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遼寧省林業生態建設:護衛經濟發展的"德政工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02日   來源:遼寧日報

    ■兩年前,遼寧省政府出臺了面積達14.69萬平方公里的造林綠化規劃:長1044公里、寬度不小于2公里的遼西北邊界大林帶建設工程;3年完成660萬畝的荒山綠化建設工程等

    ■兩年後,遼西北邊界大林帶、荒山綠化工程以及沿海經濟帶綠化工程已近尾聲,綠色版圖的雛形開始在遼沈大地上逐漸顯現

    遼寧省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千百年來,遼沈大地飽受風沙的危害。歷經兩年多的大規模建設,如今一條綿延1044公里、寬度不小于2公里的遼寧邊界林橫亙在遼寧省遼西北邊界線上,它猶如一條千里綠色屏障,阻擋著科爾沁沙地的漫漫黃沙,護衛著我們的家園。

    有數據顯示,距離遼西北邊界只有100多公里的瀋陽主城區,每年的沙塵暴天氣不少於10天,揚沙和浮塵天氣超過20天。毗鄰邊界線的遼西北農民更是深受其苦。流沙使大面積農田土壤的養分流失、肥力下降,人們對綠色渴望了半個多世紀。

    2008年,遼寧省開始大規模開展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建設。這是遼寧省構建“綠色新版圖”的關鍵一役,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德政工程”。

    在沙漠地區植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長1044公里的大林帶,朝陽的建設任務佔了523公里,是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建設任務最重的市。朝陽市林業局的同志説:“造林65萬畝並不困難,但要集中在邊界地區兩公里的狹長範圍內造林,就十分困難了。 ”而最難解決的就是沙化耕地的退耕問題。北票共涉及2.6萬畝的沙化耕地建設,他們比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給退耕農戶每畝補助160元錢。同時在造林時著重考慮了老百姓的長遠生計問題,發展了1.3萬畝楊樹速豐産林和1.3萬畝大棗經濟林,還在林下進行林藥、林草間作,牽手農戶與林業企業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群眾對此十分滿意,大大促進了邊界林工程的建設。

    在阜新市彰武縣大冷蒙古族鄉牛窯村,過去,“種一坡,打一車,收一簸箕煮一鍋”是這裡真實的寫照。兩年來,村民們在沙地上栽植的楊樹苗已經一人多高,一排排,一列列,在科爾沁沙地熾烈陽光的照射下頑強地生長。

    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最大的效益仍然是生態效益。在昌圖縣傅家國有林場,成片的樟子松林、楊樹林長勢喜人。林外細沙飛揚,林內空氣清新,清爽宜人,一條防護林隔出了兩個完全不同世界。林場職工告訴記者,造林前,這裡的最大風速是每秒23米,林帶建成後最大風速降低為每秒17米。造林後,地溫平均提高了兩三度,夏季空氣濕度由45%提高到了65%。

    沿著遼西北千里風沙線,一條連綿不斷的邊界林帶像一條綠色的巨龍庇護著遼沈大地,為我們鎖住了肆虐的風沙,護衛著遼寧經濟的發展。

    遼西北千里綠網快速織就

    歷經兩年多的大規模建設,綿延1044公里、寬度不小于2公里的大林帶沿遼寧西北部邊界豎起了一條千里綠色屏障,阻擋著科爾沁風沙的南侵。

    阿爾鄉鎮位於彰武縣城北部50公里處,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後旗相鄰,屬科爾沁沙地邊緣,是我省防風治沙重點鄉鎮。在阿爾鄉鎮的省級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示範區裏,記者目之所及,一排排楊樹、樟子松和成片的草方格,將曾經的黃沙死死鎖住。阿爾鄉鎮副鎮長呂春青説,如今這裡已看不到連片的沙地了。把樹苗當寶貝像對待孩子一樣小心侍弄

    2008年,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開始實施,擬用3年時間完成遼寧境內科爾沁沙地綠色阻沙林帶建設。該工程位於遼寧與內蒙古邊界遼寧一側,東起昌圖三江口,西至淩源小城子,全長1044公里,途經全省18個縣(市)。這讓飽受風沙之苦的遼西北人民看到了希望。自此,千里風沙線上,一條連綿不斷的大林帶拔地而起,為遼沈大地的人們遮風擋沙,庇護著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建設,是省委、省政府經過精心謀劃,構建遼寧綠色新版圖的關鍵一環。但是在沙漠地區植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建設一條沒有斷檔、集中連片的千里大林帶更是難上加難。

    遼寧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説,為提高造林成活率,遼西人從實際出發,發明了很多有用招法。朝陽市喀左蒙古自治縣大城子鎮購買30萬隻礦泉水瓶,將礦泉水瓶插根為樹苗滴灌,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在大旱之年仍能保持67%的造林成活率。使用機械挖坑,專業隊伍造林也是遼西造林的一大特色。朝陽市共組建造林專業隊1800多個,採用打泥漿、保水劑、生根粉、覆膜、套袋等抗旱技術,為植樹後的抗旱保活打下堅實基礎。

    在彰武縣大冷蒙古族自治鄉牛窯村邊界防護林帶記者看到,過去兩年,村民們在沙地上栽植的楊樹苗已有一人多高,一排排,一列列,在陽光的照射下頑強地生長著。村委會主任朱玉國説,村裏共建設了3180畝邊界防護林,為了確保成活,村裏籌資在沙地上打了4眼井,“死了就補植,不停地澆水,樹苗不成活決不罷休”。“沒造林的時候,沙子追著人跑,把口糧田都淹沒了;現在,樹苗成活了,沙子固定住了,村裏人都把這些樹苗當成寶貝,像對待孩子一樣小心侍弄著。 ”村民馬廣軍説。沙化耕地效益低幫助農民種上“鐵桿莊稼”

    比沙地造林更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沙化耕地的退耕問題。

    “沙化耕地的效益很低,老百姓種玉米、種花生,每年的收入每畝最多不超過500元,但是要讓農民放棄種了一輩子的土地,老百姓也不答應。”北票市林業局局長劉英智説。

    在北票,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建設共涉及2.6萬畝沙化耕地。為此,北票市比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給退耕農戶每畝補助160元錢。同時在造林時著重考慮了老百姓的長遠生計問題,發展了1.3萬畝楊樹速生豐産林和1.3萬畝大棗經濟林,還在林下進行林藥、林草間作,牽手農戶與林業企業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

    “以前在沙地裏種花生、種玉米,那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很多時候一畝地一分錢收成都沒有。現在林帶建起來了,我們領著補助,發展大棗産業,生活更有盼頭了。”上園鎮村民武雲峰説。

    據了解,在整個工程區域內,遼寧以流沙治理為主攻方向,堅持生態建設與産業發展同步的原則,進行多層次、多物種配置,推廣彰武小鑽楊、班克松、文冠果等樹種,引進大果榛子等經濟樹種,提高林地附加值。這樣就將治沙與農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進而營建起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果材兼用林基地。

    阜蒙縣舊廟鎮梁北村把生態建設和産業發展相結合,營造了8000畝大扁杏經濟林。

    縣林業局技術推廣站站長鄭慶山説,5年後進入盛果期,每年可産大扁杏120萬公斤,實現産值700萬元。工程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農民增收栽下了“鐵桿莊稼”。牽手沿海防護林合成遼寧生態保護屏障

    一系列舉措讓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得以順利推進,提前一年基本建成。

    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最大的效益仍然是生態效益。記者走進遼西重點工程區,驚喜地發現,遼西北過去的黃色,正被綠色所替代。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太平鄉大道村,“遼西北邊界防護林紀念墻”引人注目。 “紀念墻”後面的山上,油松、側柏隨風擺動。過去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當地人把大道村稱為“黃三角”。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啟動後,阜蒙縣林業局為大道村設計了建設方案,將全村分為大道工程小區、四家子工程小區、公路綠化帶小區和村屯綠化4個部分,山、水、林、路綜合治理,工程區建設總面積1.5萬多畝。

    縣林業局用兩年時間,組織專業隊造林,水平槽整地,容器大苗和種子直播,栽植油松、側柏、山杏80萬株,直播荊條、臭椿等種子1.8萬公斤。今春,工程小區全部綠化,昔日的“黃三角”變成了“綠三角”。而這只是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建設區的一個縮影。

    曾飽受風沙之苦的彰武縣章古臺鎮農民譚齊説,以前刮大風,門都推不開,經過沙區治理,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如今這裡已成為培育樟子松苗的全國特色種苗基地。今春,他家賣樟子松苗收入了30萬元,像他這樣的大戶全鎮有50多家,年初以來光買車的就有20多家。

    在彰武縣記者了解到,該縣已使6座萬畝以上的大型流動沙丘固定下來,12.5萬畝農田防護林使沙區的166萬畝農田得到保護,保證了農業的穩産高産。現在,彰武一年的揚沙天氣由過去的40天減少到18天,空氣相對濕度增加10%左右。這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估算價值為90多億元。

    一片樹,就是一個聚寶盆;一片林則是一個“綠色銀行”。行走在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建設區內,這句話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今年3月中旬開始,沙塵暴頻頻肆虐我國北方,但遼寧所受的影響卻並不明顯,這主要歸功於遼西北邊界防護林。

    截至目前,整個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工程已經完成99%,剩下的沙化造林任務也將於今年全部完成。“對林帶達不到2公里寬或存在斷帶的,要加強補植補造,實行內充外擴,確保林帶完整閉合,並盡可能擴大林帶寬度。 ”省林業廳廳長曹元説。

    記者從省林業廳還了解到,今年即將全面建成的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將與我省東南部沿海防護林形成合圍之勢,在遼寧四週形成一個生態保護屏障。屆時,西北部防護林將起到防風防沙、保護農田、涵養水源的作用,而東南部沿海防護林將兼具生態工程和景觀工程的雙重功效。綠化生態圈的建成將對我省生態效益的獲得和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王雲峰)

 
 
 相關鏈結
· 李育材:以科技支撐引領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
· “三北”防護林工程每年染綠青海高原百萬畝荒山
· “三北”防護林工程謀劃未來10年發展“路線圖”
· 我國全面規劃“三北”防護林體系五期建設工程
· 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