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9月20日電(記者譚劍)湖南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農民唐樹英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還有“翻身”的一天。幾年前,一場洪災讓唐樹英家徒四壁,在領到了縣裏的1000元“培訓券”後,她參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並找到了一家企業打工,如今唐樹英夫婦倆月收入達到了4000元,成了村裏有名的“小康戶”。
在湖南湘西地區,這種由勞動保障和財政部門直接發放給貧困農民的免費“培訓券”已令許多和唐樹英一樣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湖南省為加快湘西脫貧致富步伐,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湘西地區技能扶貧培訓工程”,對湘西地區32個縣、戶人均收入在900元以下、年齡16歲至30歲之間的貧困農村勞動力按人均1000元的補貼標準,每戶培訓1人,按培訓職業(工種)不同,每年對2萬人進行3至6個月的免費技能培訓。
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培訓處處長楊斌介紹,2005年,湖南省財政已從預算資金中切出2000萬元免費培訓了2萬名貧困農民工;2006年到2008年,培訓經費將增至每年3000萬元,培訓人數增至3萬人。
為了保證培訓資金髮揮實效,湖南省對農民工採取的培訓方式為“訂單式”培訓,要求技能培訓做到“技能培訓一人,轉移安置一人,脫貧解困一戶”。勞動部門在全省擇優認定了150家能起示範帶頭作用的農民工培訓骨幹基地,由培訓機構對農民實施“培訓、轉移、就業”一條龍服務。對領取免費“培訓券”的湘西地區貧困農民,則由培訓對象自由選擇定點培訓機構,待培訓結束並對培訓機構安置表示滿意後,再將“培訓券”交給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憑券經勞動保障和財政部門審核後,才能領取培訓補貼。
“事實證明,這樣的培訓方式使農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楊斌説。據湖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調查統計,近三年來湖南省勞動保障部門共培訓農民123萬人,培訓後實現就業111萬人。湖南省的勞務輸出結構也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並形成了“湖南的哥”“湘菜廚師”“湘妹子紡織工”等十大勞務品牌,一大批經過培訓的農民工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後,開始回鄉創業,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