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科學家以水面無土栽培方式成功修復黑臭河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2月10日電(記者李榮)在黑臭水面上“架”起浮床,以無土栽培法種上美人蕉等植物,吸取水體有害物質,釋放有益分泌物,加快有機污染物分解,同時為水生生物系統的恢復創造生態條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近日宣佈,上海科學家已成功掌握了這項新型的污染河道修復技術,並在包括國家“863”重大專項示範工程在內的一系列應用項目中取得預期效果。

    據主持此項研究課題的宋祥甫研究員説,世界上的物質,有害、有益都是相對的。污染水體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富營養化導致的氮、磷等元素超標,但這些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卻是必不可少的。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質和浮床,採用現代農藝在水面上種植適宜的花草,就可以實現“有害與有益之間的轉換”。

    據專家介紹,這一修復技術的首選植物一般是旱傘草和高稈美人蕉,在其生長過程中除對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外,根係、浮床和基質還可吸附水體中的懸浮物,同時釋出有益的分泌物,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抑制藻類過量繁殖。隨著黑臭水體中溶解氧的大幅度增加,為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創造條件,以進一步分解有機污染物,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條件,逐步修復水生態系統。而浮床種植的水面植物最終搬離水體,水中污染物以“幹物質”的形式被收集處理。

    據科學家説,此項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水生態修復技術與現有的物理、化學、生物治理技術相比,有其技術優勢,而且治理成本相對較低。目前科學家已構建出9套“浮床技術”治理模式,與不同的河道污染程度、治理目標和資金投入量相對應。

    太湖富營養化重災水域五里湖整治工程,是國家“863”水環境治理專項示範項目之一,生態浮床技術在治理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取得預期效果,目前水體整治已順利進入生態修復階段。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城區污染河道治理中也應用了這一技術,涉及的總水域面積達25萬平方米。

    據統計,顯示對水體中污染物吸收效果的“水面植物”幹物質積累量一般可達每平方米6至8公斤。在沒有新的污染物進入的前提下,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懸浮物等主要水質污染指標的去除率在50%至90%左右。專家説,下一步將推動生物浮床技術與其他有效的防污技術進行有機集成。(完)

 
 
 相關鏈結
· 上海整治河道3年投入60多億 85%完成整治任務
· 上海第三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主戰場向郊區延伸
· 上海第3輪環保三年計劃啟動 韓正要求4堅持4強化
· 上海市環保局就《環保條例》修訂作出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