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有4方面政策取向
當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已成為我國宏觀調控中的重要目標之一。數據顯示,到9月末我國貿易順差達到683.4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貿易順差的迅速擴大,也隱含經濟中的一些隱憂。
國家外匯管理局27日首次對外發佈的《中國國際收支報告》稱,預計2005年全年國際收支仍將保持順差,外匯儲備較快增長。其中,經常項目順差將延續上半年的擴大勢頭,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增速有可能趨緩。
國家外匯管理局稱,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需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外匯局預計,在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方面,有4方面的政策取向:
——積極擴大進口,縮小貿易順差。加快推進貿易便利化,擴大國內短缺性資源和戰略原材料進口,支持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減少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出口,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流向高新技術産業和中西部地區,促進國內産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繼續開放服務市場,有序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轉移。逐步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公平待遇,加強法制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穩妥有序地拓寬資本流出渠道。健全對境外投資的政策促進和協調機制,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逐步推動境內機構開展境外證券投資。
——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和管理。完善國際收支風險監測,強化國際收支預警分析,加強對外匯資金流入的管理,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加快外匯市場建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品種,完善外匯交易模式。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和價格發現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我國上半年金融機構證券投資由去年同期凈流入轉為凈流出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張旭東)國家外匯管理局27日首次發佈的《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2005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增加。上半年我國金融機構證券投資凈流出85億美元,2004年同期為凈流入209億美元。
外匯局稱,這一現象是因為上半年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提高與本外幣利差縮小,金融機構從上年減持境外資産、增持境內資産轉為增持境外有價證券資産,帶動了證券項目資金流出。
統計還顯示,上半年境外對我國的證券投資凈增75億美元,增長11%。其中,我國企業境外股票發行籌資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實際資金凈流入73億美元,增長8%。
證券投資是國際間重要的跨境資本流動形式之一。報告中表示,我國正處於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過程之中,堅持審慎漸進的資本賬戶開放,因此,證券投資特別是對外證券投資尚未成為我國主要的跨境資本流動形式,投資主體和投資形式都較為單一。
外匯局稱,目前我國對外證券投資主要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其他境內機構尚未開展這類業務。同時,我國境外證券融資涵蓋境外股票籌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外幣債券發行等類型,而對外證券投資則主要限于債券類品種。我國證券投資的雙向流動還具有較大潛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