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書記 局長 徐德明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並強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最活躍的區域,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點區域。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李克強副總理2011年5月23日視察中國測繪創新基地時強調指出:目前國際上數字地球、智慧地球、物聯網快速發展,競爭非常激烈,要加快科技攻關、攻堅步伐,打造數字中國、智慧中國。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重大部署,不僅為我們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動力,而且使我們增強了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了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的決心和信心。
一、建設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和管理水平的客觀要求
信息化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發展的最重要特徵,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創新了發展模式,提高了發展質量。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革命方興未艾,計算機體積越來越小,處理速度越來越快;互聯網越來越寬,覆蓋面越來越廣;智慧終端功能越來越強,應用越來越多,徹底改變和提升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當前,隨著泛在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新一輪信息化革命已經到來。新一代互聯網、雲計算、智慧傳感、通信、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的結合,將可以實現對一切物品的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使地球達到“智慧”的狀態,使建設智慧地球從技術上成為可能。
建設智慧城市,也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客觀要求。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及時傳遞、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經濟、文化、公共資源、管理服務、市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各類信息,提高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從而能夠極大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的能力,極大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會讓城市發展更全面、更協調、更可持續,會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健康、更和諧、更美好。
2008年以來,智慧地球理念即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許多發達國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將城市中的水、電、油、氣、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互聯網有機連接起來,智慧化作出響應,更好地服務於市民學習、生活、工作、醫療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對交通的管理、環境的控制等等。在我國,一些地區在數字城市建設基礎上,開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設。可以説,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成為信息領域的戰略制高點。
二、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具備建設智慧城市的能力,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為建設智慧城市創造了良好條件
智慧城市是以數字城市為基礎,依託物聯網、雲計算、傳感設備等信息技術,融合更海量的時空信息,把人類的知識充分應用到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和發展當中,形成智慧化專題應用,並通過相互之間的優化組合,最終使城市具有智慧、變得智慧,以實現人口、産業、空間、國土、環境、社會活動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智慧化管理為目標的全新城市形態。近年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開展的系列重大工程,證明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具備一定建設智慧城市的能力,同時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數字城市建設上,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在全國300多個地級城市主導開展了數字城市建設,其中150個城市建成使用,成果已在60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有力促進了城市運行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協同化,為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創造了最直接和強有力的條件。
在天地圖網站建設上,作為運行于互聯網環境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公眾版,集成了海量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還有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0.6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地名地址數據總量超過2100萬條,可向政府、企業和公眾提供權威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天地圖各節點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服務正在形成,全國統一的“一個平臺”基本實現,將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網絡支撐。
在裝備能力上,資源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定位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指標達到或優於國外同類型的測繪衛星,結束了長期以來我國高精度測繪遙感數據完全依賴國外衛星的歷史。我國衛星導航數據處理軟體已經處於國際前列。全國省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普遍配備了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部分地區還配備了國家地理信息應急監測系統,可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服務。
在地理信息資源獲取上,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一期工程已經啟動實施,我國將形成高精度、三維、動態、陸海統一、幾何基準與物理基準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現有測繪基準體系的成果精度和數據現勢性將得到全面提升;同時,我國首次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工作正在展開,將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所有這些,都為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説,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為建設智慧城市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和技術準備。
三、進一步發揮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優勢,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李克強副總理視察中國測繪創新基地時指出:測繪地理信息是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條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內容,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保障。克強副總理強調,離開了測繪地理信息,就不可能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是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標誌和具體成果,離開測繪地理信息就無法建成智慧城市。換言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不僅為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奠定了工作基礎,而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將發揮獨特的優勢和作用。
一是資源優勢。智慧城市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海量的、精確的、動態的地理信息數據基礎上。我國已經完成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全覆蓋,形成了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數據源,建立了龐大的動態地理信息數據庫。目前測繪地理信息部門正在積極構築海陸空天地一體化的高精度、實時化地理信息獲取能力,使大地測量從靜態到動態、從地基到天基、從區域到全球發展,推動航空航天遙感朝“三多”(多傳感器、多平臺、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時相分辨率、高輻射分辨率)方向發展,通過衛星發射組網進行全天時、全天候觀測,使獲取的地理信息資源在時空上覆蓋面更廣、數據量更大、準確度更高、現勢性更強。這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所在、根本所在。
二是技術優勢。我國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型分佈式地理信息系統平臺軟體,實現了海量數據的快速獲取與更新功能、面向地理實體的地理信息數據管理功能、真三維動態建模與可視化、地理信息網絡服務功能等,能夠滿足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信息化建設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測繪技術正從數字化測繪體系向智慧化測繪體系跨越發展,利用3S技術,通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高精度衛星定位,運用泛在網絡、傳感設備、智慧計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推動地理信息處理與管理向智慧化、智慧化、語音化、真實化方向發展,使數據“活”起來、地圖“動”起來,把傳統地形圖提升為地情圖、智慧圖,把紙質地圖成為電子地圖和人機對話、智慧處理的智慧地圖,使地理信息的處理和應用由靜態向動態、由地表向空間、由單維向多維轉變,形成更透徹感知、更廣泛互聯、更智慧決策、更靈性服務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應急指揮、生態保護、節能減排、公共服務等智慧化水平。這是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職責所在、優勢所在。
三是平臺優勢。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建立了城市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其中包括現代化測繪基準建設、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地理信息數據獲取系統建設、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組織機構和運行體系建設等。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為建設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下一步工作中,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本著“城市主導,統籌規劃;科技支撐,循序漸進;需求牽引,資源共享;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調動城市政府、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地理信息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進程。通過開展時空數據建設、雲服務系統開發、支撐環境完善和典型應用示範等試點工作,探索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的建設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務模式,凝練工藝流程和標準規範,為全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升級轉型,以及後續大規模的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提供指導,為智慧城市、智慧區域和智慧中國建設奠定基礎。
四是産業優勢。我國地理信息産業起步晚、規模小,但發展迅猛、潛力巨大,近幾年不僅以超過25%的增速發展,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逆勢上揚,成為戰略性新興産業,而且成為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業務支撐力量;地理信息企業不僅是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市場主體,而且也成為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的主體。我國目前自主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測繪地理信息先進裝備、高端儀器、軟體平臺多來自測繪地理信息企業,他們將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點,成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
優勢都是相對的,也是變化的。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必須增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超前謀劃,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發揮老優勢,再創新優勢,在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發展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為推進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