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時之快,在網絡上散播謠言、虛構情節,結果三人成虎。這只虛無之“虎”,最終讓事件當事人付出代價。
近日廣西有兩起網絡謠言:一是桂林恭城一名女子,散播高三學生殺人搶劫;二是柳州一名男子,虛構交通事故情節。廣西警方果斷處理這兩起網絡謠言事件,兩名始作俑者分別被處以行政拘留處罰。
在對這兩起網絡謠言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快速有效地進行調查,並及時將調查結果公開、公正地予以披露,從而有效地遏制了謠言的進一步散佈。
為博眼球,轉發虛假通緝令
今年6月25日,在桂林一帶,一條讓人咋舌的消息在坊間迅速流傳,説的是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兩名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持刀搶劫了一家銀行,並殺死一人。這條消息出現在當地“恭城油茶”網絡論壇上,並配以一個煞有介事的標題——“6·24恭城三江發生重大殺人搶劫案網上通緝令”。
單看這篇文章,有著不少“逼真”的描述,如:“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一家銀行被兩名高三學生持刀搶劫”、“殺害一人並搶走現金3.8萬元後逃跑”、“公佈犯罪嫌疑人所駕駛車輛號牌”,甚至還附上兩名“嫌疑男子”的照片。“通緝令”很快在當地網絡上瘋傳,公安機關和銀行不斷接到問詢電話,一時弄得人心惶惶。
當地公安網監、刑偵等部門立即對此事展開調查,很快確認此信息係造謠,並於6月27日上午鎖定謠言來自一名恭城籍路姓女子的個人空間。恭城警方隨後將路某抓獲。
路某聲稱,她是偶然在一個朋友的空間裏看到這個“通緝令”的,為了吸引網友眼球,她轉帖到自己的空間。之後,她空間裏的這個“通緝令”被轉載了500多次,謠言就此散播開了。但警方根據路某的交代,調查她那個朋友的空間時,並未發現有“通緝令”的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路某因在網絡上散佈謠言,謊報警情,故意擾亂公共秩序,被恭城警方處以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
捕風捉影,不實傳聞引爆網絡
6月27日中午,在柳州市柳南區鵝崗路天元文化傳媒印務公司門前路段,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在事故中不幸身亡。交警趕往現場對事故展開調查取證,依法暫扣了肇事車輛,並傳喚肇事司機王某接受調查。
但隨後,社會上出現不少捕風捉影的傳聞,有的説“肇事車先刮倒小孩又倒車”,有的説“司機肇事逃逸”,也有的猜測肇事司機的各種身份。
6月28日,柳州網民“dollcork”(曾某)根據這些傳聞,在多家網絡論壇上,以“印刷廠門口的車禍”為標題,發出信息。內容為:“27日中午,撞死一小孩,司機是黨委書記。他先是刮倒小孩,然後不知為啥倒車,不倒車應該還有救。司機肇事逃逸。”
這一網帖引發了網絡熱議,隨後在博客、微博、QQ群迅速以幾何級數傳播,大量網民“圍觀”跟帖、轉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29日,柳州市公安局迅速發佈官方調查結果:6月27日上午11時40分左右,王某駕駛“桂B”號牌豐田小轎車,由柳州鐵路天元文化傳播印務公司(門口挂有“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柳州發行站”牌匾,該發行站在此租用房屋辦公)駛出,左轉進入鵝崗路時,撞到一名小男孩。事發後,王某將受傷的小男孩抱上肇事車輛送往附近醫院搶救,但因傷勢過重,小男孩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小男孩今年9歲,念小學三年級。王某是柳州鐵路天元文化傳媒印務公司一名管理層人員。
後據警方查明,肇事司機王某血液中未檢驗出酒精;經對死者屍檢,死亡原因為交通事故致死。民警對事故現場調查,未發現肇事車輛反復碾壓的情況。
6月30日下午3時許,公安機關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後,依法對居住在柳州市紅光路68號某小區的男子曾某進行傳訊。曾某承認,他將道聽途説的不實信息發到網上,並對給公眾造成信息誤導、帶來不良社會影響表示出悔意。
7月1日淩晨,公安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以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對曾某予以行政拘留7天的處罰。
打擊謠言,政府及時發佈權威聲音
恭城“通緝令”謠言出現後,很快引起廣西網監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核實,證明網傳內容不實。相關部門在抓捕散播謠言者的同時,在網上迅速發佈了辟謠信息,公告相關網民立即終止傳播謠言的行為,停止轉發不實消息,並刪除已發佈的此類帖文,否則一律類同處罰,絕不姑息。柳州市政府在處置“6·27”交通事故引發的“二次碾壓致死小學生”謠言事件中,迅速指示交警部門組織力量,要求公正、嚴格、快速調查取證。柳州市委宣傳部和柳州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相繼發佈消息辟謠,以權威的聲音通報案情真相,有效遏制了謠言的散佈。
日益發達的傳播手段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的確給一些網絡謠言創造了條件,但各級政府維護社會穩定、整治網絡謠言的決心也是不容置疑的。從“南寧9.3級地震”到“永和大橋坍塌”、賀州“屍油煮粉”的謠傳,再到近期的這兩起謠言事件,造謠傳謠者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這顯示出政府部門及時發現,遏制謠言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並取得良好社會效果。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可達説:“在突發輿情面前,信息是多方面的,有真實的,有不真實的,錯綜複雜的信息往往會導致公眾作出錯誤的判斷。謠言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通過主流渠道,搶先發出權威的聲音,開誠布公將事情原委告知公眾,才能最大限度壓縮謠言滋生和傳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