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江蘇省委關於貫徹《決定》實施文化建設工程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8日 09時38分   來源:新華日報

中共江蘇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的意見

(2011年10月21日中國共産黨江蘇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新要求,根據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作出的全面落實“六個注重”、全力實施“八項工程”、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決策部署,現就實施文化建設工程提出如下意見。

    一、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的重大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當代中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關係增進民生幸福和社會文明進步,關係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準確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江蘇正處在全面實現小康並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物質是基礎,精神是導向,文化是靈魂,改革創新是動力。我們要根據“兩個率先”的新標準新內涵,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在不斷提升經濟硬實力的同時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在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要把實施文化建設工程作為重要抓手,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創新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再創一個文化黃金髮展期,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中奮力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二、實施文化建設工程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實施文化建設工程,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始終把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作為黨的工作的一條主戰線、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一個主陣地、推進“兩個率先”的一支主力軍,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推動江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産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的文化強省,更好地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導向,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高度重視先進思想文化的引領作用,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體人民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發展成果的享有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堅持推動發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在更好地服務科學發展的同時,加快文化自身改革發展,促進江蘇文化資源和體制機制優勢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産力。

    ——堅持改革創新,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文化內容形式、傳播手段和發展業態創新,重視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最大限度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堅持統籌兼顧,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正確處理文化領域各方面的重要關係,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統籌文化改革、發展和管理,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

    (三)主要目標

    按照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目標要求,到2015年,全省文化改革發展主要目標是:

    ——文化凝聚引領能力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公民素質明顯提高,新時期江蘇精神廣為弘揚,主流輿論更具公信力影響力,全省人民為“兩個率先”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重大先進典型選樹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文化惠民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覆蓋率達90%以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文化創作生産能力顯著提升。適應城鄉人民群眾需要的文化産品更加豐富,在全國有影響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各文化藝術門類在國家級重點獎項評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團隊。

    ——文化産業競爭能力顯著提升。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基本形成,文化産業結構更加優化,新興文化業態在文化産業中的比重達60%,培育形成一批千億級行業、百億級企業和重點産業集聚區,文化産業增速高於GDP和服務業增速,全省文化産業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6%,成為江蘇的支柱産業。

    ——文化改革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創意中心、文化科技研發中心和文化産品産權版權交易中心。

    ——文化隊伍建設能力顯著提升。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隊伍結構明顯改善,人才培養、使用、激勵機制更加科學, 下轉A2版

    上接A1版 努力造就百名文化拔尖人才和領軍人物、千名重點文化人才、萬名基層文化骨幹,使江蘇成為更富吸引力、更具創造活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三、以實施“八大行動”推進文化建設工程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行動

    1.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領導班子建設,完善考學評學述學制度,推動黨員幹部自覺把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作為基本途徑,把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作為重要目的,把創業、創新、創優作為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標尺,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創業,帶動學習型社會建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2.更加注重江蘇人的精神建設。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傳承好改革開放以來全省人民創造的“四千四萬”精神、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創”精神,培育和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進一步提升推進“兩個率先”的“精氣神”。集中開展新時期江蘇精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幹部群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

    3.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推進社科強省建設,更好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並重,努力形成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加強資源整合和統籌協調,加大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投入,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引導作用,建設一批國內一流的社科研究基地和學術平臺,打造一批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學術活動品牌。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推進面向“兩個率先”實踐的理論創新,建立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提高研究成果的社會利用率,使哲學社會科學界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思想庫。

    4.深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開展“愛祖國、愛江蘇、愛家鄉”主題活動,引導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單位裏做一個好工作者、家庭裏做一個好成員。評選表彰道德模範,加強先進典型學習宣傳,放大“雙百”、“雙50”人物以及“江蘇好人榜”示範效應。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完善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九大提升行動計劃”,發揮關工委和“五老”志願者作用,注重活動品牌和陣地建設,實現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縣(市)全覆蓋。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建立健全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協調推進城鄉文明建設,努力打造區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鎮群。

    (二)現代傳播體系建設行動

    1.提高輿論引導水平。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精心組織重大主題、重大典型宣傳,宣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各地推進“兩個率先”的新成效新經驗,宣傳江蘇幹部群眾的嶄新精神風貌。加強與中央及兄弟省(區、市)媒體合作,形成報對報、臺對臺、網對網互動合作模式,支持江蘇衛視鞏固提升全國覆蓋率。加強輿情分析研判,加強熱點難點問題引導,科學解疑釋惑,有效凝聚共識。做好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完善省市縣黨委、政府新聞發佈及信息公開制度,健全應急報道和輿論引導機制,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推動解決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要秉持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真實準確傳播新聞信息,自覺抵制錯誤觀點,堅決杜絕虛假新聞。

    2.推進重點媒體建設。做大做強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重要媒體,完善采編、發行、播發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擴大有效覆蓋面,發揮輿論主陣地作用。支持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省廣電總臺(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省廣電網絡公司等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發展,建設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現代傳媒集團。推動省市媒體戰略整合,加快培育一批發行量超百萬份(冊)的報刊、一批全國性媒體品牌。支持省主要媒體發展網絡多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傳播載體,建設全媒體內容集成播控平臺和雲媒體電視內容集成平臺。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

    3.加強互聯網建設、運用和管理。發展網絡新技術新業態,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引導商業網站健康發展,形成以中國江蘇網為骨幹的網絡媒體群。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總結推廣鎮江市加強互聯網屬地管理的經驗,積極探索網絡新業務的管理辦法,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深入開展文明網站創建活動,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督促網絡運營服務企業履行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不為有害信息提供傳播渠道。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快形成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群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逐步實行網絡實名制。加強對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工具等的引導和管理,規範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

    (三)繁榮發展文化創作行動

    1.堅持正確創作方向。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全面提高文化産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産品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堅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鼓勵一切有利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文藝創作,最大限度激發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和創造活力。

    2.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以內容生産為核心,繁榮創作生産,多出精品力作。加強革命歷史傳統題材、重大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生産,扶持原創性作品,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加強影視劇創作生産,打造一批經濟和社會效益俱佳的影視精品。重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保持文學、民樂、書畫、戲劇、曲藝、工藝美術等領先地位,保護傳承崑曲、評彈、揚劇、錫劇、淮劇等優秀傳統藝術形式,扶持一批專業性強、有發展潛力的藝術生産單位,繁榮江蘇文藝“百花園”。把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創作生産全過程,推動文學藝術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文化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積極創新,增強文化産品時代感和吸引力。創建聯動開發機制,借助名家大師推動優秀作品多元轉化,形成文化創作生産完整産業鏈。

    3.放大文化品牌效應。高起點策劃、高質量培育重點文化品牌,帶動文藝創作生産整體水平提升。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創新市場運作模式,提高江蘇文化品牌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影響力。精心辦好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等活動,使之成為江蘇重要文化標識、全國知名文化品牌。繼續辦好吳文化節、漢文化節、長江文化藝術展示周等活動,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

    4.完善文化産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堅持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加強文藝評論隊伍和陣地建設,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專業性文藝刊物和重點文藝評論網站,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加大優秀文化産品推介力度,運用主流媒體、公共文化場所等文化資源,為展演展映展播展覽弘揚主流文化價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條件。建立公開公平公正評獎機制,改進評獎辦法,合理設置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發行量等量化指標,對在國內外獲得大獎的作者和作品進行重獎。

    (四)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提升行動

    1.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公共財政為支撐、現代科技為依託,加快建設江蘇大劇院等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改造提升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全面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打造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加快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一批數字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劇場、農家書屋,實現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縣城和重點中心鎮數字影院全覆蓋。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項目建設,推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範區。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

    2.加強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拓展服務領域,豐富品種內容,提供優質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實行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推動高校、企事業單位文化資源向社會開放。加快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延伸,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推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百名藝術家百場惠民演出等活動經常化、制度化。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儘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文化單位面向基層和農村提供流動服務、網點服務,積極發展流動圖書車、流動舞臺車、流動農村數字電影。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提高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培育基層特色文化品牌。

    3.提高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水平。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編制全省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建立文物預防性保護、安全監測等信息平臺,健全文物保護傳承工作機制,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率達80%以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加大數字化保護力度,全省所有縣(市)建立非遺名錄及傳承人認定、命名和資助制度,建設南京雲錦、蘇州刺繡、宜興紫砂、揚州玉器漆器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實施文化遺産解讀工程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進課堂、進課程行動,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産保護意識,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五)文化産業發展壯大行動

    1.優化文化産業結構。圍繞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加快文化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做精做優特色産業,重點發展創意設計、新興媒體、動漫遊戲、出版發行、廣播影視、廣電網絡、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工藝美術、廣告會展等行業,在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提高文化産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強文化産業集聚區建設,重點打造國家數字出版、新型顯示技術2個千億級産業群和一批國家級文化産業基地,培育一批創意文化産業園區和文化主題公園,做大玩具、樂器、工藝品、油畫創作複製等一批專業化生産基地。發掘城市豐富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産業,建設特色文化城市。推動文化産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産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産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産業鏈,提高附加值。

    2.培育壯大骨幹文化企業。把培育壯大文化企業作為發展文化産業的重中之重,以大企業支撐大産業,以大投入帶動大發展。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扶持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項目,推動各地區、各行業門類形成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到“十二五”末全省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30億元企業達到40個以上。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和上市融資,打造文化産業領域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業,形成資本市場“江蘇文化板塊”。

    3.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産品市場和文化生産要素市場建設,重點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書法美術、工藝品等産品市場,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打造中國現代書業第一網、蘇演院線、幸福藍海電影院線和愛濤工藝等連鎖經營網絡,加快推進甘泉影視服務外包基地建設。繼續辦好中國南京文化産業交易會、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等重點會展,建設網上文化産品交易平臺。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發揮紫金文化産業發展基金和文化産業引導資金作用,發展一批文化小額貸款公司,籌建省文化産業融資擔保公司。加快培育産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組建省級文化産權交易機構,規範文化資産和藝術品交易。擴大文化消費,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提高基層文化消費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

    (六)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行動

    1.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已轉制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産權制度和資産經營責任制,真正成為富有活力、具有實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建立扶持轉制院團發展的長效機制。按照做強做大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停辦退出一批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社轉企改制,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支持組建一批專業性報刊傳媒集團。

    2.激發文化事業單位活力。著眼于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完善服務標準和規範,建立健全經費保障、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探索實行公共文化設施委託管理辦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社會化。

    3.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強化政府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加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評估考核。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場準入管理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注重發揮仲介機構、社會團體、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作用,積極發展文化研究諮詢機構。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強化日常監管,維護文化市場秩序。

    (七)加快文化“走出去”行動

    1.拓展對外宣傳陣地。有針對性地組織主題外宣活動,加強對外新聞發佈和宣傳報道,展示江蘇發展成就和特色。整合對外傳播資源,建立多媒體、跨平臺傳播媒介網絡,促進對外宣傳工作常態化。擴大江蘇國際頻道和“金陵之聲”在境外落地範圍,提高“中國江蘇3G”手機報海外覆蓋率。推動省級重點新聞媒體在港澳臺布點,與中央外宣媒體、海外主流媒體合辦頻道頻率和欄目節目。

    2.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借助國家對外文化交流平臺,發揮江蘇海外友城多的優勢,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國際一流文化機構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著名圖書、影視、動漫等文化産品展覽展示交易會,在重點國家和地區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加快推進江蘇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教材建設,繼續辦好“感知江蘇”、“同樂江蘇”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增強江蘇文化在世界上的親和力影響力。

    3.擴大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重視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拓寬對外文化貿易渠道,提高文化産品和服務的海外市場份額,推動江蘇文化産業融入國際文化産業鏈。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業和産業基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的文化産品,推動更多的江蘇文化企業和産品進入國家文化出口企業和項目目錄。支持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等形式在海外興辦實體,實現落地經營。大力實施蘇版圖書、優秀影視作品海外推廣計劃,確保全省出版物出口額年均增長20%以上,版權貿易輸出保持全國第一。

    (八)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1.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大規模培養人才,千方百計留住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形成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以培育“文化名家”和“五個一批”人才為重點,深入實施高層次文化人才工程,在不同領域不同門類造就一批國內一流、業內公認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領軍人才。重視培養文化專業人才,提升藝術院校辦學水平,發展文化職業技術教育,推動校企共建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鼓勵優秀年輕幹部和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文化部門任職,發揮好城市社區和農村文化能人作用。

    2.大力引進緊缺文化人才。制定優惠政策措施,拓寬選人用人視野,以合聘、返聘等形式引進國內外高端文化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引進目錄,提高“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中的文化人才比重,重點引進一批高端創意人才,一批具有國際眼光、熟悉市場運作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支持文化企業園區引進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創辦文化企業的給予重點扶持。鼓勵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優秀人才,以合作、兼職、顧問等方式進入文化行業。

    3.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把激發文化工作者創造活力作為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關鍵環節。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創造有利制度環境。探索實施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在條件成熟的國有文化企業試行期權、股權激勵。評選頒發“紫金文化獎章”、文學藝術獎,開展年度傑出文化人物評選活動,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給予重獎,對文化名人名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心支持。加大文化人才宣傳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優秀人才舉辦個人專場展演展覽。文化工作者要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自覺追求德藝雙馨,努力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産者和傳播者。

    四、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

    (一)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要適應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新任務,切實擔負起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深入研究意識形態和宣傳文化工作新情況新特點,及時研究文化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掌握文化改革發展領導權。選好配強文化領域各級領導班子,切實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理論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於駕馭意識形態領域複雜局面的幹部充實到領導崗位上來。重視加強文化領域幹部培訓,全面提升文化幹部隊伍素質能力。健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進文化建設工程的強大合力。

    (二)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對文化單位實行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資産和土地處置等方面優惠政策,把文化産業作為優先發展産業,享受省扶持各類産業發展的最優政策。建立公共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文化支出增幅高於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增幅、佔財政總支出比重達到2%以上。逐步擴大省級文化産業引導資金、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産業發展基金規模,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在國家許可範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産業,在投資核準、信用信貸、土地使用、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與國有文化企業一視同仁。完善文化産業統計制度和統計體系,增強統計數據的全面性、科學性。

    (三)營造良好文化法制環境。加強地方文化立法,推進文化領域依法行政,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健全行政審批制度,創新行政許可實施機制,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完善行政復議,加強行政監督和問責。構建文化知識産權法制體系和保護機制,維護文化工作者合法權益,支持現代著作權保護技術開發應用,嚴厲打擊各類侵權盜版行為,增強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

    (四)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積極搭建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載體平臺,及時總結基層和群眾文化創造新經驗,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為實施文化建設工程廣開活力之源、提供不竭動力。

 

 
 
 相關鏈結
· 江蘇實施“八大行動” 在新起點上建設文化強省
· 江蘇建設文化強省:文化惠民 春風化雨潤民生
· 李學勇:大力實施文化建設 推動江蘇建成文化強省
· 江蘇率先試點有聲數據庫建設:讓方言文化跨時空
· 江蘇:切實加快文化改革步伐 促進文化大發展
· 江蘇:文化體制改革引領文化事業文化産業雙豐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