。有了這個優勢,我們就形成了團結協作、萬眾一心、共築長城的良好局面,才能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30年來,三北工程緊緊圍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中找準支點,把握方向。始終把農田防護林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大力發展平原林業,優化農業生産環境,保證糧食的高産穩産,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為主攻方向,結合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加大了毛烏素、科爾沁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綠洲治理力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始終把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作為建設重點,加快黃土高原和京津周圍治理速度,改善黃河和大型水庫的水質,維護水資源安全。始終堅持服務於農村、農業和農民,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

    三北工程創新了一套理論,保證和推動了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

    三北工程是我國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林業生態工程。在30年的建設歷程中,廣大建設者和管理者在實踐中,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理論指導工程建設,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形成了一套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防護林建設理論。

    三北工程第一次把森林的三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突破了過去林業建設以生産木材為主的指導思想,為我國林業實現歷史性轉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三北工程堅持實踐生態系統學理論,第一次把生態建設作為林業的主要任務,提出了建設防護林體系的思想。根據建設區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災害頻繁,農林牧比例失調的實際情況,突破以往防護林就是建設單一結構、單一林種的思想,把人為的能動作用和自然自我修復結合起來,建立一個高生産力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體,形成一個農林牧、土水林、多林種、多樹種、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三北工程堅持實踐生態經濟學理論,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思想。從工程建設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貧困的實際出發,把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有相結合起來,讓群眾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從而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工程的積極性,使工程建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三北工程堅持走生態治理規模化的道路,第一次把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起來。根據建設區生態治理難度大,治理速度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生態承載力的需要,突破了生態建設小規模、小範圍格局,把生態治理上升為國家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實現了以工程帶動生態建設,促進了林業全面發展。

    三北工程堅持尊重科學,在技術上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和創新。一是在防沙治沙方面,突破了過去被動的以防和治為主的技術方案,提出了防、治、用結合的全面治理的思路,實現了在防沙治沙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二是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突破了單一治理的模式,提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以山系和流域為單元,坡、峁、垣、梁、埂綜合治理。三是在造林方式上突破過去以造為主的技術政策,從注重人工造林向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飛機播種造林相結合轉變,把封山(沙)育林擺在突出的位置;加大了封育和飛播造林力度,加快了工程建設步伐。四是在發展方式上從單純造林向造林、保護、經營、利用相結合轉變,把管護放在第一位;在林分結構上從營造純林向營造混交林、覆層林、異齡林相結合轉變,把營造混交林作為首要任務;在林種結構上從營造防護林為主向防護林和經濟林、用材林等多林種相結合轉變,把適地適樹作為基本遵循;在樹種結構上從造喬木為主向喬灌草、針闊葉樹種相結合轉變,把灌木林放到了優先發展的位置;在種苗培育上從引進外來樹種為主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土樹種為主轉變,把鄉土樹種作為各地工程造林的首選品種。五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突破了造林成活率的技術難關,探索出了以涇流林業、深栽造林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個百分點。六是在飛播造林方面,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的禁區,飛播成效提高20個百分點。

    三北工程鑄造了一種精神,成為激勵人們投身建設美好家園的動力源泉

    啟動實施三北工程建設,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改善國土生態面貌的決心和意志,符合三北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願望,激發了建設區廣大幹部群眾投身建設綠色家園的積極性。他們把改變生存面貌、改善生活條件的強烈願望化作自覺的行動,煥發出極大的熱情,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積極投身到改變自然的偉大實踐中,涌現出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譜寫了一篇篇壯麗樂章,創造出了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塑造了以“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為主旋律的“三北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凝聚和昇華。三北地區各族幹部群眾用心血和汗水凝結的成果,相當於再造了3個大興安嶺,為我國創造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三北工程也以其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條件之艱難、效果之顯著,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被國際上譽為“世界林業生態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

    在新疆,三北防護林體系既改善了環境,又富裕了群眾,深得人心,被稱為“生命工程”、“富民工程”、“魚水工程”,築牢了發展之基,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八師150團抓住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機遇,採取生物治沙和開闢農田相結合的方式,30年如一日,硬是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後退了60公里,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跡。甘肅省在三北工程建設中,明確提出“治窮必先治山治沙,治山治沙必先興林”,並號召全省人民要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山西省右玉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鬥,植樹營林,為改善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了不懈抗爭。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幹部群眾發揚艱苦創業、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不管千難萬難,始終認準一個理:怕難沒有出路,窮熬不如苦幹,堅持綠化的信念不動搖,憑著覺悟加義務,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聞名的“塞上綠洲”。他們領導率先幹,幹部帶頭幹,群眾同心幹,一張鐵鍬兩隻手,镢頭加窩頭,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艱苦卓絕的造林綠化“人民戰爭”,一棵一棵地用汗水澆灌,一年一年地用心血播綠,營造出一片人工綠洲。幾十年來,右玉人民不畏艱難,以綠為榮,以樹為伴,苦幹實幹,換來了右玉山川的滿眼蔥蘢,贏得了大自然的豐碩回報。如今的右玉山綠了,水清了,羊肥了,民富了,10萬公頃樹、3.33萬公頃草,正在成為全縣蘊含無限商機的黃金資源;60萬隻羊、8000多頭奶牛,也成為了農民小康建設的致富源泉,全縣真正走出了一條“植樹種草防風沙、發展畜牧富農家、生態建設增活力”的道路。

    三北工程建設30年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大地上築起了綠色長城,為中國林業生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資産,必將成為名垂歷史的偉大工程。未來,三北工程建設將繼續在三北大地上鋪綠種富,在三北地區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旅行中奮力前行。

 
 
 相關鏈結
· 林業局:中央財政今年將對林業新增36.5億元投資
· 林業局:中國將建碳平衡交易制度 有助於生態建設
· 林業局黨組召開"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交流會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在福建三明舉辦
· 林業局深入學習實踐活動從七方面廣泛徵意見建議
· 張建龍到福州專員辦指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