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戰略機遇 轉變發展方式
全面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賈 治 邦(2011年1月5日)
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經濟、農村、林業工作會議,以及全國人才工作、組織部長會議精神,全面總結“十一五”林業工作,認真謀劃“十二五”發展思路,安排部署2011年重點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會前專門聽取彙報,對林業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回良玉副總理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時期的林業工作,對謀劃“十二五”、部署2011年林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下面,我講三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一、關於“十一五”林業工作的簡要回顧
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業工作,頒發了中央10號文件,召開了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和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明確了林業的“四個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把林業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全國務林人奮發進取,銳意改革,紮實工作,有效破解了長期以來嚴重制約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成功應對了各種重大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林業三大體系建設和各項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林業的面貌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為林業和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經過精心謀劃和全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成為繼土地家庭承包之後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突出亮點。一是明晰産權、承包到戶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有18個省區市基本完成明晰産權任務,全國共解決林權糾紛80余萬起,確權到戶林地22.36億畝,佔全國集體林地總面積的81.69%。6825萬農戶拿到林權證,3億多農民直接受益。二是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財政支持制度、林業金融支撐制度、林權保護和流轉制度、林木採伐管理制度和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繼建立。林權保護管理服務工作日益規範,林木採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193個縣展開。林業合作組織達到6.4萬個,帶動農戶1846萬戶,經營林地3億多畝。三是興林富民、農村穩定取得重大成效。林改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家庭財産,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興林致富的熱情,為破解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找到了有效途徑。全國林地直接産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畝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畝。2550個林改縣農民林業收入佔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點林區縣超過60%,一些山區農民的收入超過了平原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2001年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216元,2010年僅紅棗收入一項就達3萬多元,增長了10多倍。林改還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同時,國有林場改革穩步推進,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順利推進,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二)生態建設和保護全面加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緊緊圍繞“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一是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力度加大。全國完成造林3.7億畝,義務植樹117.2億株。全國森林面積達29.32億畝,森林覆蓋率達20.36%,活立木蓄積達149.13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達9.26億畝,穩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78.11億噸,年生態服務價值10.01萬億元。森林經營實現突破,完成中幼林撫育4.7億畝。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51%。天然林保護工程圓滿完成一期建設任務,退耕還林政策進一步完善,三北防護林、速生豐産用材林等工程建設成效明顯。國務院批准了《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徵佔用林地定額管理制度開始實施,林地保護力度明顯加大。二是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全面加強。實施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5—2010年)》,完成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201個,5萬多公頃濕地得到恢復。濕地自然保護區達550多處,國家濕地公園達100處,國際重要濕地達37處。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0.3%,較“十五”末增加5個多百分點。啟動了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建立了長江、黑龍江等流域濕地保護網絡。黑龍江、湖北、寧夏等省區濕地保護和恢復面積明顯增加。三是荒漠生態系統明顯改善。國務院召開了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國家林業局與各重點省份簽訂了防沙治沙責任書,全面實行了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啟動了石漠化治理工程和38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第四次全國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顯示,2005—2009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比上個監測期年均多縮減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的省份增加到29個。全國土地沙化防治進入了“整體遏制、局部惡化”的新階段。四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大熊貓等50多個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種群持續擴大,蘇鐵等千余種野生植物人工種群基本建立,野馬等物種回歸自然進展順利,野生動物損害補償試點有序推進。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達2035處,總面積達18.5億畝,佔國土面積的12.9%,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森林在農田、草原和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基礎作用更加突出。
(三)林業産業發展連續邁上兩個大臺階,林産品生産和貿易大國地位已經確立。出臺了《林業産業政策要點》和《林業産業振興規劃》,加強了産業扶持和指導,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林業産業發展繼續保持強勁勢頭。一是産業規模邁上新臺階。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傢具、木地板産量躍居世界第一,幹鮮果品和花卉産量名列世界前茅,成為世界林産品生産和貿易大國。2005年全國林業産值只有8400多億元,2006年超過1萬億元,2010年突破2萬億元。林産品進出口貿易額由“十五”末的400多億美元增加到900億美元。二是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林業一二三産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調整為目前的38:53:9,林業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三産業比重逐步加大。經濟林産品産量突破1.27億噸。2009年全國人均水果佔有量達到91.2公斤,超過85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産業快速發展,不僅開闢了農民增收就業的新渠道,而且為維護國家糧油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以木竹加工和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為主的林業第二産業主要産品産量持續增長,森林旅遊業等新興産業成為林業第三産業新的增長點。三是産業素質實現新提升。特色産業集群初步形成,龍頭企業逐步壯大,林産品質量繼續提高,産業化經營勢頭良好,工農合作更加緊密,産業帶動能力持續增強。浙江省安吉縣以佔全國2%的竹資源,形成了佔全國20%的竹産品市場、年産值達120億元的竹産業。
(四)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普遍樹立。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並將其與林業生態體系和林業産業體系建設同步推進,實現了生態文化建設的良好開局。一是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明顯增強。中央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建設生態文明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江西、福建等省把春節團拜改成了植樹活動,重慶、山西、河南、廣西、內蒙古、黑龍江、遼寧等省區市紛紛加大造林綠化力度。“生態立省”、“生態立市”、“生態立縣”,“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成為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的執政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加快林業發展成為各地規劃的重要內容,創建森林城市成為市長們的不懈追求。目前,已有貴陽、瀋陽、長沙等22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二是生態文化建設成績斐然。成立了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深入研究生態價值觀、生態道德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消費觀、生態政績觀等問題,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論成果。創作了一批富有震撼力的生態文學、影視和藝術作品,涌現出《天狗》、《踏界》、《龍頂》、《絕處逢生》、《森林之歌》、《從吳起開始》等精品力作。整理出版了《中華大典·林業典》。三是林業宣傳影響廣泛。圍繞林業改革發展的中心工作,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林業宣傳活動,中央媒體每年刊播林業稿件1萬多條。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使林業政策深入人心,林業行業精神得到弘揚,生態文化知識廣泛普及。四是生態文明教育活動紮實開展。與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共同確定了30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成功舉辦了森林城市論壇、生態文化論壇、生態文明高層論壇、綠博會、花博會等宣傳教育活動,強化了全社會生態文明觀念。
(五)林業應急處置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過去五年,是林業應急任務極為繁重的五年,也是應急能力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成效顯著的五年。一是成功抗擊重特大自然災害。林業系統全力投入抗擊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努力降低生命財産損失和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大力推進災後生態修復和重建。二是森林防火取得顯著成效。實施了《全國森林防火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了火災防控能力建設和責任、措施的落實。成功撲滅2006年免渡河、2009年沾河、2010年呼中等地發生的數十起重特大森林火災,年均火災次數、受害面積和人員傷亡分別下降27.2%、82.6%和80.3%,與部分國家連續發生歷史罕見森林大火形成鮮明對比,多次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表揚。三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強。落實了地方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防控責任,形成了聯防聯控有效機制,推進了有害生物測報站點建設,增強了災情處置能力,測報準確率達到85%,成災率降至5‰以下。四是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不斷強化。設立了350處國家級、768處省級和一批市縣級監測站,成功控制多起突發疫情,維護了公共衛生安全和人民群眾利益。五是沙塵暴應急體系逐步健全。制定了部門應急預案和重點省區應急預案,建立了沙塵暴趨勢會商制度。建設了39個沙塵暴地面監測站,開展了重點地區監測工作。加強了重大沙塵暴現場救災指導,減緩了沙塵暴危害。六是林區治安狀況繼續改善。全面推進森林公安“五化”建設,重點加強林區治安源頭管理、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突發事件應對和林區禁毒工作,穩妥處理了一批涉林非法集資案件,維護了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六)林業對外開放加速推進,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以應對氣候變化為重點,積極推進林業國際合作,全力服務國家發展和外交大局,林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一是森林應對氣候變化成為重大國家戰略。認真落實胡錦濤主席在APEC領導人會議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的莊嚴承諾,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建立了亞太森林網絡中心,提前兌現了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0%的承諾,確立了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地位。二是積極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引進實施國際合作項目20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30多億美元。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世行、亞行、歐投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順利實施。援助欠發達國家生態建設起步良好,林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利用兩種資源、服務兩個市場的能力明顯增強。三是深入開展各領域國際合作。積極配合國家重大外交行動,開展了大熊貓、朱鹮、東北虎等外交工作,成功參與“老虎峰會”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十五屆締約國大會,妥善處理老虎保護、木材非法採伐等敏感問題。積極參與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等重要活動,全力推動中美合作共建中國園項目建設。認真履行國際公約,與美、英、日、澳、德、印等國就林業相關議題展開了雙邊磋商與合作。國際竹藤組織在上海世博會設立了全部由竹藤製作的獨立展館。
(七)強林惠林政策體系初步形成,為興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來,特別是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召開後,各項強林惠林政策密集出臺,為林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林業投資創歷史新高。“十一五”國家林業投入達2979億元,比“十五”增加了80%。其中,林業基本建設投入由389億元增加到479億元,財政資金由1267億元增加到2500億元。林業貼息貸款和基本建設貼息貸款由223億元增加到588億元,增幅達164%。二是林業公共財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營造林投入補助標準由每畝100元提高到200元。屬集體的國家級公益林,中央財政補償標準由每畝每年5元提高到10元。造林、林木良種和森林撫育補貼和濕地保護補助等試點相繼啟動,32種林業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三是林業金融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出臺了《關於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央財政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穩步推進,公益林保費補貼比例提高到50%,與中國人保財險公司簽訂了《共同推進森林保險框架協議》。林權抵押貸款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涉林貸款規模預計達1200億元。四是林業稅費政策更加優惠。以林區“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為原料生産加工的綜合利用産品增值稅即徵即退政策繼續執行。育林基金徵收標準從20%降至10%以下,農民涉林負擔進一步減輕。林業部門行政事業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改變了靠收費養人的狀況。五是林區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安排中央投資70.5億元,安排改造任務52.43萬戶,林區134萬戶列入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林區安全飲水納入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林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同時,地方各級政府林業投資規模空前,“十一五”共投入1900多億元,為“十五”的3.4倍。
(八)林業基礎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一是科技興林全面加強。共獲得重要科技成果103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36項、林業專利9569項,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首次超過50%,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39.1%提高到43%。發佈國家及行業標準502項。生態定位站、基層推廣站和林産品質檢機構等科技能力建設明顯加強。森林認證和林業知識産權保護工作有序推進。二是人才強林取得實效。林業幹部培訓實現了規範化、信息化,大規模培訓任務圓滿完成,人才總量持續增長,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基層實用人才脫穎而出,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林業院校共建工作和學科建設進展順利。三是依法治林成效明顯。森林法修改、濕地保護條例和林權爭議處理條例制訂工作加快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森林防火條例修訂完成,行政許可工作進一步規範,林業綜合行政執法工作穩步推進,多起行政復議案件得到妥善處理。林業執法力度不斷加大,有效打擊了涉林違法犯罪活動。四是林業信息化建設實現重大突破。發佈了《全國林業信息化建設綱要》及其《指南》,成功召開了首屆全國林業信息化工作會議,確定了“加快林業信息化、帶動林業現代化”的總體思路。大力開展信息化示範工程建設,強化了數據庫、應用系統、林業網站建設與整合,搭建了林業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成了中國林業網、國家林業局辦公網、全國林業專網和國家林業中心機房,國家林業局政府網訪問量突破1.5億人次,榮獲“中國政府網站領先獎”。綜合辦公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全國林業系統開始進入無紙化辦公新階段,文件平均運轉週期由3周縮短為1周。編制了《全國林業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開展了首次“中國林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建立了林業信息化標準規範和制度體系,開展了林業信息化示範省建設,遼寧、湖南、福建和吉林森工成為全國首批林業信息化示範省。湖南省投資近2億元,建成了省市縣鄉四級專網,實現從省到鄉的網絡化辦公和科技營造林信息化管理。五是機構隊伍建設全面推進。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業改革、濕地管理、信息化管理、森林認證、碳匯造林等林業機構得到強化。廣西、新疆、湖北、青海等省區將林業局升格為林業廳。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隊編制,新建了福建、甘肅總隊和機動、直升機支隊。南京森林公安專科學校升格為森林警察學院,並被確定為全國公安民警招錄培養改革試點院校。局駐地方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和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實現合署辦公。基層林業工作站建設紮實推進。深化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組織工作科學化水平明顯提高。六是機關建設和黨建工作常抓不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創四型機關、做五個模範”、“強黨性、促政風、帶行風”廉潔從政警示教育和“創先爭優”活動,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健全,林業行風政風繼續改善,林業行政效能全面提高。離退休幹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機關事務管理和後勤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總的看,過去的五年,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極不平凡、成就輝煌、影響深遠的五年,是林業地位不斷提高、內涵不斷豐富、功能不斷拓展的五年,是林業改革波瀾壯闊、林業活力全面迸發、林業發展亮點紛呈的五年,是林業投入力度最大、興林富民成效最好、林農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林業作用最為凸顯、國際影響力最為顯著、為國家大局和社會貢獻最為突出的五年。林業改革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歸功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歸功於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歸功於全國務林人的艱苦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林業建設的全體同志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一是堅持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大局謀劃林業發展。始終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緊扣解決“三農”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糧油安全、改善林區民生等國家戰略,著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森林碳匯、木本糧油、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等重點工作,既與黨中央、國務院保持高度一致,又拓展了林業發展空間。二是堅持用實踐的全面的辯證統一的科學方法指導林業發展。提出了“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注重統籌推進林業三大體系建設,正確處理生態與産業、興林與富民、保護與利用等重大關係,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不斷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開創了現代林業建設新局面。三是堅持以深化改革推動林業發展。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全面帶動了林業體制機制創新。同時,積極推進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改革,林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四是堅持以工程項目帶動林業發展。通過深入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和完善林業政策,爭取到了較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形成了從良種培育、植樹造林、生態補償到加工利用的強林惠林政策體系,為林業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五是堅持以先進典型引導林業發展。從林業改革到産業發展,從政策制定到全面實施,都注重圍繞重點難點問題,發現、培育和總結典型,積累經驗後再全面推開,既防止急躁冒進、造成失誤,又避免消極畏難、無所作為,形成了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全面推開的工作方法,確保了各項事業穩步推進。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林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造林綠化難度加大。6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幹熱河谷等地區,造林難度大,成果鞏固難。二是森林資源質量不高。7億多畝中幼齡林亟待撫育,4億多畝低産林亟待改造,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亟待提高。三是木材供需矛盾加劇。木材及木製品進口折合成原木,已佔國內總消費量的43.6%,木材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四是林業改革任務依然艱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仍需繼續完善,少數地區明晰産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尚未全面啟動。五是林區民生問題突出。林區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生産生活條件亟待改善。六是林業發展方式粗放。林業質量效益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轉變發展方式任重道遠。對於這些問題和困難,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二、關於“十二五”林業工作的總體思路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
之所以説林業發展面臨極好的戰略機遇,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判斷:第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加快林業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國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9%,山區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6%,山區經濟是我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加快山區發展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大的難題,是統籌城鄉發展最艱巨的任務,也是擴大國內需求的潛力所在。加快林業發展,可以釋放山區發展的巨大潛能,帶動億萬農民增收致富,對於統籌山區和平原、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越來越多的山區通過發展林業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發展林業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必將為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國內需求、拉動全國經濟再上新的臺階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必須加快林業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態環境代價,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最大利潤的回報。森林是巨大的、綠色的、可再生的資源庫和能源庫,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許多地方通過大力發展林業産業,已經逐步擺脫了拼資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舊發展模式,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展示了美好前景。第三,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必須加快林業發展。生態文明既有物質的又有意識的概念。所謂生態是指生物生存的環境和狀態;所謂文明是指意識的、道德的範疇。建設生態文明,重點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改善生態。其核心是建設和保護“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沒有生態的改善,生態文明就無從談起。二是轉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類的行為自覺地與自然和諧相處,自覺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三是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和提高全社會的生態道德水平。生態意識的增強和生態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生態狀況的改善和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林業部門承擔著建設和保護“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的重要職責,擔負著弘揚生態文化、普及生態知識的重要任務,只有加快林業發展,才能持續改善生態狀況,才能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才能促進全社會形成有利於改善生態的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才能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因此,中央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第四,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加快林業發展。森林的增匯減排功能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成為一些國家履行減排承諾的重要途徑。2010年底召開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在減少毀林、防止森林退化和建立綠色基金等方面達成了共識,進一步凸顯了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與地位。我國在發展經濟和減少排放的雙重壓力下,必須大力發展林業,全面增強森林的碳匯功能。只有這樣,我國才能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中佔據主動地位,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為此,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將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確定為約束性指標。第五,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必須加快林業發展。在世界各國不斷加大本國森林資源保護力度的情況下,我國必須立足國內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産戰略儲備基地,儘快改變木材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局面,防止木材供應長期受制於人。總之,從國家戰略大局看,加快林業發展已經成為歷史潮流和大勢所趨。目前,國家綜合實力和地方經濟實力已經明顯增強,完全有能力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的投入。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僅此一項今後10年的中央投資就高達2195.2億元,為一期投入的2.4倍。尤其是經過“十一五”時期的不懈努力,我國林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具備了大發展、新跨越的堅實基礎。
在看到這些有利條件的同時,“十二五”林業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林業問題的國際化、政治化趨勢更加明顯,我國林業將在物種保護、木材進口等方面,面臨更多挑戰,承受更大壓力。同時,國內巨大的社會需求與林業供應能力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創新體制、完善政策的任務還很艱巨,改善林區民生仍然任重道遠。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爭取最大限度地變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才能為現代林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總的來看,“十二五”時期我國林業發展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多於不利因素,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審時度勢,科學應對,趨利避害,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就一定能夠推動現代林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根據對林業形勢的判斷,我們提出“十二五”時期林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確保如期實現“雙增”目標為核心,以興林富民為宗旨,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依靠科學技術,堅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力度,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加速培育主導産業,加快繁榮生態文化,全面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貢獻。力爭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43億立方米,林地保有量達到3.09億公頃,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林業總産值達到3.5萬億元,生態文明觀念全面增強,為到2020年實現生態良好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這一總體思路,“十二五”時期在全面完成各項林業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必須重點建設“十大生態屏障”,加快發展“十大主導産業”,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擴大內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貢獻。
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都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重大歷史任務,堅持以建設和保護“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為核心,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依託,以防範和減輕風沙、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為重點,加快構建十大生態屏障。一是東北森林屏障。以天然林保護和經營為重點,著力提高森林資源的總量和質量。二是北方防風固沙屏障。以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現有植被保護為重點,著力解決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問題。三是東部沿海防護林屏障。以營造防風消浪林帶、海岸基幹林帶和縱深防護林為重點,儘快建成沿海綜合防護林體系。四是西部高原生態屏障。以高原植被和高寒濕地保護修復為重點,著力建設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高原防護林體系。五是長江流域生態屏障。以防護林體系建設和流域濕地保護為重點,切實維護三峽庫區和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六是黃河流域生態屏障。以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為重點,進一步減少黃河泥沙含量。七是珠江生態屏障。以水源涵養林建設和石漠化防治為重點,全面改善珠江流域生態狀況。八是中小河流及庫區生態屏障。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災害及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為重點,全面提升中小河流及庫區周邊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九是平原農區生態屏障。以平原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為平原農區糧食穩産高産和農村生産生活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十是城市森林生態屏障。以發展城市森林和加強郊區綠化為重點,全面增強城市生態功能。這十大生態屏障,建設範圍覆蓋了全國主要的生態重點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建設內容包括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態系統,構成了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基本框架,是全國生態建設的主要抓手和戰略重點。著力建設好這十大生態屏障,就能有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增加農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國內需求,必須依託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富民産業,著力提升林業傳統産業,積極培育林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十大主導産業。一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産業。以建立優質高效木材生産基地為重點,切實增強木材等原材料供應能力。二是林産工業。以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為重點,不斷提升林産品的質量和檔次。三是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濟林産業。以優化品種結構和強化經營管理為重點,大力發展油茶、核桃、棗等木本糧油。四是森林旅遊産業。以保護、開發和利用森林景觀資源為重點,不斷壯大綠色低碳林業産業規模。五是林下經濟産業。以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為重點,實現林業以短養長和農民快速致富。六是竹産業。以竹林資源培育和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努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竹産業帶。七是花卉苗木産業。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綠化苗木為重點,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花卉苗木需求。八是林業生物産業。以挖掘林地資源和物種資源潛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生物基因材料和生物制藥等産業。九是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産業。以加快建設野生動植物種源繁育基地為重點,全面開發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多種功能。十是沙産業。以發展沙區灌草飼料、沙漠觀光、中藥材、太陽能等為重點,充分發揮沙區光、熱、土地等資源優勢。這十大主導産業,涵蓋了林業一二三産業,是林業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所在,是農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過培育林業主導産業,在全國建立起一大批佈局科學合理、主導優勢明顯、産業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用材林基地縣、油茶縣、核桃縣、紅棗縣、板栗縣、花卉縣、竹子縣和林業産業集群,逐步形成能夠在農民增收致富和縣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性、支柱性作用的産業,真正為擴大內需、改善民生作出突出貢獻。
要如期完成“十二五”各項規劃任務,切實抓好十大生態屏障建設和十大主導産業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的中央關於經濟發展的總方針、總政策,並結合林業實際,切實把握好以下五項重要原則。一要堅持把實現“雙增”目標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雙增”目標是林業建設質與量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時期,既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機遇期,也是確保2020年實現“雙增”目標的攻堅期。必須緊緊圍繞林業“雙增”目標和“十二五”時期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這兩個約束性指標,層層分解任務,加大考核力度,確保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同步增長。二要堅持把興林富民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根本宗旨。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實現興林富民,堅持興林富民也更有利於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因為,只有興林才能富民,只有富民才能激發林業經營主體的內在動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從而更加自覺有效地推進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必須把興林富民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興林富民上想辦法、下功夫、見實效。通過興林富民切實增強林業發展的活力與動力,真正推動林業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三要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從深化改革、根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入手。要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搞好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著力解決與現代林業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斷增強林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四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是林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所在和不竭動力。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和戰略基點,充分發揮科技對林業的驅動引領和突破帶動作用,切實把林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最大程度地提高林業生産力和資源綜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林業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五要堅持把森林經營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森林經營既是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恒主題,又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最重要的內容。我國9.26億畝人工林,平均每畝蓄積只有3.26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僅為林業發達國家的1/5—1/10,這既是林業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又是林業發展最大的潛力。我們必須把森林經營作為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擺上突出位置,加大資金投入,科學經營森林,精心撫育森林,力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使我國森林資源的質量有一個大的提升。
總之,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是全面提升林業建設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林業多種功能和作用的根本途徑,是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把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作為主線,貫穿于現代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最終實現現代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關於2011年的林業重點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做好全年林業工作,對於確保“十二五”開好頭、起好步,意義重大。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十二五”林業工作總體思路,重點抓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著力深化林業改革,增強發展活力。一要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指導督促各地搞好“回頭看”和檢查驗收,加強糾紛調處和調解仲裁,全力打好明晰産權攻堅戰,確保2011年全面完成集體林地確權任務,2012年全面完成林權證發放任務。深化改革要有新舉措,必須在頂層制度設計上下功夫,從森林保險、信用擔保機構建設、抵押貸款入手,繼續完善配套政策,打通銀行資本等各種資本大規模進入林業的渠道,全面盤活森林資源資産,進而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籌備召開林下經濟現場會,總結交流各地興林富民的生動實踐。在認真總結福建省永安市深化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百縣林改大培訓。切實加強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建設,加強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擴大村級涉林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探索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的新途徑。二要抓好國有林場改革。深化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籌備召開全國國有林場工作會議。各地要先行先試,創新經營機制,重點解決好職工養老、醫療、就業等問題,分離國有林場辦社會職能。三要穩步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近期任務,爭取出臺改革的指導性意見,深化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
(二)繼續推進造林綠化,努力改善生態狀況。全年計劃安排營造林任務9000萬畝,撫育森林8000萬畝,低産林改造2500萬畝,義務植樹25億株。一要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儘快上報國務院批准《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全面落實造林綠化任務。優化造林綠化方式,增加混交林、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比重。抓好油茶造林項目,開展核桃標準化園、碳匯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設試點。抓好義務植樹和部門綠化,努力提高盡責率。開展全民義務植樹3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召開全國造林綠化管理工作會議。二要抓好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程建設。國務院決定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這是我國林業建設史上的又一件大事。與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取消了地方配套,中央財政對中央投資的項目實行全額補助;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護、公益林建設和社會保險補助標準,並將進行動態調整;將森林經營納入了天保工程,增加了中幼林撫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補助政策;擴大了工程實施範圍,增加了丹江口庫區11個縣。這些重大突破和政策設計,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和對林業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必鬚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按照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省”的要求,認真實施天保二期工程。上半年要專門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全面部署天保二期工程建設。同時,要抓緊編制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規劃,深入推進沿海防護林和速生豐産用材林等工程建設。三要強化森林經營。開展森林經營現狀調查,編制《森林撫育經營實施方案》。繼續抓好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努力擴大試點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增加試點內容。強化森林經營監督管理,推行森林經營行政、技術和施工負責人制。修訂森林經營技術標準,加強森林經營模式和關鍵政策研究。四要抓好良種壯苗培育。加強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管理,確定一批新的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搞好林木良種補貼試點跟蹤檢查。依據《全國林木種苗發展規劃》,合理佈局林木種苗工程項目。加強珍貴樹種苗木繁育,優化種苗供應結構。嚴格執行“兩證一簽”制度,開展林木種苗專項執法檢查,整頓規範生産經營秩序。
(三)加大資源保護力度,切實鞏固建設成果。一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認真落實《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完成省級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分解落實全國“十二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繼續推進林木採伐管理制度改革。開展保護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監督檢查。做好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工作。啟動國家級公益林監測與評價試點。嚴厲打擊毀壞林木、侵佔林地、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二要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大力推進濕地保護立法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深入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加快構建濕地保護長效機制。研究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價值和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國際重要濕地建設和管理,促進濕地公園健康發展。三要加強荒漠資源保護。編制《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啟動國家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項目。開展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做好岩溶地區第二次石漠化監測工作。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抓好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推動石羊河流域、新疆等重點地區防沙治沙規劃報批工作。四要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編制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相關規劃和《大熊貓保護工程規劃》。推進自然保護區示範省和示範自然保護區建設。推動落實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實施方案。加強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和保護,擴大回歸自然範圍。推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的調整和頒布。做好第二次全國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野生植物資源調查試點和第四次大熊貓調查。
(四)強化林業應急管理,提升災害防控能力。一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繼續貫徹落實《森林防火條例》,組織實施《全國森林防火中長期發展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配備。完善預警響應和應急處置機制,紮實推進依法治火、科學防火和群防群治,構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體系。嚴格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和村級聯戶承包責任制,嚴防發生特大森林火災。二要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推行重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參與的“雙線”責任制管理,全面落實松材線蟲病和美國白蛾防治工作政府責任制。健全考核指標評價辦法,建立檢疫責任追溯制度,開展檢疫執法整頓工作。開展林業有害植物摸底調查,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三要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完善監測防控體系,制定監測防控管理辦法。強化監測防控形勢研判,大力推進主動預警,做好重點時節、重點區位和重點疫病的監測防控。四要妥善處置沙塵暴災害。加強沙塵暴預測預警,做好沙塵暴高發期適時監測、信息報送和應急處置工作,減緩災害損失。五要加大林區治安防範力度。建立新型警務機制,加大林區治安源頭管理和綜合治理力度,深化林區禁毒工作。妥善處置涉林非法集資案,防止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
(五)加快發展林業産業,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一要繼續壯大林業産業規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引導作用,推動落實《林業産業振興規劃》,大力培育十大主導産業,力爭全國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2.4萬億元,林産品國際貿易總量突破1000億美元。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鼓勵推廣林藥、林菌、林菜、林牧等立體開發、循環利用模式,實現長中短有機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林農牧複合經營,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和産出率,促進農民在較短時間內增收致富。三要不斷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制訂《關於建立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範區的意見》、《關於建立重點林産品市場和林業企業聯席制度的意見》,辦好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中國林産品交易會等展會。四要加強林産品市場信息蒐集與分析,提升林業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能力。
(六)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一要加強林業宣傳。積極策劃開展系列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林業的地位和影響力。深入開展關注森林系列活動,繼續辦好第八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組織開展第五屆關注森林獎評選工作。二要推進生態文明基地建設。新建一批生態文化博物館、科技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主題公園、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三要開展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繼續推進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先進單位等創建活動,組織開展森林旅遊節、濕地文化節、國際濕地日、愛鳥周等生態文化主題活動,全面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四要加大生態文化作品創作力度。創作一批社會效益明顯的生態文化精品,辦好《綠野尋蹤》、《綠色時空》電視欄目,抓好《濕地空間》專題片攝製工作,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加強林業系統報刊管理,提高辦刊質量效益。
(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林區民生。一要加快林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2011年是林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規模最大的一年,涉及林區上百萬人口的切身利益。各地要進一步搞好調查摸底,登記核實,確保符合政策規定的棚戶區和危舊房全部納入國家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要根據年度建設任務,科學編制建設方案,協調落實配套資金,抓緊和細化各項前期工作,確保及時開工建設。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加強質量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優良、職工群眾滿意。拆遷安置、戶型設計、房屋分配等工作,要廣泛聽取職工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切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配套供熱、給排水、小區道路、綠化美化等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職工群眾居住條件、居住環境同步改善。密切關注和妥善處理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維護林區穩定。二要切實加強林區道路、飲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詳細測算建設任務,抓緊與有關部門對接。對已經納入相關專項規劃的,要進一步明確建設任務,落實投資渠道,加快建設進程。對還未納入規劃的,要積極反映,爭取儘快納入相關專項規劃,確保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同步改善。三要做好災區生態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作。認真實施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地震災害生態修復規劃,積極推進玉樹地震災區、舟曲地質災區生態修復和基礎設施重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確保工程質量。通過勞務購買等方式,擴大林業職工和林農就業,保障災區群眾生産生活水平不下降,確保興林富民、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八)增強支撐保障能力,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一要進一步完善強林惠林政策體系。繼續實施造林、林木良種、濕地保護、中幼林撫育、野生動物損害、森林保險保費等補貼補償補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和稅收扶持政策。積極爭取防沙治沙財政補助政策。努力將國有林場納入國家分離國有農場辦社會政策範圍。二要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強化困難立地造林、森林經營和雷擊火防範技術攻關,力爭在林業碳匯監測計量、生物質能源、資源保護、野外科學觀測和生態服務功能測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繼續實施林業科技引領計劃、林業科技富民示範工程和林業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推動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標準化示範區等各級各類科技示範樣板。加強林業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強化林業生物安全和遺傳資源管理,加快推進森林認證工作。加強協調,積極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業野外生態定位觀測站、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産品質量監督與檢驗檢測機構等林業科技條件能力建設。三要強化依法治林。切實抓好森林法修改,繼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立法調研,推進沿海防護林條例、濕地保護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行政法規起草修訂工作。抓好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證書核發管理辦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制訂工作。推進林業綜合行政執法示範點建設。完成規範性文件清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認真做好林業行政復議工作,提升各級林業部門依法行政水平。四要大力推進林業信息化建設。林業信息化建設必須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制式、統一平臺、統一管理,加大資源整合,促進信息共享,在統一的前提下,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各具特色的信息化業務。加快推進“金林工程”立項工作,儘快啟動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積極拓展林業信息化交流與合作,適時召開全國林業信息化工作會議。加強林業信息化示範省建設和林業信息化標準建設,推進應急通訊和先進成熟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五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及時準確掌握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議題談判形勢變化,認真研究坎昆會議通過的兩項決議,積極開展相關政策研究和科技攻關,及早制訂我國林業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規則接軌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規程和新標準,為林業議題談判和林業長遠發展爭取主動。妥善應對森林可持續經營、非法採伐和老虎、象牙、犀牛角等涉林敏感、熱點問題,全力維護國家權益。做好聯合國亞太地區林業委員會會議、APEC林業部長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和國際森林年的相關工作。積極參與相關國際公約談判和國際規則制定。繼續實施林業“走出去”戰略,鞏固和拓展政府間、部門間合作渠道。積極爭取日、韓、澳、德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環境基金會、國際熱帶木材組織等雙多邊援助項目。
(九)全面抓好自身建設,提高服務管理能力。一要加強幹部培養管理。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競爭上崗、挂職鍛鍊力度,抓好關鍵崗位輪崗交流,優化機關幹部配置,選派一批政治上靠得住、業務上過得硬的幹部充實到關鍵崗位。頒布實施國家林業局關於進一步加強林業人才工作的意見、全國林業人才“十二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全國林業教育培訓“十二五”規劃。二要抓好基層林業隊伍建設。加快推進森林公安、調查監測、信息化等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林業工作站、木材檢查站、國有林場等基層單位建設,穩定機構隊伍,強化職能作用,理順資金渠道,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辦公條件,著力解決幹部職工關心的民生問題。三要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切實抓好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開展各種專項治理工作,加強對重點領域、環節和崗位的監督檢查,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辦力度,促進黨員幹部廉潔從政,依法行政。四要強化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表彰一批先進黨組織和優秀共産黨員,努力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良好的作風凝聚人心,以優良的政風推動工作。
同志們,回顧過去,我們倍感自豪;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科學謀劃,紮實工作,全面開創現代林業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建黨九十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