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變暖可導致旱澇災害增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氣候變暖將有可能增加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鄒聲文、衛敏麗)據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六部門發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中國未來氣候變暖,將有可能增加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

    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未來我國氣候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來50年至80年使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至3℃。

    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暖可能使北方江河徑流量減少,南方徑流量增加,各流域年平均蒸發量增大,其中黃河及內陸河地區的蒸發量將可能增大15%左右,因此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會增加,並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預計2010年至2030年中國西部地區每年缺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

    評估報告還預測,到2030年,中國沿岸海平面可能上升幅度為0.01米至0.16米,導致許多海岸區洪水氾濫的機會增大。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爭取實現碳排放量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鄒聲文、衛敏麗)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六部門近日發佈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這是我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評估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使GDP的碳排放強度較大幅度地持續下降,到本世紀中葉,將爭取實現碳排放量的零增長乃至負增長。

    近年來,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全球氣候變暖,這一趨勢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中國以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大國態度,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積極制定並實施了減緩氣候變化的國家對策。

    評估報告指出,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總體思路是:在保證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以及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採取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消費模式,發展並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和氫能技術,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等措施,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並逐步建立減緩氣候變化的制度和機制,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未來氣候變化將增加農業生産的不穩定性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鄒聲文、衛敏麗)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六部門近日發佈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産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農牧業生産、水資源供需等影響較為顯著,而且這些影響以負面為主,某些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評估報告指出,20世紀中國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變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100年來觀測到的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0.5至0.8℃。今後氣候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來50年至80年使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至3℃,平均降水量雖然會增加7%至10%,但並不能改變乾旱化的趨勢,特別是北方乾旱化的趨勢。

    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將使農業生産的不穩定性增加,産量波動增大。最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農業生産産生重大影響,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到21世紀後半期,中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産量最多可下降37%;今後20年至50年間的農業生産也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衝擊,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氣候變化將嚴重影響中國超長期的糧食安全。

    此外,由於氣候變暖使農業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區差異也會加大,為適應生産條件的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

 
 
 相關鏈結
· 中國氣象局多軌道業務集成應對明年多災氣象形勢
· 六部門聯合發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編寫歷時4年
· 長江三角洲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 科學家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 山東省氣候中心發佈秋播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