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新華社上海3月2日電(記者慎海雄、季明)全國兩會開幕前夕,浙江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徐冠巨帶著提案,前往上海等地走訪浙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以善於捕捉商機聞名的浙商足跡遍佈海內外。其中上海是浙商匯集最密的地區。據統計,在浙江省外的390萬浙商中,長三角地區有50萬左右,僅上海一地就有30多萬人。
從藏龍臥虎的上海灘反觀浙商的生存狀態,是徐冠巨委員獨特的視角。浙商面臨哪些急需突破的“門檻”?如何在與“洋老闆”的競爭中繼續發揮他們的優勢?他發現,當前隨著資源環境要素制約與全球化競爭的加劇,作為中國第一商幫的浙商正面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壓力:一方面,原料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環保支付迅速增加,浙商的運營成本急劇上升;另一方面,浙商的管理水平、産品的技術含量、售後服務能力相對較低的現實還未根本改變,大量出口産品隨時面臨技術與貿易雙重壁壘的威脅。
徐冠巨委員説,過去,浙商們憑藉“晚上睡地板,白天當老闆”的創業精神開拓市場,憑藉倣造與低價策略快速佔領市場。但是,如今時過境遷,短缺經濟時代有膽量就有市場,轉型時期浙商不但要有膽量,更要有智慧;短缺經濟時代有激情就有市場,轉型時期浙商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謀略;短缺經濟時代單幹就有市場,轉型時期既要埋頭苦幹,更要合作雙贏。“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突破難以實現新跨越。”徐冠巨委員説。
他列舉了三大需要破解的課題:
--思維創新能力亟待培育。一方面,許多浙商由於缺乏參與國際競合的經驗,面對全球競爭新格局,特別是國外大公司設置的重重技術壁壘,缺乏應有的準備。另一方面,短缺經濟時期形成的思維方式一時難以轉變,重眼前輕長遠的價值取向仍然明顯;重製造輕研發、重銷售輕服務的經營風格普遍存在;重機器裝備等有形要素輕科技、人力資源、品牌等發展型要素的投入模式依然盛行。經驗缺乏與慣性思維束縛了企業的思維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亟待培育。
--創新的辦法亟須突破。如在塊狀經濟發達的區域,同一産業集聚了眾多企業,如何針對産業結構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還缺乏有效的措施,如何基於産業發展建立國際技術需求與供給的信息互動機制等,企業和政府還都缺乏有效的抓手。從大多數浙商看,零星的辦法多,系統的辦法少;推動管理創新的辦法多,推動科技創新的辦法少;著眼當前的辦法多,兼顧未來的辦法少。
--創新的保障亟須跟進。自主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相當於投資大、週期長、要求高的風險投資,企業需要一定的人力與財力作基礎,但許多企業缺乏技術人才與研發團隊,且科技投入非常有限,直接影響到産品質量、技術更新、産業升級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與此同時,科技人才的無序流動與技術的隨意拷貝缺乏有效的防止措施,企業在人才與科技上的投入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徐冠巨委員認為,必須著眼于思維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引導、鼓勵、幫助浙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各級政府應制定有利於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強制性提高研發費用在銷售總額中的比例;制定有助於推動企業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力度的政策,營造良好的人才引進、培養、留用環境;制定有助於引導企業加大品牌投入的政策,幫助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在技術研發上可採用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機制建立支持産業發展的研發平臺,加強對共性與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浙商的成功與否,對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具有標本意義,請大家共同關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