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目前黑龍江省各類農作物生育進程正常,水稻處於完熟期,玉米處於蠟熟期,大豆處於鼓粒期;主要糧食作物長勢均為近年同期最好,豐收在望。據農業專家和各地農情分析,如果不出現早霜,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將獲得特大豐收,預計糧食總産可達到1150億斤以上,實現糧食生産“八連增”目標。
目前黑龍江省小麥收穫已全面結束。據測算,畝可增産15%~20%,平均畝産達到300公斤以上。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和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糧食生産已經實現了連續七年豐收的輝煌成就,並於去年首次突破千億斤大關,成為全國第二個千億斤糧食生産大省。年初以來,為了實現“在上年的高起點上力爭有新的突破”的目標,黑龍江省大力開展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努力防控各類災害,多措並舉促進糧食生産。
一是全面落實惠農政策,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産的積極性。黑龍江省從省市縣機關中抽調近萬名幹部組成宣傳小分隊,深入村屯農戶宣講黨的惠農政策,同時緊密結合省情實際,制定了開展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實施方案,進一步在水利化建設、深松整地補貼、水稻育秧大棚建設、農機化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農業保險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糧食生産發展政策。僅省本級財政就安排”三農“發展資金70.5億元,比上年增加14.3億元。
二是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高産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黑龍江省把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作為實現糧食穩定增産目標的重要措施,大力發展高産優質糧食作物,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挖掘增産潛力。糧食生産實現了“三增”的目標:一是糧食面積增加。黑龍江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0637.8萬畝,比上年增加314.5萬畝。二是高産糧食作物面積增加。按照“增水稻、擴玉米、調大豆”的要求,在東部三江平原等水資源富集地區大力發展水稻生産,在第四、五積溫帶大豆主産區積極擴大早熟玉米麵積,兩大高産糧食作物面積大幅增加,黑龍江省水稻面積發展到5171萬畝、玉米麵積發展到8856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708.6萬畝和1008.3萬畝。高産作物面積創歷史最高水平。三是綠色糧食面積增加。黑龍江省糧食全面積實現無害化生産,綠色有機糧食面積達到5700萬畝,比上年增加360萬畝,糧食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三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産,提高糧食生産科技含量。黑龍江省通過嚴格農時標準在一個月時間內全面完成了春種任務,各種農作物全部種在了豐産期。(
同時,嚴格投入品標準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良種和技術的增産潛力。黑龍江省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等離子種子處理技術實施面積1650萬畝,種子包衣率達到90%,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近年來新組建的440個大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大機械作用,全面提高了種管收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春播搶農時、夏管上標準、秋收提質量效果顯著。黑龍江省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8.6%。今年,黑龍江省機播比例達到90%以上,比去年提高11.2個百分點。開展了鄉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産創建試點,擴大模式化栽培面積。黑龍江省糧油糖高産創建示範片擴大到682個,比上年增加149個,覆蓋所有縣(市),三區創建面積達到8503萬畝,比上年增加1377萬畝。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廣面積達到1.58億畝,比上年增加1300萬畝。涌現出2萬畝以上連片的規模創建地塊181個,面積528萬畝。
四是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增強防禦災害能力。黑龍江省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50多億元,重點啟動了西部松嫩平原地區林甸、富裕牧場、富南、富西和興旺等5個灌區工程建設和東部三江平原地區沿烏蘇裏江、黑龍江和興凱湖流域的14個大中型灌區工程,增強了水資源保障能力,確保了春耕生産用水需求。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今年黑龍江省新購置大中型農機設備3.97萬台(套);新組建的300個現代農機作業合作社加快推進,其中100個投資千萬元的合作社大型機械將在9月10日前全部到位,投入今秋農業生産。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在糧食生産關鍵時期,重點開展了防低溫、旱澇、病蟲、風雹為重點的災害防控會戰,最大限度減少了糧食損失。今年,黑龍江省因災損失糧食6億公斤,比常年減損近20億公斤,災害損失為近年最小。
五是發展農業大合作,提高場縣共建現代農業水平。黑龍江省共有66個縣(市、區)與墾區105個農場開展了合作共建。依託農墾農業機械、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等優勢,為周邊農村代育、代耕、代種、代灌、代管、代收,採取單項合作、階段合作或全程合作,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僅上半年,墾區為農村代耕、代播、代育總面積就達1405萬畝。
六是強化組織領導,為糧食生産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年初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召開6次專題會議研究推進糧食生産的具體措施。黑龍江省涉農部門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深入村屯、深入地塊,採取包片、包鄉、包村、包戶的形式,在糧食生産各個關鍵時段,對農民實施全程技術指導服務,消除死角死面,不留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