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0日   來源:新聞出版總署網站

    歲初年末,寒風襲人,在位於北京宣武門外大街的新聞出版總署辦公樓裏,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接受了記者專訪。

    “這五年,我國新聞出版領域可以説發生了大改革、大發展、實現了大變化、大跨越。”柳斌傑説。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柳斌傑如數家珍,回顧了新聞出版業取得的斐然成績,更描繪了新聞出版作為産業所蘊含的光明前景。

    四年前,柳斌傑開始掌舵新聞出版總署。很快,這位當過工人,下過礦井,辦過企業的專家型官員,即以勇於改革、勇於探索的形象享譽新聞出版界。他的鮮明的市場意識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沒有市場談何陣地?”這句柳斌傑最喜挂在嘴邊的話,將市場與社會效益的關係梳理得分外清晰。

    深化改革成為近年新聞出版業響亮的主旋律。其中,分清公益性與經營性的不同屬性,將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從事業單位改為企業,成為新聞出版單位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亦被視為加入國際文化競爭的必由之路。

    站在“十二五”的起點,回望過去,柳斌傑深感欣慰: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已經取得實質性成果,出版、發行領域轉企改制率先完成。目前,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的轉企改制也于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地方和高校出版單位已完成轉企改制,除個別地區外,發行單位轉制也基本完成。截至2010年12月31日,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已核銷所有事業編制共18000多名,其中106家出版社已規範完成轉企改制。

    以産業視角衡量,改革成就更是斐然。2010年,新聞出版業總産出預計達到1萬3千億元,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

    改變文化生産的模式

    記者:從2009年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工作啟動開始到2010年12月30日,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已經全部完成轉企改制,用通俗的話來説,就是他們都從事業單位變成企業了?

    柳斌傑: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中央一直把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工作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2003年開始試點,選了35家單位進行試點。在2006年全面推開,要把重點放在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上,特別是中央專門成立了出版單位轉企改制領導小組,可見這個工作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間是一個中心環節。

    “十一五”時期,新聞出版體制改革是最大的亮點,始終走在文化體制改革前列,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消除,極大地激發了文化創造力。經營性圖書、音像出版單位基本完成轉企改制,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或登記為企業法人,10多萬家印刷複製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完成轉制,100多家新聞出版企業集團成功組建。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45家新聞出版企業成功上市,總市值達到5700億元。從2009年開始,于2010年全部完成了中央各部門各單位所屬的148家出版社的轉企改制。這項事業單位改革涉及到的人員有幾萬人,涉及到的社保投入的經費達20多億元,是非常巨大的艱巨的工程,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記者:為什麼我們需要下那麼大力氣、必須做這樣的改變呢?

    柳斌傑:這就是要改變我們文化生産的模式。由於過去階級鬥爭的傳統觀念,把文化領域、新聞出版領域只當做階級鬥爭的工具。沒有考慮它作為本身行業的生産、發展的規律。第二,是由於過去是計劃經濟,這些單位由國家完全養起來,沒有形成一種內在的活力,競爭機制不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需要。第三,創新能力不夠。由於這種思想觀念和計劃經濟的模式,它沒有進入市場競爭,所以它沒有創新、創造的思想來指導它的工作,按部就班,年復一年。這樣的局面不改變,就跟當前的市場機制游離了。別的門類都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發展,而我們這個行業游離了市場經濟。

    另外,現在人民群眾接受的信息,閱讀的知識門類廣泛。可以説是分眾化、對象化、個性化,需要我們出版單位提供適合各個門類,各種人群、各種文化程度、各種職業、各種文藝欣賞水平的文化,文化由政府計劃的模式全部都落後了。

    更重要的一點,國際出版市場是一個以跨國出版公司為主導的、開放的、競爭的市場。而我們這種體制、這種方式不能參與國際競爭,使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出不來。我們在世界的話語權沒有主導,所以我們文化生産力解放不出來,人的創造能量發揮不出來。所以必須要改造我們的體制機制,確立一種新的模式來參與國際競爭。

    記者:關於文化出版單位的轉企改制,你曾經説過不僅要換湯而且要換藥,還要把藥罐子都砸碎了。您這樣説是想傳達什麼呢?

    柳斌傑:就是説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是徹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的、堅定不移地按照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因為它生産的是一種産品,所有的産品都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才能生産得好,才能生産得多。如果我們違背了它的規律,過分強調它的特殊性而否定了一般的規律性,它是不能持續的,也不能持久的。我們之所以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改革它,我們長期形成的思想觀念一涉及意識領域就非常敏感,一涉及到文化就非常神秘,總是解放不出來,這個觀念變不了。

    通過五年改革,400多萬人砸掉了鐵飯碗,走向了市場,在競爭中發展,這就是巨大的變化。我舉一些例子,你就會更加理解這個問題。“十一五”期間,圖書品種增加到了135.8萬種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1949年以前,我們中國從先秦到民國一共生産了110萬種書。我們這五年,平均每個人達到了26種書。這個生産能力不是改革是做不到的,過去一個出版社出上百種書都出不來,現在四五百、上千種都能出來。圖書品種增加,圖書的發行量也大增。“十一五”期間,我國日報總發行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日報發行量百強中我國內地佔了25席;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居世界第一位,五年累計發行2000萬冊以上的10種圖書中,我國就佔3種;我國電子出版物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刷業年産值居世界第三位。這些重要的門類在國際上都居於前位,應該説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

    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

    記者:您多次提出“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傳播力就是競爭力,要繼續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加快新聞出版産業發展,以改革為動力全面提升我國的傳播力”。過去五年,我國文化傳播力有哪些變化?

    柳斌傑:我國文化的傳播能力發生了深刻變化。主流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借助現代化媒體和數字傳播手段,通過技術升級,改造和實施一系列工程,進一步穩固了主流媒體的地位,加強新聞信息的傳播能力。各種傳播載體共同發展,構建一個巨大的發佈平臺,節點多、覆蓋面廣,時效性、傳播質量和影響力都是空前的。這裡,技術變化是重要因素。傳統媒體適應數字化、現代化,與時俱進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之前,互聯網是個人、公司辦的,因此我們發愁,傳統媒體如何適應網絡。然而,我們的傳統媒體,每幾年局面就有大改變。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日報等央媒的國際影響力比過去大大增強,覆蓋面廣了,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設了傳播中心、記者站和發佈點,記者更是遍佈全球各地;圖書期刊已經進入193個國家公共圖書館;報紙的發行範圍已擴大到了八九十個國家,發行量也在不斷上升;同時,廣播、電視的多語種覆蓋也越來越廣。

    在出版方面,我們的國際地位也得到很大提升。舉個例子,我們每年參加40多個國際書展,過去僅是租幾個展位,只有幾個重點區域受人關注;現在,中國展位已然成為國際書展的一個中心,外國參展商常常團團圍著中國參展商,我們辦的大型活動也已成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活動之一。現在好多書也能進入國際市場甚至進入排行榜前幾名。法蘭克福書展、希臘書展等中國都是主賓國。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影響大了,中國的發展創造了奇跡,吸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文化、中國傳媒感興趣。

    一句話,通過傳統轉型,在流通流域的努力,再加上新傳播手段的使用,我國文化的整體傳播能力大大增強。

    記者:在提升我國的文化傳播力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如何改進?

    柳斌傑:雖然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在不斷上升,但就目前而言,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國際話語主導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很少能提出關注人類文明的問題,也很少能提出全世界關心的、能變成世界議論中心的問題。要改善這種現狀,就需要“創新”。我認為,創新不足是出版業整體的文化國際影響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缺乏時代感的創新精神,就推不出能夠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好新聞、好圖書、好藝術作品。我們的故事沒講好,拿不出好東西來,只能大量引進外國的書,也就不可能掌握國際話語主導權。

    這五年,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始終是新聞出版工作的最主要內容之一。創新包括內容創新、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傳播手段創新等等。我相信,憑藉我們現在的基礎,再加上內容方面的創新,我們能夠抓住時代精神的本質,提出全世界關注的中心問題,推出引人注目的新聞出版作品。

    版權貿易逆差在縮小

    記者:內容建設一直是我們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短板之一。我國目前在圖書版權貿易方面情況如何?

    柳斌傑:在版權貿易方面,五年間我們成功實現了大跨越。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比從2005年的7.2:1轉變為2009年的3.3:1,逆差明顯縮小。出現這些變化,因素很多。

    中央提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以來,新聞出版總署將新聞出版“走出去”戰略作為“五大戰略”之一。這幾年,各個出版單位,特別是大集團對國際版權高度重視,推出一些精品力作,適合外國人引進出版的項目不斷增多。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際上對中國的關注度提高,大家對中國很感興趣,希望了解中國的故事和中國的發展奇跡。這幾年,版權引進的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主要引進中國經典著作等傳統文化和中醫、功夫、烹飪等特色文化,現在則主要引進關於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書籍,包括重要領導人的著作,研究中國的書籍等。而且,引進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以漢語圈國家居多,現在則主要是西方國家。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中國發展了,國家強大了。當然,我們下一步還要繼續努力,多下工夫,提高我們在更多領域的出版能力。

    記者:“十二五”期間,總署將採取哪些改革措施,繼續推進“走出去”戰略,提升我國出版物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柳斌傑:總署將繼續深化“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重點實施“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和“重點新聞出版企業海外發展扶持工程”,在産品、渠道和資本三大方面推進“走出去”工作取得新進展。

    力爭到“十二五”末,新聞出版産業“走出去”政策體系更加完備;數字出版産品的出口額在“十一五”末的基礎上翻一番;實物出口數量和金額繼續保持增長;印刷外貿加工規模總量為“十一五”末的兩倍,佔全國印刷工業總産值的15%以上;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實力雄厚、有國際競爭力的“走出去”龍頭企業;培養一批外向型高層次的新聞出版專業人才;基本形成覆蓋廣泛、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新聞出版“走出去”的新格局,使我國新聞出版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記者:您談到了培養專業人才問題。當前,隨著傳播工具、傳播手段的不斷變化,新聞出版行業對人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請問,在“十二五”期間,從政府管理工作的角度,有沒有培養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際化複合型人才的考慮?

    柳斌傑:你説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文化行業與工業不一樣,工業是流水線設計,設計一旦定型了,誰來操作就不那麼重要了。文化行業基本生産力是人腦加電腦,每一個環節都有人的創造力,這是關鍵問題。所以,“十二五”期間,人才培養僅排在出臺正確的政策這一項之後,是第二個支持條件。

    目前,已經有了培養四大人才的人才推動計劃,“四大人才”是指領軍人才、高級專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即懂經營、會管理、懂新聞出版的人才。

    迎接數字出版挑戰

    記者:“十一五”期間新聞出版業碰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柳斌傑:新聞出版傳播數字化革命,是這個時期碰到的最大挑戰。傳統出版突然面對技術革命時代,傳播手段變了,出版領域出現了數字出版問題,新聞領域出現了多媒體問題。過去,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現在一下子變得對象化、分眾化,傳播速度也大大加快。此外,文化市場化進程與原有的一套秩序發生了矛盾,這也是一大挑戰。

    記者:如何看待數字出版對傳統出版的影響?數字出版被很多人看做是出版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制高點,這是否意味著未來出版産業發展格局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柳斌傑:新媒體對傳統出版的影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總體上看,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閱讀方式,能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壯大了整個新聞出版産業。從近期看,對報業會有些衝擊,比如,減少了報紙的廣告收入,分流了一部分讀者。從圖書出版看,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圖書的銷售。

    在我看來,未來五年,新聞出版業將呈現出傳統出版和新媒體、新業態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在新技術的帶動下,新媒體、新業態迅猛發展,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新聞出版的傳播形態和傳播方式。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融合,兩者各有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轉型的步伐。

    記者:在發展數字化方面,新聞出版總署將有何舉措?

    柳斌傑:我們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把發展數字出版作為戰略重點,通過科技創新,建設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實施重大數字出版工程,加快建設現代傳播體系等措施,推動傳統出版企業戰略轉型,發揮其在繁榮和發展新聞出版業中的主力軍作用,發展壯大新媒體、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

    同時,對於數字出版,我們也始終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新聞出版總署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産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發展和管理寫得很明確。在管理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資質審批和準入管理,實行責任編輯制度,加強崗位培訓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非法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數字出版市場體系。

    正在考慮設立國家讀書節

    記者:農家書屋從2005年開始建設,從當初的225家到2010年的近30萬家,覆蓋了全國50%的行政村,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十二五”期間,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有哪些新思路?這樣一大批書屋在建好後如何加強管理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保障這項有利於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的惠民工程能夠持久開展下去?

    柳斌傑:農家書屋建設是“十一五”期間中央決定實施的一項重要工程,目標就是解決農村讀書難、讀報難的問題。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0多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0多億元,建了30多萬家農家書屋,提前完成了“十一五”的目標任務。

    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的指示,農家書屋工程“十二五”建設已于2010年啟動,預計2011年將是農家書屋建設新高潮,到2012年將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提前3年全部完成。

    其間,除了完成建設任務,還要把它管好、用好。為此,我們創立了幾個機制。一是農村圖書更新機制,確保每年要有新書進去,或者通過圖書館,延伸、擴大閱讀範圍;二是把農家書屋變成農村的圖書文化産品代銷點,為其提供長期生存的土壤;三是把農家書屋變成農村的代郵點,和郵政部門合作,進一步確保農家書屋的長期生存。

    此外,今後還會在政策方面為農家書屋提供更多支持,如考慮到農民家庭購書能力相對較弱的客觀現實,農家書屋在銷售圖書文化産品上將享受免稅政策,使農民真正受惠,解決讀書難問題。

    記者:我國每年圖書出版數量大,品種豐富,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讀書時間似乎越來越少,應如何協調這一不平衡狀態?

    柳斌傑:一方面,我國圖書出版品種、總量居世界第一,電子書出版居世界第二。五年間我們圖書品種總計達135.8萬種,而在解放前的幾千年裏,我國的圖書品種僅為110萬種,這個階段的比過去幾千年的還要多20多萬種;總的發行量在上升,五年累計出書338億冊,年均近70億冊。我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圖書出版大國。但另一方面,我國圖書的人均佔有量和發達國家相比還遠遠不夠。我國的圖書出版依然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還有巨大潛力可挖。

    在圖書出版方面,我們將加強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管理和引導,減少重復出版;二是鼓勵原創出版,特別是少兒出版方面,鼓勵我國的圖書版權輸出;三是生産精品力作。

    記者:2006年,新聞出版總署等11家部委聯合倡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成效如何?今後有什麼規劃?

    柳斌傑:全民閱讀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做法。提高公民素質主要靠讀書。像美國、以色列、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對國民的基本閱讀能力都有明確要求,並有成套機制和政策保障。而且,國家領導人也都身體力行,西方領導人在每年生日那天,都給孩子們讀書,有的讀他自己寫的書,有的讀經典的書,目的是倡導一個社會讀書的風氣。這種做法很成功,國民素質也通過讀書慢慢得到提高。希望通過全民閱讀工程的推行,傳播閱讀理念、培養民眾的閱讀習慣和提高民眾的閱讀能力。如今,全民閱讀活動已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目前,這個活動已得到比較廣泛的開展,全國所有大中小城市都有“讀書節”、“讀書日”、“讀書周”等活動。農村的讀書活動也依託農家書屋慢慢搞起來了,農民通過讀書獲取更多知識,懂得了法律、醫療衛生保健知識。下一步,國家還會進一步科學規劃全民閱讀活動,在政策、制度、經費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比如,我國正在考慮設立國家讀書節。(記者 璩靜)  

 
 
 相關鏈結
· 新聞出版總署:著力解決農村學生字典短缺問題
·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忠誠新聞事業 杜絕虛假報道
·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會見南非開普敦市長丹·普雷托
· 新聞出版總署與MIH媒體集團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 新聞出版總署點評機關等26個黨組織創先爭優活動
· 新聞出版總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柳斌傑提要求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