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回顧與展望—2005特別報道:自主創新實現新跨越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8日   來源:經濟日報

    分析今年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最突出的是得益於自主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被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黨中央一再強調,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自主創新的觀念正越來越深入人心。

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增強

    一年來,我國始終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重要創新成果。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探索太空的偉大征程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一些重要技術領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和卓越創新能力。

    在醫藥領域,我國自主研製成功的治療艾滋病新藥————西夫韋肽,已進入臨床試驗。這是我國第一個在美國獲得專利許可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生物技術類藥物,其國際專利將通過PCT(專利合作條約)進入歐洲、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由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研製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進入臨床研究,這標誌著我國在防控大流行流感藥物研發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在信息産業領域,由海信自主研發的高畫質、高清晰數字視頻媒體處理芯片————Hiview信芯,將使我國高清彩電跳動“中國芯”。這種我國第一款音、視頻領域能自主生産的産業化芯片,打破了彩電行業長期以來核心芯片依賴國外的現狀。另外,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計算技術研究所共同研製成功生物信息處理專用計算機————曙光4000H,已成功應用於水稻基因組精細圖、家蠶框架圖等大型基因組的組裝工作,項目組申請並被受理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

    在農業方面,完全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質超級雜交稻新組合“國稻1號”平均畝産達685公斤,為我國的糧食安全進一步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在生物科技領域,我國基因研究取得新突破,發現和鑒定了7個遺傳病致病基因,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新進展;在可信計算領域,聯想集團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可信計算聯想“恒智”安全芯片,只有報紙5號字大小的多層板硬體芯片,不僅能識別出病毒,主動把病毒擋住,還能識別主人和主機的身份,這一成果將對我國IT産業的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食品安全領域,我國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農産品黃曲霉毒素親和微球速測技術及速測儀”,為保證我國大宗農産品及食用油消費安全,促進優質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和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了關鍵性技術支撐;在交通領域,大連磁谷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華06號”輕型吊軌磁懸浮技術驗證車一次運行成功,標誌著我國將擁有自己的高速永磁懸浮列車……

    此外,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已初見端倪。海爾、聯想、奇瑞、華為、中興、用友、東軟、中芯國際、長城國際、長春生物、遠大、地奧制藥、大唐電子等一大批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重點領域核心專利的骨幹企業,勇於打破技術瓶頸制約,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如奇瑞汽車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銷量已達12.86萬輛,專利申請數達6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12件,擁有發明專利數及國際發明專利數5件,並已在海外設有兩個開發機構。這些企業開始憑藉核心專利參與創制國家和國際標準。

多方面促進自主創新

    “核心技術買不來”,“核心技術引不來”,“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這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政府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斷加大,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正在完善。各級政府通過制定産業政策,引領、支持、鼓勵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上海投資1億元建成的公共技術平臺開通後,使有限的科技資源創造了無限的創新可能;江蘇常熟實施名牌戰略,培育品牌經濟,為名牌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環境;廈門積極打造“科技”之城,集中資金資助一批産業化前景好的科技項目,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深圳提出創建“自主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把深圳打造成自主創新的前沿陣地。

    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創新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逐漸顯現。企業科技研發經費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加大,堅持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研究開發能力不斷增強,在創立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上取得了成績。

    科研成果轉化環境不斷優化,社會仲介機構發展迅速,産學研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國家高新區開始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活力的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一大批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和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在對我國工業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的一些産業中保持了領先地位,從而打破了部分跨國公司的壟斷。

加快創新實現新跨越

    喜看今年我國各個領域取得創新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仍不強、技術創新能力尚不足、相當一部分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有利於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這些已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競爭力的極大障礙。

    加快自主創新,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十一五”時期的“六個必須”之一,強調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意味著黨中央近年來一再強調的“自主創新”將由理念上升至運作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未來的戰略佈局中,自主創新已不僅限于科技層面,而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支點。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

    為此,我們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深化體制和管理改革,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以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為基點的新階段,使科技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要加強經濟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協調,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發展高新技術和實現産業化的政策環境;要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實行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財稅金融等政策;要進一步確立人才是實現自主創新的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的關鍵作用,建立健全一套有利於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明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我們一定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自主創新步伐,下更大的功夫,投入更多的精力,把這項工作做好。(記者 王玲)

 
 
 相關鏈結
· 發展改革委主任馬凱談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 我國自主品牌價值持續走高 品牌集中度加強
· 新華時評:在自主創新的高地上起飛
· 為什麼説自主創新是提升産業技術水平的關鍵
· 談為自主創新鼓實勁:發揮主體作用 激勵企業創新
·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