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預算草案報告
一、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全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圓滿完成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批准的年度預算。
一是攻堅克難,財政收支實現平穩增長。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一方面積極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一方面依法加強收入徵管,切實加強支出管理,全省財政收支持續穩定增長。圓滿完成預算任務。2012年,全省財政收入3026億元,比上年(下同)增加393億元,增長14.9%。地方財政收入1792.7億元,增加329.2億元,增長22.5%,完成預算的111.3%。全省財政支出3958.6億元,比上年增加655.6億元,增長19.8%。財政支出中2166億元來自於中央轉移支付,中央對我省支持力度繼續加大。省級地方財政收入186.3億元,完成預算的102.1%。省級財政支出588.6億元,完成預算的120.7%。重點支出保障有力。全省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等與民生直接相關支出大幅增長,經濟強省、文化強省和生態強省建設得到持續加強。支出進度保持全國前列,預算執行的及時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繼續提高。區域財政協調發展。16個市財政收入增長15.8%,其中76個縣(市、區)財政收入增長23.8%,新增5個財政收入超20億元縣(市、區),縣級財政活力繼續增強。皖江示範區、合蕪蚌綜合試驗區和皖北三市七縣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3.9%、14.3%和25.4%,皖北地區增勢強勁。
二是真抓實幹,各項促進發展決策落到實處。緊緊圍繞一系列穩增長決策部署,運用財稅政策工具,強化經濟運行調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認真落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30條意見,對近7000戶困難企業實行社保費用緩繳和就業補助,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全省減免緩抵各項稅費350億元。10月1日順利啟動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全省減輕企業稅負6.5億元。拉動有效需求增長。爭取財政部代理髮行地方政府債券111億元,協議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3.9億美元,省級撥付基本建設投資262.8億元,有力保障全省重大投資項目順利推進。省級統籌安排流通和市場體系建設資金3.8億元,兌付家電摩托車下鄉財政補貼資金32.1億元,統籌安排促進外經貿發展資金5.6億元,拉動內外需求平穩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省級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省主導産業和各市首位産業發展,安排7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合蕪蚌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企業達18家,新增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17家,安排27.4億元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開發區轉型升級,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省級整合資金3億元建立中小企業專項貸款風險準備金,省信用擔保集團完成擔保再擔保562億元,安排專項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新增小微企業貸款547.7億元。推進生態強省建設。省級統籌安排18.3億元開展造林綠化、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林補助。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達5億元。省級撥付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和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24.8億元,首次使用國家清潔發展機制基金1.9億元,統籌安排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資金27.9億元,一批國家示範試點的可再生能源城市、綠色能源縣等項目加快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區域發展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推動皖江示範區、合肥經濟圈、皖北三市七縣、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協調發展。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放大資金杠桿效應,江北江南産業集中區、中新蘇滁現代産業園、鄭蒲港新區、南北“3+5”合作共建現代産業園等相關園區加速發展。新增省對下均衡性轉移支付30億元,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市縣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三是改善民生,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圍繞解決群眾身邊事、關心事,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群眾。2012年,全省民生支出3161.2億元,增加553.8億元,增長21.2%,佔全省財政支出79.9%。33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全省撥付民生工程資金565.2億元,增長20.8%,中央和省級達464.2億元,佔82.1%。創新民生工程工作機制,在全省開展“民生工程、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項目公開徵集活動,5.8萬人參與意見徵集,民生工程項目選擇更加貼近基層實際,更加符合群眾意願。加大管養經費投入,實現工程類項目建後管養制度全覆蓋。收入倍增規劃穩步推進。分解落實收入倍增目標任務,加強指標監測評估。全省投入26.6億元,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補貼政策,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全年新增就業65.8萬人。通過“一卡通”全省發放27項惠農補貼資金195.5億元,增長22.3%,人均受益515元。進一步規範公務員津貼補貼,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一系列興皖富民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推動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支持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完成國家下達教育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達到15%的任務,推動教育優先發展。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産業發展,推動文化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保障標準穩步提高。支持全面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超額完成建設任務。支持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是支持“三農”,促進城鄉發展加快融合。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加大對農村農業支持保護力度,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全省“三農”支出1497.7億元,增長20.8%。創新財政支農方式,確定31個縣為省級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總規模達20億元。省級統籌安排18.5億元支持農田水利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省級安排5.5億元推進糧食生産“三大行動”,統籌安排42億元改造中低産田84萬畝、完成721萬畝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安排産糧産油大縣獎勵資金21.7億元,撥付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6億元,實現全省糧食總産量“七連增、九連豐”。省級統籌安排7.4億元,推進農業産業化轉型倍增計劃,加快44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支持農業物聯網試點省順利啟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構建資金籌集長效機制,全省整合77.5億元支持美好鄉村建設。省級統籌安排32.6億元,協調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村莊治理、農村清潔工程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統籌安排28.4億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投入19.7億元,解決40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省級統籌安排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9.1億元,支持村級公益事業發展。省級設立獎勵資金,引導全省縣域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988億元。省級統籌安排13.6億元,大力推進産業化扶貧,支持開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實施國家新一輪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把農村土地流轉服務、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運行維護等列入示範試點重點項目。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省級安排9.3億元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全省投入11.2億元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農戶累計投保2013萬次,提供農業生産風險保障達310億元。
五是提升管理,科學理財取得實效。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加強法規制度建設,構建會商共建機制,不斷提高理財水平和績效。認真落實人大決議。按照省第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及省人大常委會有關決議要求,依法加強財政收支管理,強化財政運行督查,進一步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自覺接受人大和審計監督,主動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和建議。採取上門走訪、調研座談等多種形式,認真辦理建議提案,全年辦結302件。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在全省財政系統開展“制度績效創新年”活動,省級制訂出臺175項管理制度,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體系更加完備、程序更加嚴密、效果更加明顯。修訂省級預算管理辦法,嚴格控制預算追加。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在全省推行公務卡改革。規範省級行政單位財務管理,嚴格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完善財政財務一體化和縣鄉財政一體化管理工作機制,提高財政財務管理水平。著力強化績效管理。編制預算績效目標,推進項目績效評價,注重評價結果運用,績效管理進一步加強。省級績效評價項目達150個,涉及財政資金721.9億元;對28項專項資金實行競爭性分配,涉及財政資金30.8億元;實施財政投資評審預決算項目24個,核減資金1.8億元;突出績效監督,對616戶行政企事業單位和50家會計師事務所財務開展監督檢查。積極推進民主理財。全面建立會商機制,把財政政策制度送到單位、把財政管理監督送到單位、把財政支持服務送到單位,省級累計會商639次,在重大政策出臺、重點改革推進、重點資金分配等方面效果明顯;全面貫徹省委“深化五級書記大走訪”活動要求,紮實推進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向處室單位延伸,聯絡40個貧困村,調研走訪201次,辦成實事104件,有力推動財政部門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常態化制度化。
上述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依法監督、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財政運行和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尚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預算信息公開工作有待加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有待提高;財政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職能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財政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我們將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3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
2013年省級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制度改革,推動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政府全口徑預算管理,提升財政科學管理水平,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013年省級預算安排的基本原則:
統籌兼顧求平衡。積極化解財政收支矛盾,努力防範財政風險,統籌省與市縣財政分配關係,統籌年度之間財力平衡,統籌政府四項預算之間財力配置,確保省級財政收支的動態平衡。
規範管理保基本。嚴格機構、編制、人員和工資供給管理,完善公用支出標準體系,公平合理安排基本支出,保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所必需的工作經費。
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持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確保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有效落實,把更多財力資源用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用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
精打細算重績效。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統籌使用政府各項資金,合理配置政府財力資源,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公共財政預算
根據市縣預算彙編及經濟增長和財稅政策變化情況,全省財政收入計劃增長10%以上,超過3328.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超過2061.6億元。
省級地方收入預算安排情況。省級地方預算收入203.1億元,增長9%。其中:增值稅0.1億元;營業稅13.9億元,增長12%,加上鐵道部集中繳納的鐵路運輸企業下劃收入基數4.4億元,合計18.3億元;企業所得稅88.9億元,增長10%;個人所得稅14.6億元,增長5%;耕地佔用稅12億元,城市維護建設等地方小稅1.2億元,按現行稅制政策測算安排;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3.6億元,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20.2億元,罰沒收入3.5億元,專項收入39.7億元,其他收入1億元,按部門預算編報數安排。
省級支出預算安排情況。根據現行財政體制,省級可用財力451.6億元,支出相應安排451.6億元。為進一步明晰預算支出責任、提高預算執行效率,在2013年省級預算編制中,對屬於補助市縣的項目85.9億元,不在省級預算支出中反映,改列省對下轉移支付管理。與上年相比,省級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0.9%。其中:基本支出預算137億元,增加14.8億元,增長12.1%。主要增加了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調整部分行政單位公用經費定額標準等經費。項目支出預算314.6億元,增加37.9億元,增長10.5%。其中:經濟強省類支出113億元,佔35.9%;文化強省類支出66.1億元,佔21%;生態強省類支出33.9億元,佔10.8%;民生工程類支出39.2億元,佔12.5%;其他類支出62.4億元,佔19.8%。
省級地方預算收入203.1億元,加轉移性收入1646.6億元,省級預算總收入1849.7億元。省級預算支出451.6億元,減省級預算提前下達市縣轉移支付14.3億元,加中央提前下達轉移支付列入省級預算179.1億元,省級預算支出合計616.4億元。加轉移性支出1233.3億元,省級預算總支出1849.7億元。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
2013年,省級政府性基金本年收入預算安排46.9億元,與上年執行數相比,減少3.5億元,下降6.9%,主要是體育彩票公益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預算收入下降。加上年結余37.7億元,收入合計安排84.6億元。
支出安排84.6億元。其中,本年支出52.2億元,滾存結余32.4億元。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2013年,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安排4.9億元,減少0.4億元,下降7.5%。其中,應交利潤收入2.7億元,增加0.9億元;股利股息收入2.1億元,減少1.4億元,主要是上年收入中有一次性因素;上年結轉0.1億元。
支出預算安排4.9億元。其中,資本性支出安排3.6億元,主要用於補充企業國有資本金;費用性支出安排1.2億元,主要用於企業分離辦社會和社會保障相關費用。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2013年,省級社會保險基金本年收入預算安排101.4億元,與上年執行數相比,增加20.3億元,增長25%。加上年結余81.8億元,收入合計安排183.3億元。
支出安排183.3億元,其中,本年支出90.3億元,滾存結余93億元。
三、2013年財政主要工作
為圓滿完成全年預算,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認真落實新的支持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不斷增強經濟持續發展後勁和活力。擴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公共投資規模,積極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支持重大基礎設施、主導産業、節能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促進汽車、農機、家電等地産品銷售,培育壯大新興消費市場,加快形成擴大消費長效機制;落實好穩定外貿增長政策,擴大進出口規模。調整經濟結構。出臺政策推進投融資改革,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支持主導産業集聚發展和實施“增長源工程”。大幅增加專項扶持資金,培育壯大民營經濟。支持傳統産業轉型,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支持骨幹文化企業、旅遊企業做大做強。引導支持國有企業兼併重組,促進産權多元化改革。健全信用擔保體系,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推進創新驅動。深入推進合蕪蚌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擴大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效應。圍繞重大項目和産業基地,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改造,加快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加快合蕪蚌人才特區建設,推進實施“人才行動”和“外專百人計劃”,支持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工程建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綜合試點,加大對城鎮規劃引導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現代城鎮體系。繼續加大對皖江示範區、皖北“四化”協調先行區、大別山革命老區和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污水處理和配套管網補助政策,支持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降耗管理。強化財政政策和資金引導,積極構建循環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促進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推進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繼續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啟動省內生態補償試點,增強禁止開發與限制開發區域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支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支持糧食生産“三大行動”和高産創建,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力實施農業産業化和機械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縣和示範社建設工程,支持名優特農産品基地和品牌建設,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支持實施水利安徽戰略,推進新一輪治淮、淮水北調等重點水利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支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培養力度,在“收入倍增”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攻堅,紮實做好抓金寨促全省扶貧開發工作,促進貧困農民增收。健全主要農産品補貼和收儲制度,切實保護農民權益。穩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不斷增加農業生産風險保障。支持加快建設美好鄉村。支持實施村莊建設、環境整治、興業富民、土地整治、管理創新等五大工程,重點支持推進中心村建設。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重點改革農業生産經營制度、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紮實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加快鄉村公共事業發展。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堅持民生財政導向,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群眾主體作用,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繼續實施33項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調動群眾勤勞致富積極性,使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規劃,完善就業提升、創業富民、民生普惠、財富增值四大工程推進機制。發揮再分配調節機製作用,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落實對低收入人群的財政補助政策,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城鄉居民收入趕上全國的步伐。促進教育優先發展。嚴格落實財政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支持農村學前教育加快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建立中等職業學校經費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落實國家資助經濟困難學生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財稅扶持政策,支持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鼓勵創業帶動就業。鞏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成果,適當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適時調整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逐步解決困難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深入推進以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重點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並擴大免費範圍,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支持文化強省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重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遺産和大遺址保護,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鼓勵政府花錢購買服務,創新方式支持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社會辦學辦醫養老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産,加強食品和藥品安全管理,深化政法經費保障體制改革,推進平安安徽建設。
(四)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抓住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機遇,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支持其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間財政分配關係。繼續優化轉移支付結構,著力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清理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合理髮揮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各自的功能作用。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進一步增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加強政府全口徑預決算管理,加大政府預算各體系財力統籌力度。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鞏固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成果,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適時擴大行業範圍。密切關注改革動向,及時跟進落實消費稅、房産稅、資源稅等稅收改革政策。積極完善地方稅體系,培育地方支柱稅源。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積極推進將地方政府債務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切實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債務資金。完善統計報告制度,建立債務統計信息系統,全面掌握政府債務情況。加強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效防範財政金融風險。
(五)提升財政管理績效。按照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求,挖掘財政管理潛力,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強化財政宏觀調控作用。按照國家和省裏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財政宏觀調控優勢,強化與貨幣政策、産業政策、融資擔保等協調配合,不斷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建立聯絡人大代表常態化制度化工作機制,主動聽取人大代表對財政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推進財政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依法加強稅收收入徵管,規範非稅收入管理,提高財政收入質量。進一步加強財政法制建設,加大財政監督力度,切實維護財經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按照“花錢必有效,用錢必問責”的原則,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進一步強化支出責任,嚴格預算剛性約束,加強結轉結余資金管理和政府採購預算執行管理,加大財政資金整合統籌力度,加強財政投資項目績效管理,逐步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建設節約型政府。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30條要求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財政制度建設,規範財政財務管理,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堅決制止奢侈浪費。按照“建一撤一、內部調劑、確有需要、購買服務”16字方針,加強機構人員、編制和經費供給管理,切實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預算信息公開制度,規範預決算公開內容,做好部門預算、部門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工作。加強財政作風建設。紮實推進財政系統一體化、財政財務一體化,進一步完善會商機制,深入開展結對共建工作,結對到中心村、幫扶到困難戶、聯絡到財政所,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財政幹部隊伍,為做好新形勢下的財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組織保障。
各位代表,今年全省財政工作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將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省人大依法監督下,緊緊圍繞主題主線,開拓創新,深化改革,勤勉工作,圓滿完成各項財政目標任務,為建設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