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北京部分小區出現蜱蟲的情況,15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透露,截至15日早上,北京市未收到蜱蟲咬傷人的報告,而且未在蜱蟲、其他動物或人身上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即俗稱的蜱蟲病。
蜱蟲一般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市疾控中心還沒有接到有關蜱蟲咬傷的報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目前只能確定在昌平回龍觀地區出現了蜱蟲,疾控中心已去當地排查。但也有可能存在人被蜱蟲咬傷,因病情並不嚴重而未去就診的情況,總之未接到相關報告。
目前昌平區的居民小區已經開始對蜱蟲進行消殺,不過,全市並不會進行大規模的消殺。每年4至8月,北京郊區都有蜱蟲出現,6月正是高峰。北京的蜱蟲主要分佈在山區和遠郊區縣,城區很少見。偶爾在城區見到的也是從山區帶回來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必要在全市進行大規模消殺。
疾控中心的專家介紹,實際上,即使發現被蜱蟲咬傷也沒有必要驚慌,及時到醫院就診即可。2009年至2010年,中國就發現了“蜱叮咬病”。當時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遼寧等地出現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例,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證實,這是由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所致,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因和蜱蟲叮咬相關,所以冠以“蜱叮咬病”。
由於病死率較高,今年4月,北京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就開始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病例進行監測。截止到6月14日,全市共報告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病例20例,但經疾控中心檢測,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均為陰性,本地病例中新型布尼亞病毒檢測也均為陰性,也就是説這20例被證明都不是“蜱叮咬病”。
另外,北京市還在密雲縣和懷柔區設立監測點,監測內容為兩類,一類是蜱、白蛉身上新型布尼亞病毒和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感染狀況,疾控部門工作人員從山間捕捉了97隻蜱進行新型布尼亞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另一類是蜱蟲喜歡叮咬的鼠、牛、犬等動物身上有沒有新型布尼亞病毒,工作人員已經採集了81份老鼠血清和19份狗的血清進行檢測,新型布尼亞病毒均為陰性。
也就是説北京市目前還沒有在蜱蟲、其他動物或人身上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即俗稱的蜱蟲病。疾控中心表示,將積極開展蜱傳疾病的監測和預警,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會及時向市民發佈預警。
解疑
蜱蟲是否首次在北京出現?
每年4至8月,北京郊區蜱蟲比較活躍。全世界已知蜱類800余種,我國已發現110余種。蜱大多生活在草地、農田、森林等野外環境。北京市以長角血蜱為主,主要多見於丘陵地區。目前一些居民區也出現蜱蟲,可能是居民到郊區遊玩帶回來的。
蜱蟲吸血産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讓人覺察,吸血需要在身體上附著一段時間,多數會超過36或48個小時。
被蜱蟲咬了是不是非常危險?
蜱叮咬人後可引發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症狀,一般均較輕微。如果單純被蜱蟲咬傷沒有必要恐慌。如果被咬傷一到兩周之後出現了發熱等症狀,一定要到醫院就診。
蜱是媒介生物,通過叮咬吸血能夠傳播病原體。目前已知蜱可攜帶83種病毒、31種細菌、32種原蟲,其中大多數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蜱傳疾病極少見人傳人現象,但是,接觸含有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發病。
2010年在河南、山東、遼寧等地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死病例。這種由蜱蟲傳播的疾病病死率較高,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消化道症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現。
近期去郊區玩應注意什麼?
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裏;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附著;針織衣物表面應當儘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不要穿涼鞋。
裸露的皮膚塗抹避蚊胺,可維持數小時有效。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用殺蟲劑浸泡或噴灑,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驅避劑等。
如果帶著寵物外出,回家後要仔細檢查寵物。
萬一被蜱蟲咬了怎麼處理?
蜱蟲咬人後,它的甲頭會伸到皮膚裏面,直接往外拔會把蜱蟲的甲頭留在皮下。最好的辦法是到醫院讓醫生處理。如果離醫院較遠,最好用乙醚把蜱蟲麻醉,然後擰著拔出來:也可以用剛熄滅還有點發紅的火柴頭燙一下蟲子,讓它收縮後再擰著拔出來。如果不慎皮膚接觸蜱,尤其是蜱擠破後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
家裏的寵物被蜱蟲叮咬後,建議主人帶著寵物到醫院用專門的鑷子拔出來;寵物身上蜱蟲比較多的話,最好去寵物醫院用處理跳蚤的藥液進行清洗。
身邊發現蜱蟲向誰反映?
如果小區內發現疑似蜱蟲,可以向小區居委會或物業反映,再由居委會將信息匯總到疾控中心。(記者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