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湖北武漢硚口區漢正街的貧困孩子袁瓊,今年秋天如願以償走進了北京大學。袁瓊父母感激地説,要不是街道“金秋助學”活動為她捐助了3000元,上大學還真困難。
讓貧困學生圓大學夢
武漢市硚口區漢正街,是全國十大小商品市場之一,然而就在這個市場常住居民中,也還有貧困家庭2300余戶,殘疾人1100余人。街道每年都有一批孩子像袁瓊這樣因家境貧寒上不起大學。
方寸漢正街,貧富共居一處。如何引導先富帶後富成為街道黨工委的重要課題。街道黨工委認為,對於弱勢群體家庭來説,讓子女接受教育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自2001年起,街道將資助貧困大學生作為“民心工程”來抓,成立“扶貧濟困基金會”,動員轄區的商戶、居民慷慨解囊。
今年7月,鄧婷以623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口腔醫學專業7年制本碩連讀,完成學業至少要花費7萬餘元。她的父親病故,母親殘疾,靠低保為生的鄧家為學費問題一籌莫展。區、街聞訊後,迅速聯絡漢正街的兩位“老闆”幫她解決了7年的學費。這幾年,漢正街“扶貧濟困基金會”共募集助學金44萬元,幫助街道內114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
通過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漢正街黨工委不僅引導經營戶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併為他們創造服務社會的條件。在170余名黨員經營戶的帶領下,漢正街市場1.3萬餘名經營戶先後為捐資助學,為社區文明創建捐款達110多萬元。
特別的愛給特殊的群體
釋解青年金某回家後,父母已離開人世,戀人遠去,家徒四壁。正當他感到心灰意冷時,社區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方面幫他出資開副食店,另一方面為他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金某重新鼓起了做人的勇氣,由於表現突出,他還被評為區“優秀新人”。
針對每年新增的釋解青年就業邊緣化,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穩定這一現實,硚口區委、區政府要求黨組織和相關部門帶著感情、懷著激情去做好釋解人員安置工作。今年5月16日,該區在湖北省第一個建立“硚口區青年就業促進會”。這個專門為釋解青年排憂解難的機構成立以來,先後為89名釋解青年提供了崗位,是前3年安置總數的4倍。
著眼特殊群體需求,盡可能為他們提供、創造生活、就業的機會,硚口區委建設和諧社區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硚口區殘疾人達9100余人,其中肢殘、視力殘疾人較多,他們生活大多貧困。去年下半年起,該區實施殘疾人幫扶工程,區財政先後投入資金110余萬元,惠及5000多殘疾人。區內的福澤工業園,已安置174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
“雙輪”驅動創建和諧社會
就業是民生之本,硚口區在全市率先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即:將有就業願望且有就業能力的人員,全部安排推薦就業),並將其和“消除零就業家庭”工作一起列入親民工程予以實施。
自治社區45歲的余祥國,夫妻雙下崗,妻子因病無能力就業,小孩讀大學,全家僅靠低保來維持生活。區勞動局和街道先後聯絡10余家單位,最終他選擇到一家酒店做廚工。截至目前,區內130個社區已幫扶8600余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其中解決困難群體就業近2000人;低保戶今年來減少4000余人;全區93戶“零就業家庭”全部“摘帽”。
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硚口區在落實醫療費用減免的基礎上,還在全省首創了“雙向轉診”制度:“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凡社區醫生看不了的疑難重症患者,迅即轉到對口的大醫院治療;在大醫院就診的患者,病情穩定後即轉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以減少其展轉求醫的環節和花費。
區委書記李傳德説,促進經濟發展和關注社會民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兩個輪子,只有讓這“兩輪”均衡、協調驅動,才能達到群眾基礎廣泛而穩固的和諧境界。(杜若原 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