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礦業日益重要的角色
——從201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看全球礦業形勢
2011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吸引了全球5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礦業企業、金融機構代表共計4800余人參會,其中包括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24位礦業部長。在全球經濟持續動蕩,礦業發展走向撲朔迷離之際,本次礦業大會參會人數之多、參會高官之多、展覽面積之大,反映了全球對礦業的關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期待,也反映出中國在全球礦業發展中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周平、唐金榮、施俊法、楊宗喜四位研究人員近日完成的《2011年全球礦業形勢分析與展望——從201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談起》,從全球礦業形勢判斷、礦業與資本市場以及礦業企業“走出去”三個方面反映了2011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的各種觀點,闡述了對全球礦業形勢的分析。
國際礦業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經濟增長是全球礦業發展推動力
從2011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專家的發言來看,對當前全球宏觀經濟走勢和礦業形勢的判斷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樂觀派,他們認為金融危機後,礦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中國、印度、非洲等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進程等,將繼續推動全球經濟及礦業快速前行;另一種是悲觀派,他們認為當前發達國家經濟下滑危機加劇、PMI急劇減速、信用違約風險上升等不利因素,將使得潛在的二次探底風險及其對礦業的影響逐漸顯現。《報告》認為,這兩種觀點並不完全矛盾,樂觀者主要基於中長期經濟走勢,而悲觀者考慮更多的則是近期宏觀經濟的走勢。
有些專家認為,中短期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經濟衰退或將拖累礦業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員指出,國際市場上交易的資源總量遠遠超過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資源交易已成為金融投資(或投機)的重要工具。而且,資源價格的變化往往取決於定價貨幣匯率的波動,而核心國家的貨幣政策的改變可以使市場的方向大變。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的衰退必然影響全球礦産資源需求,拖累礦産勘查投入。經濟波動首先會表現在大宗商品價格的震蕩起伏上,繼而又會對供需關係産生影響。如果大宗礦産品價格持續走低,無疑會影響到投資者對礦産資源的勘查投資,尤其是一些初級勘探項目會遭遇融資瓶頸等制約因素。
大會上,與會專家對於全球礦業經濟仍處於“第三個(超級)週期”的認識和判斷基本是一致的。在經歷了美國工業化帶來的“第一週期”、歐洲工業化驅動的“第二週期”之後,全球礦業經濟正處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工業化對資源的超常需求週期中,儘管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了短暫的停頓。專家們認為,中國和非洲將繼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進程、較為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非洲作為年輕富有活力的、人口快速增長的地區,其城市化進程、對新技術的渴望與應用、待開發的巨大資源潛力、日趨成熟的金融業等因素,將積極推動非洲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崛起。
此外,專家們還認為,全球礦業投資將繼續攀升,未來十年原材料價格指數將高位運行。相比于大宗礦産,高新技術礦産前景更加看好。中國五礦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指出,隨著高新技術産業的快速發展,新技術礦産原材料的需求必然快速增加,這將是新技術礦産勘查、開發與投資的一個機遇期。由於高新技術礦産對促進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對於提升國家高新技術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如果新技術礦産戰略實施到位,極有可能帶來新技術新材料的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結合礦業大會上專家的觀點,《報告》提出了對全球礦業形勢的新認識:一方面,歐債危機深度發酵,全球經濟二次探底風險繼續增大;另一方面,巨量流動性與新興國家旺盛需求,造就了新一輪礦業泡沫;同時,全球經濟增長不如預期,部分緩解了礦業泡沫擴張的速度。《報告》指出,總的來看,中短期內,歐美債務危機的進程及其解決方案將影響全球礦業市場的發展,不能排除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同時,在全球巨量的流動性驅動下,即使中國對礦産資源的需求增速有所減緩,全球大宗礦産品價格仍將維繫高位波動態勢,並且震蕩幅度將更加劇烈。從中長期來看,全球經濟或將在2013~2014年後走出陰霾,美、歐、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在經過一系列結構性優化調整之後,經濟增長將更加健康、可持續,全球礦業前景良好。
中國礦業資本市場成為國內外金融機構爭奪焦點
本屆國際礦業大會一個突出的亮點是,參會的金融機構數量增加。《報告》認為,這説明中國礦業資本市場已成為國內外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及爭奪的焦點。
目前,礦業投融資好于其他産業,中國尤其如此。據中銀國際董事程雁介紹,2011年1月~9月,在國內及國際市場資本融資中,礦業行業的融資規模在全部行業融資規模中佔很大比重。良好的資本市場無疑為礦山企業的生産經營、擴張及收購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礦業投融資環境表現更為突出。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礦業大會發言中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礦業投資保持強勁增長,投資額同比增長27.9%,高於固定資産24.9%的投資增速。另據清科數據庫的最新數據,2011年8月在中國創業投資暨私募股權投資(VC和PE)市場上,能源及礦産行業高居投資金額首位。
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中國首席代表郜翔總結了過去5年的全球礦業股權融資情況:從融資額來看,全球為“三所鼎立——多倫多證交所、倫敦證交所和澳大利亞證交所”。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金融集團旗下資本市場副總裁Egizioy在分析全球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時指出,北美和歐洲作為全球最大的礦業資本融資市場,短期內新興國家資本市場難以改變這種格局。國內受礦業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的影響,更多國內礦企選擇通過境外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活動。
專家們還指出,中國礦業資本市場發展動力強勁,急需引導和規範。由於國內礦業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現有的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等門檻過高,條件苛刻,礦業企業難以進入。據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劍華的分析,截至9月末,我國礦業相關板塊總市值約為4.84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18.28%,為我國A股市值第二大板塊,但這仍不能滿足國內礦業企業做大做強的資本需求,致使許多企業紛紛“外出”,到境外融資。
不過,近年來國內礦業資本市場建設也取得較大進展:一是國家設立了中央地勘基金,各省市設立了省級地勘基金,填補了國內風險勘查基金的空白;二是推進了礦業權市場體系建設,各地相繼建立了礦業權交易所;三是國內大型礦業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姻,建立各類私募基金。
《報告》認為,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確定、不穩定的背景下,礦業板明顯好于其他行業板塊,全球大量的金融資本流向礦業市場,且借著新興國家強勁需求之勢進行大肆炒作,勢必造就新一輪礦業泡沫,加劇全球礦業市場的動蕩,給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隱患。因此,針對國際新形勢,針對當前國內快速涌現的各類基金,有關部門要從國家的高度,從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提前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相關監管政策與細則,開展相應的模擬研究,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
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製造工廠”,對礦産資源強勁的需求,成為我國實施礦産資源“走出去”戰略的最大動力。同時,從金融安全角度,我國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也需要通過企業“走出去”來降低外匯儲備的金融風險。《報告》指出,從本屆礦業大會來看,我國礦業企業“走出去”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
過去五年,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直接投資,年均增長50%以上。Intierra公司在大會展示資料顯示,中國礦業公司在海外礦業收益額達389.68億美元,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國家,礦種主要為煤、鈦、鋅等。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礦業並購交易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被誇大。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歐洲發達國家仍舊是全球並購交易中的主要買方。中國公司參與的收購交易只佔2010年全球並購交易的6%,而北美公司佔到52%,澳大利亞公司佔16%。據德勤公司資料顯示,中國實際只控制著本國領土以外現有全球礦業總産量的1%,與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礦業強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專家們指出,中國礦業企業“走出去”,前途坎坷,主要表現在:礦業投資門檻逐步提高,資源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礦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威脅礦業項目建設;與世界其他地區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和社會差異等。
本次礦業大會,圍繞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不同的學者、企業家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議。
一是要做好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適當放寬政策限制。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認為,應做好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頂層設計,把資源配置與對外援助和産業轉移結合起來。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建議,為企業提供自由決策權和産業支持政策。政府在鼓勵礦産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應該打消顧慮,多提供一些自由決策權和支持政策。他還呼籲用一部分外匯設立一個供國內礦業企業海外發展的“專項境外礦産資源基金”。從外匯儲備中取出若干資金,去支持海外礦業的勘查、開採、收購,支持有實力企業的海外發展。
二是企業應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要結合公司戰略目標,有所專注。國外的礦産項目多如牛毛,但並非所有項目都適合企業發展,只有那些符合企業業務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的項目才是好項目。同時,我國企業應在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履行相應社會責任,成為受目標國歡迎的企業。
三是要銜接國際礦業標準,擇機進行海外並購。一方面,我國地勘單位“走出去”進行礦産勘查需要遵守國際統一的經濟技術評價標準和工程設計標準等。另一方面,在海外並購之後,需要對國外資産進行整合。如果標準不一致的話,也會影響到決策層和管理層之間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加快制定國際化的礦業標準。同時,我國礦業企業應統籌規劃,既要實施海外風險勘查,又要抓住難得的“窗口”期,收購或並購海外優質礦産資源。
四是採用靈活多樣的“走出去”方式。當前國際大背景下,國有企業收購國外公司,取得控股權,西方國家普遍存在戒心。通過國有與民營企業的聯合,由民營企業出面,進行資産重組和股權轉換,可有效降低風險。對於全面控股,還是參股這一問題。外資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控股也具有一定的疑慮,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對控股未必是好事,只要能確保我國資源權益,任何方式都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