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甘肅水利建設60年巡禮--隴原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7日   來源:甘肅日報

    2009年春季以來,身處隴原的人們又聽到了,這塊土地張開乾裂的嘴唇在呼喚:水!水!水!

    缺水,已成為十年九旱的隴原的標簽。破解水資源短缺的難題,因此成為一代又一代甘肅人的渴望與夢想。

    2009年7月中旬,大山深處連續旱了六年的靖遠縣若笠鄉曹峴村,終於盼來了今年的頭一場雨。

    這麼旱的年份,70多歲的田德生老人也是頭回見到。不過,他和村民再不用像前幾年一樣擔心吃水了。擰開廚房水缸上方亮晃晃的水龍頭,清淩淩的水噴涌而出,田德生老人滿臉褶皺裏全是笑意。

用上自來水的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香泉村東街社的群眾高興不已。記者 呂亞龍 攝

    正是“水”讓若笠人過上了水靈靈的新生活,而依靠水利改變的,又豈止是一個若笠鄉呢!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甘肅省水利事業突飛猛進,使整個隴原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座座“長虹”淩空飛躍,一條條“巨龍”逶迤向前,一片片綠洲奇跡般誕生,一個個生命工程潤澤山峁。黃土高原上,豐碑般地聳立起一座座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偉業。

    豐碑如水,如山,如磐。

    甘肅水利事業,是隴原兒女力求改變惡劣的大自然條件這部艱辛的鬥爭史中最為輝煌的一頁。甘肅水利事業,是伴隨新中國的誕生與成長,在祖國西部寫就的改造山河的壯麗詩篇和雄奇華章。

    興農必先興水——新中國的誕生,使在乾涸歷史中嘆息的隴原大地開始圓水這一夢想

    兩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結合而成的最簡單氫氧化合物——水,覆蓋著地球70%的表面。然而,在這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裏,真正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甘肅呢?

    數據表明,甘肅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不到全國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多年平均自産水資源總量289.4億立方米,人均1077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二分之一。

    千里隴原除了一小部分河川地帶水草豐饒外,旱魃為虐的嚴酷自然條件,使得大部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飽嘗著饑餓和貧窮的滋味。

    史籍上,大旱,大蝗,大饑,井皆竭,禾稼枯槁。翻開甘肅省水利大事記,上啟夏商周時期,直至公元1949年,這幾個詞是出現最為頻繁的詞語。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前,全省5045萬畝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積僅為470萬畝,實際保灌面積不足200萬畝。糧食平均畝産只有52公斤,全省糧食總産量僅為20.5億公斤。乾旱,在隴原大地上肆虐,廣大人民群眾只能在“老天爺”的喘息中勉強過活,社會動蕩不安。

    嚴酷乾旱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甘肅省農業生産嚴重受制于水。

    為了改變農業生産條件和貧窮面貌,新中國成立伊始,儘管甘肅省是一個貧困省份,但省委、省政府毅然作出了“興農必先興水”的決策。甘肅省水利事業也從此度過了漫漫寒冬,迎來了新的突飛猛進的春天。

    景泰縣,是中部18個乾旱縣之一。雖説黃河水嘩嘩地從門前流過,可由於水低地高,景泰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水,卻用不上水。“有河水不流,山是和尚頭,十年九不收,風沙不斷頭”,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1969年,在經過週詳的勘測規劃之後,省上終於敲響了富有歷史意義的重錘:建設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

    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動亂之初。在那個艱難歲月裏,一個最窮的省開始了一個水利建設史上的最大的項目。這是何等的魄力!

    一聲號令下,萬馬齊奔騰。1971年9月30日,工程正式上馬。

    那是一個令所有景泰人民激動不已的日子,那是一個被乾旱束縛了千百年後終於解脫的日子。1974年5月,滔滔的黃河水終於通過泵站,經過管道,跨過渡槽,爬過山岡,穿過隧洞,流進了千年的荒灘——景泰川。

    如果説,景電一期是景泰人民的“翻身工程”,那麼,景電二期就是景泰人民的“致富工程”。

    1994年,曆盡十年艱辛歲月,景電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景電一、二期工程,以高揚程、流量大而被譽為“中華之最”。它不僅用甘甜的黃河水潤澤了貧困落後的景泰、古浪兩縣的83萬畝戈壁荒灘,而且還給荒漠化日趨嚴重的民勤縣調去了水,送去了綠色。

    景電工程,為改善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的農業生産條件開創了一條新途徑,也為甘肅省電力提灌工程的建設積累了經驗。

    握河牽龍走山川——改革開放,使甘肅省水利事業奏響新樂章,旱垣變綠不再是遙遠的夢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著隴原大地,也給甘肅省水利事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再一次作出正確決策,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爭取外援,引進外資,使甘肅省水利事業邁出更大步伐。

    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肅省成功利用外資的一個典範。

    蘭州以北60多公里的秦王川盆地,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可常年乾旱缺水。

    為了實現秦王川人民祖祖輩輩的渴望與夢想,省委、省政府經過全面論證,1977年9月,引大工程開工的隆隆炮聲從甘青交界的天祝縣天堂寺響起。可是,由於資金、設備和技術等原因,引大工程曾兩次上馬,又兩次下馬。

    改革開放的深入,讓引大入秦工程獲得了新生。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實行國際招標,引進國外資金。

    1985年,總幹渠最長的盤道嶺隧洞,首先作為一個單項工程對外商承包,這在甘肅省水利史上開創了採用國際招標建設水利工程的先例。

    新中國水利史上規模最大的跨雙流域調水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不只以其浩大艱巨創造了中國引水史上的奇跡,而且在改革開放的意義上,開創甘肅水利建設史上的新紀元。

    經過中外建設者18年的共同努力,1994年10月10日,號稱西北的“都江堰”引大入秦工程總幹渠全線通水。取“天堂之水”,對秦王川世代與乾旱為伴的莊稼漢,不再是遙遠的夢幻,而是舉手可掬的現實了。長期關心這項工程建設的宋平同志為通水剪綵。他説:“引大工程功在當代,造福子孫。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依靠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為人民辦成如此功德無量的好事、實事、大事。”

    浩大的引大入秦工程,染綠了昔日乾旱的平川和農田,隨之而來的是五穀豐登的年月,幾十萬飽受乾旱之苦的人民安居樂業。

    2007年,省委、省政府加快了引大入秦灌區綜合開發建設步伐。一系列大小結合的調蓄工程,不僅使引大入秦工程解決了季節性供水這一最大的束縛,跨上了發揮綜合效益的新臺階,秦王川也由此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

    讓人喜悅的不僅如此。

    2006年11月22日12時,群山巍巍、洮河奔流的九甸峽沸騰了!禮炮轟鳴,峽谷震動。

    這是一個值得永載史冊的時刻。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甘肅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宣告正式開工。

    引洮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以定西為代表的中部乾旱地區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

    貧窮和乾旱是孿生兄弟。擺脫乾旱就是擺脫貧窮。為了解除隴中人民之苦,半個多世紀以前,甘肅省就做起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區的夢想,1958年,引洮工程開工建設。然而,因為受到科學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雙重限制,工程大幹3年之後,于1961年8月全線停工。

    引洮工程停止了,但甘肅中部人民對洮河水的期盼並沒有停止。

    1992年,省委、省政府又一次啟動了引洮工程的前期工作。

    引洮,這個幾度強烈而又幾度暗淡的夢想,再一次潛入了隴中人民的夢鄉。

    2006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最終審議並通過了引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引洮工程包括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和引洮供水工程,項目分兩期實施。供水範圍西至洮河、東至葫蘆河,南至渭河、北至黃河,總受益面積為1.97萬平方公里,涉及全省11個乾旱縣區,惠及298.53萬人。

    2008年8月,九甸峽水利樞紐建成暨首臺機組投産發電,宣告引洮工程建設初戰告捷。截至2009年7月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幹渠工程已完成隧洞掘進及一次支護48.3公里。“引洮河清流、解隴中之渴”的夙願將成為現實。

    與重點突破的大工程相呼應,在全省其他地區,各類水利工程也此起彼伏。

    歷史將永遠銘記,甘肅省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水利事業的偉績。來自省委、省政府的歷屆領導對甘肅省水利建設正確決策,鍥而不捨,一抓到底;來自全省人民勒緊褲帶,咬緊牙關,以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堅強毅力,以汗和血的凝結,寫下了這可歌可泣的篇章。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張寶順強調:加快實施興水戰略 統籌搞好水利建設
· 人大常委會將開展畜牧法執法檢查和水利建設調研
· 黑龍江投400多億大興水利建設 完成現代水利轉變
· 陳雷考察了解太湖流域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