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觀測是地面觀測的重要業務之一,是我國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基礎,開展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有利於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科技水平、提高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科學性、針對性、及時性,是適應現代氣象發展和防災減災需求的重要舉措。中國氣象局在推進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的同時,通過氣象行業專項的支持,正開展著集土壤、農田小氣候、主要作物發育期于一體自動化觀測,把氣象要素、土壤環境與作物生長有機的聯絡在一起,可實時監測田間氣象和土壤環境以及田間氣象災害對作物長勢的利弊影響,通過此系統,業務人員還可及時了解大田農事和病蟲害發生影響情況,真正掌握大田作物長勢 “第一手”資料。
日前,項目組研發的樣機已在全國不同氣候區5個站點(4種作物)開展了兩年試驗。為進一步推進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梳理項目開展以來的研究成果及存在問題,項目組在北京組織召開項目技術總結與研討會。項目組主要技術人員和聘請的專家參加了此次技術研討會。
會議期間,項目組主要承擔單位就作物發育期自動識別技術難點、設備改進、觀測規範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並對兩年來的成果進行了總結。在各成員單位的大力配合下,項目組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完成了儀器設計和工藝改進,通過在全國不同氣候區試驗,儀器運行穩定、可靠。目前已獲取2萬多幅作物發育期圖像資料庫和近20萬個農田小氣候觀測資料文件。同時獲得了大量作物發育期、作物生長參數的人工觀測資料;已完成了部分作物發育期自動識別算法。其中,玉米發育期自動識別在兩個臺站開展驗證,誤差為1-2天;初步開展了作物發育期自動識別質量控制的分析研究;經過兩年多田間試驗總結,初步形成了農業氣象自動化(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觀測規範;項目階段性成果已在河南、江西、新疆等地推廣應用。
會議還對下一步工作任務作出部署。繼續開展田間試驗,進一步改進、完善設備和自動化識別算法,為農業氣象自動化觀測早日實現業務化併發揮效益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