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四川春耕“水路不通走旱路” 科學避災保證豐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6日   來源:人民日報

    到4月初,四川農民期盼的甘霖仍遲遲不見降落,大片農田持續乾涸,全省有近600萬人出現飲水困難。儘管如此,記者在春旱嚴重的川東地區,仍看到大片雖旱猶綠的農田。南充市嘉陵區農業局副局長青永林介紹説,從今年春旱剛有苗頭,他們就派出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民把水田改成播種高效旱作作物的旱地,種植耐旱玉米並根據季節不同間種春洋芋、蔬菜、大豆等,每畝比光種水田增收1000多元,嘉陵區今年已有8萬畝水田改成了旱地。

    自去年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後,今年以來四川大部地區乾旱少雨,130多個農業縣幾乎“縣縣乾旱、村村少雨”,盆地內大部降水不足5毫米,較往年偏少五至九成。進入春耕以來,四川境內主要江河的平均流量更是顯著減少,全省水利工程蓄水量減少了14億立方米。全省有近1000萬畝水稻不能適時栽插。

    面對嚴重的災情,四川各地出動大批農業科技人員指導農民科學避災。南充市結合當地氣候特點,指導農民採用省水、省工、省種、省肥、省秧母田以及增産、增收的“五省兩增”水稻旱育秧技術,確保了大春生産,目前全市已推廣的8萬畝水稻旱育秧已基本能夠滿足全市160萬畝稻田秧苗提前在4月底栽插。內江市指導農民選育抗逆性強的耐旱作物品種,大力推廣地膜保溫保濕育苗、地膜覆蓋栽培等技術,採用旱地龍、旱育保姆、滴灌等凝水、保水、節水技術,並科學規範耕作制度,在旱地推廣“中廂分帶輪作多熟制”,一熟減産另一熟能彌補,確保全年總産不受或少受損失。據當地農業部門介紹,到4月初,內江已完成大春糧食播種面積327萬畝,佔計劃面積的98%,近50萬畝因乾旱栽插不下去的水稻田,大部分改種了玉米、蔬菜等旱地作物。

    四川農業主産區大部分集中在常年乾旱的丘陵地區,如何應對這種氣候特點,科學合理地避旱減災保豐收,已經成為很多乾旱地區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課題。廣元市有逢旱必災的“高塝田”、“望天田”和“漏篩田”20多萬畝,去年大旱,“三田”幾乎顆粒無收。為解決這個問題,廣元市積極推廣規範化旱地改制,並大面積播種早玉米等耐旱豐産作物。廣元市今年計劃旱地改制100萬畝,其中“三田”全部改走旱路,全市目前已改種早玉米和經濟作物16萬畝,雖逢大旱,但長勢喜人。持續的乾旱促使全省農業部門加大了旱育秧、早熟作物等耐旱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其中今年全省旱育秧推廣面積達到2000萬畝,佔水稻總面積的2/3以上。 (記者 鄭德剛)

 
 
 相關鏈結
· 長江中下游枯水與上遊持續乾旱關繫緊密
· 乾旱主要分佈在西南地區 4月乾旱程度會有所緩和
· 川渝積極應對持續乾旱 克服困難開展春耕生産
· 滇:乾旱局面呈發展態勢 落實工作責任制積極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