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林業局:構築海岸線上堅如磐石的“綠色長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29日 11時33分   來源:林業局網站

    從北向南,沿著我國漫長的海岸線,綿延的海防林宛如一條綠色長龍擁攬萬里碧濤,大連、煙臺、威海、青島、寧波、廈門、深圳、三亞等等城市猶如一顆顆綠色明珠閃耀,人們無不為其迷人的海濱風景線所留戀。

    這就是沿海防護林工程建設帶來的新變化、新景觀、新希望。

    防護林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從1991年開始,我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在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長達1834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沿海地區人民搏風雨、鬥風沙,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使這些地區的生態狀況和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改觀。

    幾組數據見證著沿海地區的生態“蝶變”,記錄下了工程建設的豐碩成果。

    ——新建和改造基幹林帶9384公里,基幹林帶總長度達17300多公里。自1991年以來,沿海地區將基幹林帶作為特殊林帶來保護、作為工程重點來建設,持續不斷地在風沙、鹽鹼、石山岸段造林綠化,讓林帶連線、成片,初步實現了合龍。

    沿海地區荒山荒灘、村鎮四旁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也隨之跟進,縱深區域的綠色在不斷蔓延、擴展。截至2010年,工程累計完成造林436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24.9%提高到35.6%,農田林網控制率達79%以上,村屯綠化率達35%以上。農田林網化、通道林蔭化、庭院花果化在廣大農村逐步變成現實,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速。

    今天的沿海地區,以村鎮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幹林帶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和農田林網為面的沿海防護林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紅樹林面積增加到2.93萬公頃,比工程實施前增加了0.73萬公頃。加強對紅樹林和濱海濕地的保護與恢復,是海防林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迄今為止,沿海地區已建立了29處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海南東寨港等4塊紅樹林類型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國家還專門設立了紅樹林造林重點研究項目,以加快紅樹林恢復。廣東省電白縣通過科技攻關,成功解決了種植紅樹林海水鹹度過高、灘面過低等關鍵技術問題,使全縣紅樹林面積由建立保護區初期的2500畝,增加到現在的1.06萬畝,成為目前我國大面積成功恢復種植紅樹林的典範。

    通過建立其他類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開展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沿海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野生動植物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如今,遼寧沿海濕地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涉禽遷徙停歇地,每年約有800萬隻涉禽在濕地上棲息、繁殖和遷徙停歇,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鳥類數量大幅增加。

    ——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17萬公頃,比2005年底減少57萬公頃。隨著工程區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的防護作用也不斷增強。工程區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治理,部分流動、半流動沙丘基本得到控制,颱風、風暴潮、風沙等災害的危害程度明顯減輕,為糧食穩産高産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屏障。

    福建省沿海44個沙荒風口中,大多數已得到初步治理。廣東沿海地區過去被風沙埋沒的19.5萬畝農田得到復耕,97.5萬畝沙地變成了良田。山東省榮成市成山林場建場前風沙、海霧危害嚴重,且逐年向內陸侵襲,縱深達10多華里,歷史上曾有荒沙埋沒“九莊十八疃”的説法。經過幾代人植樹造林,現已形成長5公里、寬1.5公里的黑松沿海防護林帶,林帶內200多公頃耕地和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有效保護。2006年,颱風“珍珠”和“碧利斯”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登陸,在沿海6個鎮20多公里長的紅樹林保護下,曾經發生過動力式崩塌的危險堤段卻安然無恙,紅樹林外大浪滔天,紅樹林內水波不興。

    ——林業總産值增加到1837億元,佔全國林業總産值9.2%。各地在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重視營造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重點發展了小棗、冬棗、板栗、龍眼、荔枝、椰子等特色經濟林和楊樹、桉樹等用材林,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基地化栽培、集約化經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工程區各類經濟林面積達468萬公頃。

    山東省沾化縣依託海防林工程發展冬棗,2006年全縣冬棗産量25萬噸,實現産值14億元,佔全縣社會總産值的20.9%,農民人均從冬棗中獲得年收入2400元,佔年人均收入的56.8%。威海市依託海防林建起了劉公島、槎山、成山頭、大沙洼林場等一批旅遊勝地,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80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0億元。

    多項措施合力推進海防林建設

    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令人矚目的成就,得益於工程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海防林工程建設作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工程、致富工程和為群眾辦實事的德政工程;得益於完善的政策機制、規範化的管理和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從海防林工程建設伊始,工程區各級黨委、政府建立健全工程領導協調和管理機構,明確職責和分工,落實各項工作任務,並把工程建設主要任務、目標列為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層層簽訂領導任期目標責任書,加大檢查、考核力度。在工程區,政府領導帶頭興辦造林綠化示範點,深入基層調研、督導、檢查工程建設等已成為工作常態,也成為搞好工程建設的重要推手。

    加強組織領導是搞好海防林工程建設的關鍵,完善政策機制更是激發工程建設的內在動力。沿海各地不斷創新政策機制,大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等改革,制定鼓勵發展林業的優惠政策。在工程區,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形式多樣;土地補償、種苗補助、造林補助、林木良種補助、信貸扶持、財政貼息等扶持工程建設的措施不斷出臺;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不斷提高,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防護林建設的積極性,形成了政府投資主導、部門配合、企業捐資助建、全社會共同參與海防林建設的新格局。

    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建設,是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益的基礎。工程區各地在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制定了配套的防護林建設技術標準;各省根據工程建設內容、目標和要求,制定了質量管理、進度控制、資金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辦法;國家實行了防護林工程建設年度營造林實績核查制度和省級、市(地)級、縣級三級檢查驗收制度。

    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海防林,必須有規劃,有科技作支撐。各地在全國沿海防護林工程規劃的宏觀指導下,科學編制了地方各級工程規劃;針對工程建設的老化低效林帶更新改造、沙地抗旱造林、鹽鹼地治理、紅樹林恢復等關鍵技術,積極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取得了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各地推廣了容器苗、"ABT"生根粉、高分子吸水劑等保墑促活造林技術,林糧、林果、林藥、林菌、林草、林菜等林農複合經營模式,選擇榆樹、沙棗、檉柳等生長快、抗逆性強的優良樹種;通過開展多層次培訓,提高了工程建設管理、技術人員、農民建設防護林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造林是基礎,管護是關鍵。按照國務院要求,國家林業局頒布了《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各省也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法規、規章,初步建立了沿海防護林建設和保護的法律框架。各地依法加強林木採伐和林地管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徵佔用林地、盜砍濫伐林木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強化護林防火隊伍建設,建立護林組織,配備專職護林員,劃定責任區,簽訂護林協議書。這些措施有效保護了沿海地區寶貴的森林資源。

    讓海濱生態畫卷更靚麗

    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特殊,颱風、暴雨、洪澇、乾旱、風沙、海霧等自然災害不時覬覦著沿海地帶,嚴重威脅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2004年底發生的印度洋海嘯,已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分別就加強我國沿海防護林及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國家林業局據此加緊修編了《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2006-2015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正按新規劃全面實施,沿海各地掀起了新一輪海防林建設熱潮,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目前工程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發揮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要求,一個層次多樣、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沿海生態屏障一定會早日建成。 

 
 
 相關鏈結
· 聚焦沿海防護林建設--中國海防林建設需再度發力
· 海南省採取有力措施提前2年完成海防林造林任務
· 遼寧緊急落實中央財政6000萬投資加強海防林建設
· 海南重建海防林迫在眉睫
· 我國“十一五”期間將投資11億元建設海南海防林
· 海南海防林屢遭破壞 目前近250公里存在斷帶現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