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廢墟上升起
——見證四川氣象部門災後恢復重建三年曆程
汶川之痛,已過三載。當我們時隔三年再度來到四川地震災區,記憶中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這片悲傷之地,如今已舊貌換新顏,在廢墟中涅槃。
汽車飛馳于都汶路,漁子溪河水聲潺潺;駛入寬闊的入城大道,岷江兩岸山花爛漫,汶川的一切都透著春意:羌寨碉樓氣勢雄渾,街邊的羌族老人曬著太陽織著繡枕;江岸青山掩映著新的氣象觀測場,重建的汶川縣氣象局大樓工地機聲隆隆,一座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現代化城市生機勃發。
原地起跳、跨越發展、科學重生——家園重建,就是這樣以它渺小的身軀和苦難的步履,在自然劫難面前,書寫出人類族群存續至今的偉大史詩。氣象部門持續3年的災後重建,是這部史詩的一小節。
科學重建高起點規劃
黃泥墻、青磚瓦、拔地而起的業務樓、修葺一新的觀測場……三年間,如何讓汶川、北川、青川這些極重災區的氣象事業從廢墟上站立、在災難中重生、在重建中實現跨越,對於中國氣象局黨組和四川省氣象部門而言,都需從長計議、審慎而行。
“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重創後,鄭國光、宇如聰、矯梅燕等中國氣象局領導多次親臨災區,對氣象部門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再三叮囑。
按照《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中國氣象局黨組,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四川省氣象部門確立“先行重建、發展重建、擴展重建、勤儉重建”的原則,挑起基礎設施和業務能力恢復重建任務。
“目前,全省氣象部門105個恢復重建基礎設施項目基本完成。”四川省氣象局局長彭廣細細數來,“維修加固項目77個,完工76個;重建業務用房28個項目,已完工12項,開工16項……”
氣象業務的恢復重建漸入佳境,並逐步發揮效益。在項目的頂層設計上,綜合觀測系統、預報預測系統等5大類7個業務項目已全面完成安裝調試、系統集成等,所有項目均投入試運行。
“災後重建對於我們四川氣象事業發展,既是一種艱難挑戰,也是一個重要機遇。”彭廣説。
在三年間,中國氣象局先後共批復四川省氣象局災後重建專項資金30528萬元,18個兄弟省份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災區氣象業務體系恢復建設得如此迅速,多虧他們!”彭廣感嘆道。
過去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刻骨銘心,每跨出一小步,便悄然邁向了新高度。
5月9日,在汶川地震災害恢復重建座談會上,溫家寶總理向世界宣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氣象部門災後重建,以提升臺站建設和氣象業務服務能力為重點,經過科學謀劃、精心組織、強化管理,也帶著佳績進入恢復重建完美收官階段。
“清平”之舉再創奇跡
談及去年“8·13”那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泥石流,綿竹市清平鄉氣象信息員鄧興武仍心有餘悸。
“12日下午,我收到綿竹市氣象局短信——未來48小時內,我市將有雷陣雨天氣,清平等局地暴雨,部分地區可達100毫米以上。”鄧興武説,氣象局特別強調“注意防範強降雨可能帶來的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12日晚,市氣象局將暴雨橙色預警升級為紅色預警,知曉事態嚴重性的他,迅速將消息告訴全村幹部,並通過電話、喇叭等通知村民儘早撤離。“13日晚上9點,大暴雨使通信中斷,我們趕緊跑到地質災害易發點的幾個村組,再次挨家挨戶通知。”鄧興武鎖緊眉頭,“晚上11點半,5000多名村民幾乎全部撤離,10分鐘後,泥石流傾瀉而下……”
準確預測、提前預警、及時發佈,在北川、安縣、平武等遭受“8·13”特大暴雨的地區,氣象部門的服務總是走在前頭,他們的預報服務挽救千萬老百姓的故事成為四川民間佳話。
儘管無情的山洪泥石流再次重創了四川災區,但這一次,卻從大自然張開的血盆大口中奪回了無數老百姓的性命,“預警在前、應急在前、搶險在前,有效避免重大人員傷亡,創造了科學避險、科學救災的‘清平奇跡’!”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説。
其實,三年來,四川氣象部門一邊投身恢復重建,一邊借重建之機實現業務再生性跨越的腳步從未停歇——
全省區域氣象站新建790個,總數達到2030個,站間距從21千米降低到16千米,特別是地震重災區、川西高原地區和盆周山區的站網密度明顯增加,彌補了氣象觀測在空間上的不足。
完成18個市(州)及145個臺站網絡改造、實現市州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視、短信發佈系統升級、增加戶外電子顯示屏數量,公共氣象服務産品更加貼近契合群眾。
在成廣、成渝、成綿等災區高速公路沿線建成33個交通環境監測自動站,實時監控、及時預警,使其成為司機朋友的“雨刷器”,打造名副其實的“生命通道”。
震後,四川地質環境條件承受災害的能力明顯減弱。“我們要做的是把準確預報及時傳遞到每一戶人家手中,民安心安。”青川縣氣象局局長杜銘説。防災減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守望相助 感恩奮進
2009年11月,綿陽市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夏雪林等人被派往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鄧家集中安置點,負責棕樹、小蘭、治新、油房溝等村的安置重建。評估地質與氣候條件、選擇宅基地……夏雪林與當地村民吃住在一起,一住就是3個月。
不僅是在綿陽,在全省都有一批氣象工作者在完成自身恢復重建工作的同時,主動投入到更加艱苦的地區幫助百姓恢復重建。
在重建中,四川氣象部門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應急氣象業務系統,配備了移動氣象站、輕便式觀測儀器、短波電臺等應急業務設備,並在每年汛前開展應急演練。
揣著對社會援助的真情感恩,氣象人的這份責任和關愛還傳遞到了其他省份,流向需要援助的遠方。
在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後,他們針對險情,迅速向舟曲及上遊的若爾蓋、映秀、都江堰、漢旺、青川等地,派出由省、市(州)局領導帶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8個應急氣象服務小組,動用了6輛移動應急指揮車、3部雷達車、多套氣象觀測儀器,全方位開展現場氣象服務……我們看到了一群群千里奔忙、奉獻愛心的四川氣象人。他們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災難,以無堅不摧的意志化解危機,將重建中積攢的快速應急能力、防災減災經驗加快回報社會,將天災面前臨危不亂、頑強挺立的精神傳遞到災區群眾心裏。因為,他們曾被賜予,也懂得饋贈。
穿越災難 希望重生
當前,四川氣象部門恢復重建多數項目已進入收官階段,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線上,“通過恢復重建在未來五年將四川氣象事業推上一個新臺階,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已敲定。
彭廣告訴記者,2010年四川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氣象防災減災和農業發展服務合作,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後,密切圍繞四川省關於加快“一級一軸一區塊”建設,以氣象服務為保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緊緊圍繞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加大氣象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服務力度,加強農業氣象監測預測預警及人工影響天氣建設;發揮重建業務項目及基礎設施項目使用效益,進一步完善區域氣象信息共享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治理防汛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精細化試點工作,努力提高突發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等多項工作已列入工作議程。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一支業務過硬、高效精幹、團結作戰的氣象人才隊伍也成為他們的重點工作。彭廣説,地震中涌現了一批年輕業務骨幹,他們曾衝到前線 經受住抗震救災的血火考驗,未來還將努力給他們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穿越災難,重建家園;逝者安息,生者奮進。從地震災難中挺立起來的氣象人,還將挺起不屈的脊梁,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精力,投身蒸蒸日上的氣象事業,扛起服務社會的大旗!(中國氣象報記者 何孟潔 胡亞 姜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