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2月26日電(記者桂娟)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博物館——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26日上午在甲骨文故鄉河南省安陽市奠基開工,標誌著這一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博物館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這座以古漢字符號為獨特視角、反映東方華夏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專業性博物館,它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由字坊、主體館、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等建築組成,為一組具有現代建築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後現代派建築群,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
按照總體規劃,博物館建設將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用地56.16畝,建築面積21937平方米,包括字坊、主體館等建築。整體布展分為12個展區,包括序幕、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幣文、簡牘和帛書、歷代碑碣、漢字印刷術與漢字信息處理、《説文解字》與古代字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
該博物館計劃于2007年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設,2008年底正式開館。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外文字科普中心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成為漢字文化研究中心乃至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作為我國傳統文字學發祥地的河南,不僅是史書中記載的皇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地方,還是秦代李斯作小篆,“字聖”許慎作《説文解字》的故鄉。近百年來,河南還成為我國早期古漢字資料的主要出土地,如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陶石契刻符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種人類文化符號,距今已有8000多年。河南境內大量出土了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書、簡冊、古璽文、古幣文,還有傳世漢魏石經文字、汲冢竹書以及大量的歷代碑石文字資料珍品。其中,在安陽殷墟相繼出土的16萬片殷商甲骨,不僅是我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還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活文字,承載了華夏文明發展演變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