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1日   來源:光明日報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跼踀
進 經 濟 社 會 的 全 面 發 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是保證我國經濟發展度過“十一五”時期這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進而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其歷史意義,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充分認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來的。它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社會發展思想的有益探索和成果,著眼于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重要昇華,是黨和政府執政理念的一次飛躍,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思想。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經過改革開放26年來的發展,我們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年均保持了9.4%的高速增長,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了13.6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7%,達到了1.1萬億美元。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進程加快、産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經濟融合加深、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的趨勢,這將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開拓新的空間,提供新的動力。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平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和技術瓶頸制約日顯突出;國際和周邊環境還存在一些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我國短缺的部分資源性産品的國際價格持續走高,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抬頭。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如果還延續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長模式,聽任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就難以鞏固。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才能把握髮展機遇,順利克服各種矛盾,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二、全面理解、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産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全面理解、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一是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經濟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不顧條件、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損於人的發展。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係。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但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在內的,內涵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三是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破壞自然、掠奪自然,就是破壞自己、掠奪自己,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四是必須正確認識區域之間的協調。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差距很大,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區域協調不是指各地的經濟規模都要一樣大,而是指全國的人口與經濟分佈在各個區域之間要協調,與各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五是必須正確認識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提高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過程,也不是全國每個地區都把當地工業産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顧各地的條件盲目上工業項目。工業化是一种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産方式的變化,是運用傳統生産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産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六是必須正確認識城鎮化的內涵。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不是單純地加強城鎮建設、擴大城鎮面積,更不是簡單的“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既是壯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數量、繁榮城鎮經濟的過程,更是轉移農村人口、從而改變其傳統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佈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三、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工作重點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涉及方方面面。從當前的迫切需要看,必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新一輪高速增長暴露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宏觀調控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以“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為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以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開放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二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的過程,建立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礎上的發展,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我國目前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不穩、工業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穩定農業,必須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做強工業,必須加強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産業化步伐。同時,通過推進企業重組,完善産業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提升服務業水平,就是要把服務業的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産值和就業比重。必須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遏制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的機制。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協調發展,必須完善體制和創新機制。要建立並完善區域、城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政府投資、財政轉移支付、人口轉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補償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區域調控政策,使我國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的縮小,建立在人口、經濟、城鎮分佈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改革分配體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的投入,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擴大我國的資源配置空間,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引導好的發展行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科學合理地確定並劃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職責,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各級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職責的能力。要消除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全國統一市場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動,更好地發揮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等。只有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有新突破,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才能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朱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