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甘肅水利建設60年巡禮--隴原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7日   來源:甘肅日報

    自來水流進農家院——生命工程潤澤隴原,大山深處的人們如做夢般過上水靈靈的新生活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甘肅省星羅棋佈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大大改變了農業生産條件,為隴原大地增添了秀色。但是,在甘肅省中、東部乾旱和半乾旱山區,由於地下水和可利用的地表水奇缺,一遇乾旱,就有成千上萬人和成千上萬頭牲畜處於缺水狀態。

    水,成為乾旱山區人民基本生存最迫切的呼喚。祖祖輩輩盼水心切,越是沒水,很多地名越是以水取名,大水,小水,喜集水,甜水堡……

    因為缺水,在隴中很多乾旱的山村,大部分村民鮮有過洗澡的記憶。

    因為缺水,幾裏甚至幾十里地外溝谷裏發現的一眼細若遊絲的泉水,曾讓人們欣喜若狂。沿著窄而陡峭的小路,挑水的老老少少,馱水的驢馬,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足印。

    因為缺水,農戶到十幾二十公里外取水,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到五十公里以外取水,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在一些地方,水費和運費加起來,買水的錢足足佔去並不富裕的村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因而有水貴如油之説。

    吃水苦,吃水難,讓通渭人、環縣人、會寧人、靜寧人,以及以千萬計在乾旱少雨中煎熬的隴原各地人民講起來,總會帶著長長的感嘆,包含著無盡心酸。

    如何解決乾旱山區群眾的缺水問題,一直牽動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心。

    因為缺水,從很早開始,乾旱山區的群眾就積累了豐富的集雨經驗,他們在地上挖個坑,將黏土糊上四壁,就是一個窖。這樣把冬雪和雨水集蓄起來,以供人畜飲用。但這種土窖由於施工簡單,滲漏大,集雨效果很差。

    在總結群眾傳統經驗的基礎上,1995年7月,省委、省政府毅然作出了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建設的決策。即乾旱山區,每個農戶利用場院建一處硬化集流面,挖兩眼水窖,發展一處庭院經濟。“121”工程,它不僅闖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水利建設的路子,而且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群眾疾苦的最大關懷,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從甘肅省實際出發解決問題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和創造精神。不僅有效緩解了山丘區的缺水矛盾,而且也為這些地方的扶貧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20多年來,全省已累計建成各種積蓄水窖297萬眼,穩定解決了263萬人的飲水困難,併發展集雨節灌農田550萬畝。

    窖水解決了大問題,但終歸不是解決用水問題的根本之計。碰上大旱時,窖水也有頂不住的時候。

    讓老百姓喝上安全的水,成為省委、省政府關注民生的一大實事。2000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甘肅省相繼實施了人飲解困工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一個個潤澤隴原的生命工程,成了村民渴盼已久的真正的“甘霖”,滋潤了他們的心田。截至目前,已累計解決了1396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不過節,不逢會,就因為水來了,千百年旱垣的村子鞭炮齊鳴。“八輩子不敢想的事,今天咋就像夢一樣實現了?”許多待在家裏的村民急切地擰開自家的水龍頭,把所有的容器都接得滿滿的,生怕自來水不再來似的……人們一個個把手伸到水管下面,看著那水怎樣歡躍地流過指尖。

    那喜慶的炮聲,每一次震響,都在村民的心頭蕩起一陣歡樂。在這一個個蒼涼的山村,何時有過這般盛大的節日?繁衍生息於此的人們何曾嘗過這曾給生命以靈性、給大地以綠色的甘泉啊!

    這水,醉了山,醉了樹,醉了一鄉人,也醉了整個隴原大地!因為,自來水來了,乾旱山區苦澀的生活便銷聲匿跡了,生産生活方式也改變了。

    有了水,靖遠縣若笠鄉曹峴村村民楊德秀家以前的8個水缸,大多“下崗”了。只有一個放在水龍頭下邊。另外4個扔在了院子角落裏,3個裝起了麵粉。

    更重要的是,有了水,村民被挑水擔壓著的肩膀完全解放了。現在楊德秀的兒子和其他村民放下挑水擔,紛紛進城打工了。若笠鄉上馬了滴灌工程,種起了以前從未種過的藥材。

    生命工程引來的生命之水,在甘肅農村引發了一場深遠的革命。

    流域治理譜新篇——水資源節約保護邁出重要步伐,隴原人與自然和諧這一大夢想開始破題

    地球因為有水才有了生命,人類因為有水才創造了文明。沒有什麼比“水”,更能折射出“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了。

    千里隴原對此更是感受頗深。這些年來,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以及嚴重的破壞性開採,讓這片土地不堪重負,特別是河西內陸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甘肅人知道,他們要滋潤的,不僅僅是乾裂的嘴唇。

    張掖市地處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長期受水資源短缺之困。從2000年起,為了挽救生態日益惡化的黑河流域,國務院作出了黑河中游每年向下游分水9.5億立方米的決定,張掖市水資源短缺進一步加劇。

    對於長期受缺水困擾而又用水粗放的張掖來説,如何立足有限的水資源圖謀發展,成為新世紀的頭等大事。

    2002年年初,水利部確定在張掖市建立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試點。這被稱為是我國治水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為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水權制的實施成了節水型社會試點的突破口。它像一個無形的“緊箍咒”,糾正著群眾無限制用水的陋習。現在張掖每個農戶都有一本“水權證”,每本水權證都明明白白地標明每戶農民每年可使用多少水資源。

    2006年9月,張掖市試點通過水利部驗收,被授予“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的稱號。以水定産業、以水調結構、以水促發展,一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的誕生,為拯救下游綠洲及恢復生態平衡打造了一種長效機制。

    張掖市人民一點一滴節約下來的黑河水,給乾涸多年的額濟納帶來了綠色和生命。2000年至今9年的調水,使黑河下游周邊生態環境已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居延海再次重現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旖旎風光。

    水權改革也牽住了石羊河治理的“牛鼻子”。

    石羊河,一條發源於祁連山的內陸河,一條充滿傳説和承載溫暖的古老而美麗的水系。它千年清澈,曲折婉轉,滋潤出民勤綠洲,撐開了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兩大沙漠。

    然而,隨著石羊河流域人水矛盾的不斷加劇,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過度。石羊河流域成為我國內陸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

    如今,能夠正常流入民勤的河水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5億多立方米,銳減至現在的不足1億立方米。民勤的生態惡化程度已極其嚴峻,天然植被成片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鹽漬化進程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勤及石羊河流域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溫家寶總理針對石羊河流域生態問題,先後十幾次專門批示。他強調: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如何解決這一區域內持續惡化的生態問題,如何保持石羊河流域人與自然的平衡,根本出路在於節水,成為一個具有前瞻眼光的科學決斷。甘肅省正是沿著這一思路,全力破解石羊河流域生態問題的真正難題。

    從2002年開始,甘肅省便組織開展了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省人大常委會還頒布了《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省政府也批准實施了《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調度管理辦法》等4個規範性文件。

    2007年年底,《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准。規劃重點治理工程總投資47.49億元,其中2006年-2010年項目投資31.04億元,2011年-2020年項目投資16.45億元,投資以中央投資為主。

    國家工程,綠色夢想。為了保護共同的家園,武威市明晰了初始水權,建立起灌區、鄉鎮、村組(用水者協會)和用水戶四級臺賬,初步實現了水票制供水和用水戶刷卡取水。關井壓田成了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

    關井壓田後,農民收入咋辦?武威人找到了設施農業這把金鑰匙,將日光溫室産業打造成了新的支柱産業。武威市還以水調結構,種草養畜成了農民致富的新路子,一種節水高效的新型生態型經濟日益凸現。

    通過3年治理,目前,石羊河流域總用水量累計減少5.9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開採量減少了3.4億立方米,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了良好開局。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走出了第一步。然而,甘肅省對生態治理並沒有停止思索,停止探求。

    在啟動敦煌節約型社會建設的同時,甘肅省積極開展敦煌黨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關閉機井,襯砌渠係,給棉花地裏“打點滴”,削減農田灌溉用水,為的是一個目的,不能讓敦煌重演樓蘭悲劇。

    在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甘肅省的水生態修復也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7.92萬平方公里,比1978年的1.7萬平方公里凈增6.22萬平方公里。卓有成效的水土保護及蓬勃發展的生態建設,宛如一顆顆碧玉,浸潤著隴原的生態環境,遏制著甘肅省水土流失的惡化趨勢。

    大幕正在開啟,建設如火如荼。如果説甘肅省水利建設者們曆盡千辛萬苦已經改變了一方生態,那麼,正在和即將發生改變的,就是黃土地的明天!對於甘肅的人和地,那或許就是一種自然的寧靜、人文的和諧,以及二者交匯之下心靈的開闊。(宋振峰)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張寶順強調:加快實施興水戰略 統籌搞好水利建設
· 人大常委會將開展畜牧法執法檢查和水利建設調研
· 黑龍江投400多億大興水利建設 完成現代水利轉變
· 陳雷考察了解太湖流域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情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