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海關務實推動我國加工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14日 15時56分   來源:海關總署網站

    2011年1-11月,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190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6.0%,其中出口7611.0億美元,同比增長13.6%,進口4292.8億美元,同比增長13.2%。

    截至2011年11月底,國務院在25個省(區、市)共批准設立了102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其中保稅區12個、出口加工區51個、保稅物流園區5個、保稅港區14個、綜合保稅區18個、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1個、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區)1個。主要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其中:東部沿海地區76個,佔比74.5%;中部地區11個,佔比10.8%,西部地區15個,佔比14.7%。基本形成了與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佈局。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2010年中央經濟會議指出“鼓勵加工貿易向産業鏈高端延伸、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指出“完善政策措施,促進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製造、物流等環節拓展,延長國內增值鏈條”、“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不斷提高服務貿易的比重”。

    海關作為國家加工貿易保稅監管職能管理部門,在推動加工貿易産業升級、延長加工貿易産業鏈、提升加工貿易附加值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海關保稅政策管理下,我國的加工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海關保稅政策管理下,我國的加工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貿易和利用外資的重要通道,為我國外貿大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海關保稅監管政策的支持下,世界500強已有480家落戶我國,加工貿易已使我國發展成為規模巨大且具有一定研發設計能力和自主知識産權的“世界加工廠”。其構成主要包括:7萬多家加工貿易企業、102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3個保稅物流中心、764個保稅倉庫、116個出口監管倉庫。這個“世界加工廠”,解決了4000萬人員就業,帶來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我國貿易大國的崛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近兩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加工貿易為在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13.9%的基礎上,海關積極引導加工貿易貨物內銷,為穩定出口、保障民生、緩解對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衝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加工貿易符合我國國情,是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緩解就業壓力、參與國際産業轉移和分工的重要方式。

    一是將加工貿易與節能減排工作有效結合。把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産品的加工貿易列入禁限類目錄。目前,已將2300余種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目錄,加工貿易準入門檻不斷提高。

    二是積極圍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海關加工貿易監管改革。我們實行了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帳的電子化管理,與銀行實現的聯網管理,真正實現無紙交單、完全電子化的作業模式;積極推進加工貿易備案審批環節的三方聯網,在隸屬、直屬、總署三個層面試點,以期簡化企業辦理海關業務流程;規範並簡化了加工貿易外發加工、深加工結轉、內銷等相關手續,推行深加工結轉管理系統和外發加工管理系統,引導企業延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內銷便利化;部分放寬了企業跨關區外發加工保證金徵收標準和內銷産品集中申報期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推動企業靈活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服務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三是多層次全方位推動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我們會同有關部委認定了蘇州、東莞市兩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制定並下發了扶持試點城市的促進措施,以期在政策上先行先試,積累經驗;根據國務院《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綱要》,與廣東省簽署了《共同建設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推進轉變發展方式合作備忘錄》,積極支持珠三角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參與認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企業”;與有關部委推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認定和建設工作,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通過上述措施,由點及面、由東向西,全方位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工作。

    四是針對不同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特點,不斷通過海關監管改革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東莞,通過對“放養式”為典型特徵的傳統加工貿易進行規範管理,採取電子化手冊、電子賬冊方式,既強化了海關監管,又為企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關環境;在蘇州,通過對“圈養式”為典型特徵的長三角大中型企業實行賬冊式管理,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促進當地加工貿易發展,目前蘇州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年進出口值達853.4億美元,已佔全市外貿進出口30%以上,入區企業從單純加工製造向加工、研發、結算、總部經濟等全面發展。東莞、蘇州等地規範發展的同時,當地政府也根據經濟社會情況促進轉型升級,一方面不斷引進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好的朝陽産業,另一方面促使一些企業向重慶、成都、鄭州等中西部地區産業轉移,今年前9個月,中部地區加工貿易佔全國比重為2.8%,同比增加0.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3%,增加0.8個百分點。

    五是積極推動加工貿易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逐步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經濟總量,為我國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提高開放水平,擴大進出口貿易和增加就業等做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前三季度,全國海關特殊區域實現進出口值3398.9億美元,同比增長20.4%;實現海關稅收90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2%。我國10強電腦出口企業中有9家設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

    六是大力支持新興産業發展。為促進服務外包健康快速發展,海關針對服務外包企業的新需求、新特點,于2009年啟動了國際服務外包進口貨物保稅監管試點這一創新監管模式,將保稅監管從“加工貿易”領域拓展到“服務貿易”領域,在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總結前期試點成果的基礎上,從2010年7月1日起,試點工作全面推廣至所有的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實施新的保稅監管模式後,企業進口該類設備時以保稅方式進口,全額免納關稅、增值稅,也不再需要繳納保證金,有效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還可免予提交部分的許可證件,在降低通關成本的同時也簡化了通關手續、提高了通關效率。

    除服務外包外,為更好地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集成電路發展的文件精神,海關根據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特點、産業鏈運作實際和企業訴求,打造了以設計企業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産業鏈保稅監管模式,目前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進行試點。此種保稅監管模式將集成電路産業鏈中的設計、芯片製造、封裝測試企業等全部納入加工貿易保稅監管範圍,解決了張江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不能作為加工貿易主體而只能在國外下訂單並在國外營銷結算的困境,更加貼近設計企業的實際需求,更有利於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更有利於加快集成電路産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一體化整合進程,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監管環境。海關將適時對試點進行總結,及時加以推廣。

    經過多年努力,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從來料加工為主發展為進料加工佔主體,産品類別歷經服裝鞋帽、家用電器、IT産品,直至現在以大型裝備製造業和國際服務外包為快速增長點。一是加工貿易産業與産品結構不斷優化,當前加工貿易進出口貨物中,70%以上為機電類産品,其中50%多為高科技類;二是加工貿易産業鏈不斷延伸,深加工結轉在加工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提升迅速;三是加工貿易企業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能力不斷增強,部分企業積極向設立營運中心、研發中心乃至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等方面努力,加快實現從OEM(貼牌加工)到ODM(委託設計生産)到OBM(自有品牌營銷)的轉變。2001年有研發能力的加工貿易企業佔比還不到1%,截至今年10月,有研發能力的加工貿易企業佔比已達到14.7%。當前,一批研發中心、企業實驗室等由於加工製造的深化和産業鏈的完善不斷涌現(蘇州地區即擁有研發中心51家,非法人研發機構330家),這些研發中心和實驗室成為萌發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搖籃。

    從海關監管上看,轉型升級實現了4個方面的成效:一是實現了從以合同為單元到以企業為單元管理的轉變,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二是實現了從紙質手冊向電子化手冊和聯網監管的轉變,推動了IT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的發展;三是實現了漫山放養到加工貿易增量入區的轉變,使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承接全球IT等高新技術産業轉移的重要平臺和基地;四是實現了從保稅狀態下的加工到物流再到服務監管範圍的拓展,催生了現代物流和服務業在中國的發展。

    下一步,海關將繼續按照中央“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方針,大力引導加工貿易向産業鏈高端延伸,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不斷提高加工貿易準入門檻,繼續拓展和優化加工貿易産業結構,進一步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加強科學規劃、嚴格準入退出標準、著力提高運行效益;進一步完善保稅監管場所功能,支持企業通過保稅監管場所擴大進口,促進我國外貿進出口平衡發展;要引導企業靈活運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服務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相關鏈結
· 海關推進“省署合作”加速廣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 于廣洲會見澳大利亞客人 就中澳海關合作提建議
· 海關總署署長:在新起點努力開創海關工作新局面
· 中國海關已與117個國家和地區海關開展友好往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