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重慶市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成就斐然 凸顯六大特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4日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三十年,重慶市認真落實國家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著力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和基礎工作,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和諧重慶,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不斷得到改善,凸顯六大特點。

    一、突出減負增收,深化農村改革。以包産到戶、雙層經營、流通體制改革等舉措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增加農民務農收入;以發展勞務經濟促進農民務工增收,務工收入佔比由1978年的1.7%提高到2007年的44.4%,轉移勞動力780萬人左右。重慶發展勞務經濟,80年代主要從三個方面增加農民務工收入:放開農民從事商貿、運輸等行業限制,發展鄉鎮企業,放開小城鎮戶籍門檻引導農民進城經商辦企業;直轄以後提出“百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程”,邊遠區縣提出打造勞務“第一經濟”概念。在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方面,提出“初中畢業生免費上中職”,2006年出台資助三峽庫區移民、退役士兵和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等“三類人員”就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政策, 2007年進一步將資助範圍擴展到國辦福利機構適齡孤兒、城鎮低保人員 “五類人員”。

    二、塑造市場主體,推進企業改革。國企實現鳳凰涅槃,市屬國企資産總額達到7200億元。1978年,重鋼等5戶企業實行擴權試點;1980年以後擴大試點,普遍推行利潤包乾的經濟責任制和利改稅、廠長(經理)負責制等;1986年,起立嘉陵等2家股份公司;1993年重針總廠破産在全國引起震動;1994年,開始在市內60戶企業試行現代企業制度;1995年,渝州汽車總廠併入嘉陵集團;1996年,實施國企“抓大放小”改革,出臺抓好百戶重點企業實施意見,向區縣下放中小企業;1999年,提出國企改革“七個一批”思路;2000年後,在國資改革方面出臺組建“八大投”和重慶渝富資産管理公司等措施,催生了20多戶百億級國企集團。同時,非公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55%以上。1993年,組建重慶私營企業協會,創辦第一個非公有制經濟園區--沙坪壩非公有制經濟園區;1996年,渝北區成為四川省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

    三、健全市場機制,實施價格改革。形成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價格形成機制,99%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確定。重慶不僅在商品市場建設上起步較早,在要素市場改革方面亦先行一步:1992年,重慶證券中心開業,渝開發、渝鈦白、重慶藥業作為重慶第一批上市公司股票上市交易;1992年,進行解放後首樁土地拍賣--競賣2萬多平方米的江北區舊體育場;1994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人口信息計算機管理系統, 1995年,國家批准重慶商品交易所為全國5家試點期貨交易所之一;1995年,開始組建西部首家城市合作銀行。

    四、內引外聯並舉,以開放促改革。利用外資由“萬美元級”跨入“億美元級”。對外投資和勞務合作加快拓展,擴大了對全球資源、市場的佔有份額。1984年4月召開首次西南“四省五方”經濟協調會以來,逐步發展為“五省七方”、“六省七方”經濟協調會,1988年組建了以重慶為中心、輻射渝川滇黔4省市18地市的重慶經濟協作區,1994年成立長江三峽經濟開發區。近年來,先後與西南一片、長江一線、東部沿海省市建立雙邊、多邊合作關係,簽訂川渝“1+6”、渝黔“1+16”、渝港“9+1”、渝澳“8+1”等經貿協議,成渝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五、改革行政體制,建立市直管40個區縣的扁平化行政管理架構。先後實施4次機構改革,進行6次區縣擴權改革,下放權限200余項,取消、調整行政審批項目1007項。1995年,老重慶原9區3市9縣建制調整為11區3市7縣建制,新增巴南、渝北兩個城區;1996年,對“兩市一地”實行代管;2000年實行市直管40個區縣體制;2001年全部撤銷12個區縣的107個區公所(區工委),將全市行政層級減為三級;其後又推進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撤市設區,全市行政建制更符合《憲法》要求。

    第六,圍繞和諧穩定,加大社會改革。1986年與企業擴權讓利改革配套,就打破了就業終身制和分配大鍋飯;從1998年起開始推進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累計指導幫助179.3萬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1985年起開始探索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2007年探索建立了城鄉統籌的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今年實行了城鄉聯動的低保制度,建立了農民工養老保險和大病統籌制度,將徵地農轉非和城鎮超齡人員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投入和城鄉統籌力度加大。以教育為例,全面實行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部償清“普九”欠債,解決農村代課教師問題,實現農村與縣鎮學校“同標準撥款”,2007年“兩基”人口覆蓋100%,九年義務教育由基本普及跨入均衡、優質發展的新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3%,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30年重慶市工業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 改革開放30年重慶市人口計生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