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2日,從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第77次常務會議上傳來消息,經過一個半小時緊張而審慎的研究,《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4-2020年)》獲得原則批准。
依照新《總規》中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北京明確了各區縣的“功能定位”,初步推出了以順義、通州、亦莊進行重點發展的11座“新城規劃”,以及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新《總規》的“出爐”,使北京城市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起點。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出,更是為北京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新城疏解舊城壓力 均衡城市整體發展
——重點新城規劃與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
50多年來,如何發展與保護北京這座歷史名城,並使兩者協調發展,一直讓北京的“管理者”思量再三。
2005年年底,在新《總規》的基礎上,北京初步推出了順義、通州、亦莊等11座新城的發展規劃,以及《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詳細規劃(2005年-2020年)》(以下簡稱《中心城控規》)。
這兩個“配套”措施的推出,不但讓北京城的發展與保護“兩不誤”,也在均衡城市功能和佈局的同時,為北京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顧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北京首先對城市性質進行了徹底的革命———把一個工人階級僅佔4%的消費城市,改造成為一個工人階級佔1/4以上的莫斯科型的大工業城市。
誠然,重工業的大發展,拉動了建國初期北京市的經濟發展,不但給“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注入了無限活力,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舊城保護的經濟基礎。
但是幾十年過去了,高能耗的重工業,使得原本資源就匱乏的北京開始“不堪重負”。
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質被明確定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而這次國務院批復的新《總規》則進一步明確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歷史名城、宜居城市”。
某種意義上説,城市性質的明確定位,讓北京的新城發展與舊城保護有了“科學依據”。
重點新城發展著眼“後奧運時代”
“2020年,通州、順義、亦莊三個重點新城的人口總規模將控制在250萬人。”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黃艷表示,北京未來要在原有的衛星城基礎上,發展11個新城,其中重點發展位於東部發展帶上的通州、順義和亦莊3個新城。
根據規劃,3個新城將成為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及新的産業聚集的主要地區,共同構築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統。
2020年,順義新城人口規模規劃控制在90萬人左右,新城規劃用地規模控制在104平方公里,但這裡還不包含首都機場用地。
在依託首都國際機場,構建會展、商務、物流等“臨空産業”的同時,順義新城還將發展汽車製造等現代製造業,力求成為促進北京和環渤海地區發展的臨空經濟産業引擎。
在亦莊,高新技術産業和先進製造業將集聚發展,在成為綜合産業新城的同時,輻射並帶動京津城鎮走廊産業發展,成為北京高新技術産業中心、高端産業服務基地和國際宜業宜居新城。
2020年,亦莊新城總人口規模規劃將控制在70萬人左右,新城規劃用地規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內。
而位於順義與亦莊之間的通州新城,2020年,其規劃人口總量為90萬人,新城規劃用地規模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內。在成為面向京津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服務新城的同時,京津冀區域服務中心與文化産業基地將是其最大特色。
事實上,三個重點新城將作為一個組團帶狀城市統一整體規劃,在配合中心城優化調整,促進周邊區域協調發展的同時,也為“後奧運時代”的北京奠定産業基礎,滿足了今後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