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農學會承辦、14個全國學會協辦的“農産品質量安全與現代農業發展專家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馮長根在開幕式上指出,今後一段時期,農産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如何構建覆蓋全産業鏈、高效協調的科技創新體系和監管機制,亟待深入研究和著力解決。舉辦此次專家論壇,就是要以多學會共辦為樞紐,以多部門聯合為機制,以多學科融合為基礎,搭建一個跨學科、多部門、産學研相結合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針對農産品質量安全生産和檢測管控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開展研討,為完善我國農産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體系與監管制度建言獻策,為解決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提供有力的技術和智力支持。
中國農學會副會長舒惠國在致辭時強調,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今後一段時期,紮實抓好農産品質量安全工作,推動優質安全農産品的生産與消費,亟需把農産品質量安全工作擺到頭等重要位置,進一步總結農産品質量安全的好經驗,潛心研究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集專家之力,採眾家之長,不斷探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新規律和新思路;亟需把農産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消除隱患保安全、控制源頭上水平、健全體系強能力、完善制度建機制,全面強化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農業部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局長金髮忠介紹,當前我國農産品總體上質量有保障,消費安全可靠,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處於穩中有升、逐步向好的發展態勢。“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農獸藥殘留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質量追溯、風險評估和“三品一標”為抓手,完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建立風險評估、應急處置、執法監管體系,重點在執法監管、標準化生産、制度建設和基層能力建設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産品質量安全事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在報告中認為,目前我國缺乏成熟的農産品安全性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難以準確掌握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缺乏科學合理的安全使用技術,難以有效控制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缺乏簡單快速樣品前處理、準確高效的快速檢測及精準檢測技術,難以有效監測農産品質量安全;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不完善、配套性差,難以客觀評價農産品質量安全。今後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協作網絡,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與預警技術體系;加強農産品中主要污染物殘留、富集、遷移及消解動態研究,建立農産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技術體系和溯源追蹤技術體系;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研究及産品研發,建立農産品質量安全監測技術體系;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標準研究和標準物質研究,健全農業標準體系,為提升我國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在報告中指出,産地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使用不當、生産經營管理粗放和違規使用添加劑是造成農産品和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解決食品污染的關鍵,要找出污染源,確定關鍵控制點,從其特性、毒性、劑量和人體攝入量等方面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和以預防為主的管理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常信在作報告時建議,食品污染控制要從後驗(檢查産品)向先驗(控制過程)轉變,積極推行HACCP(公害分析與關鍵控制)管理體系,對食品生産過程實行全程監控,對每個環節(或關鍵環節)可能發生的公害預先進行科學的識別、分析、評估和監控,從而主動預防食源性污染,同時要通過風險分析來設計規章制度和標準。要確保畜産品安全,應對飼料與添加劑在生産、經營、使用過程中進行全程監控,嚴格執行國家《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採用HACCP體系,使飼料質量保證體系從被動反應轉向積極預防;實施原料供應商認證制度,使預防措施覆蓋整個原料生産鏈;實施飼料去向追蹤和來源追溯制度,使發生事故時可迅速查明原因;建立預警系統,對特殊情況或突發事件迅速做出反應。
論壇期間,還有近30位專家分別就現代農業發展與農産品生産、環境、貯藏、加工、監測、過程控制的關鍵技術難點以及構建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控制戰略、提升農産品安全生産技術支撐與服務能力、強化農産品産業鏈安全監管體系等議題進行了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