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慶深化投資融資體制改革紀實:山城十年換新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要問重慶直轄10年,變化最顯著的地方在哪?無論是常年生活在山城的“老重慶”,還是匆匆來往的“回頭客”,都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是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

    的確,直轄10年,重慶幾乎一天一個樣,被譽為“三個月就要更換一版地圖的城市”,這種變化讓一些“老重慶”也跟不上“形勢”,常常迷路。山城的路變寬了,高樓增多了。狹長的渝中半島,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徜徉在解放碑商業圈中,嶄新的大都會廣場、新世紀商廈等直插雲天。夜晚隔江遠眺,高樓與青山並肩,燈火與明月爭輝,恰似銀河落山城。

    據統計,直轄10年,重慶市用於城市建設的投資超過1100億元。一個地處西部、財政並不富裕的城市,何以在短時間內籌到這麼多資金進行城市建設呢?

    破解城建資金難題

    重慶主城長江、嘉陵江交匯,千百年來對橋梁的渴望,一直是重慶人心中的一個結。1997年直轄之初,重慶市的財政收入不到60億元,能用於城市建設的資金還不足3億元。而修一座橋至少要花掉10億元,由於財力薄弱,重慶人常常望江興嘆。

    不僅是路和橋,重慶的文化基礎設施也有太多的欠賬需要填補。直轄之初,重慶市沒有一個像樣的國際會展中心,也沒有現代化的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更不要説一流的歌劇院和大戲院。修建這些大項目,動輒幾億元、幾十億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按照過去政府投入的慣例,需要等待多少年?沒有人能説清楚。

    近幾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創新思路,通過國債注入、土地注入、稅收返還注入等多種方式,組建8大國有建設性投資集團,把原來以政府出面舉債為主的投資方式,轉變為以建設性投資集團向社會融資為主的市場化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資格局重組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是個典型個案。重慶城投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重慶市政府授權負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公司。由於組建初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償債機制,到2001年,城投公司需償還的到期債務高達18.44億元,而公司卻基本沒有償債資金的來源,發展舉步維艱。2002年6月,重慶市政府對城投公司進行了再定位,並根據新的定位重組城投公司。

    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黃奇帆介紹,重組城投公司主要採取了四大舉措:一是把原市交委管理的115公里主城區道路和市政委管理的96公里城市道路劃轉給城投公司,變存量為增量,擴大資産總量,提升信用水平;二是把建設城市污水廠、自來水廠留下的資産及債務全部劃撥給水務集團,通過提高水價和污水處理費來平衡,剝離了城投公司8億元不良債務;三是向建設銀行以“存一貸二”方式獲得9億元中長期貸款,一次性回購了中信泰富50%的專營權,節約財務費用14億元,優化了負債結構;四是市政府給城投公司注入部分土地,通過儲備土地增值壯大企業資産規模。

    通過向銀行貸款、發行中短期地方企業債券,到2006年底,城投公司的總資産由2002年的80億元增至436億元,凈資産也由13億元增至174億元。城投公司在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在短短5年時間共投資200多億元,先後承建了鵝公岩大橋、李家沱大橋等40多個重大市政項目,為重慶基礎設施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2005年,重慶城投又同時開工建設朝天門大橋、珊瑚大橋等5座特大型橋梁,總投資超過130億元。

    重慶市的許多老居民感慨地説:“過去重慶是幾年造一座橋,如今的重慶是一年造好幾座橋。”

    2006年,重慶市國資委直屬的8大建設性國有投資集團實現投資額351億元,連續4年投資額佔全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的比重達到70%以上,資産總額已達到2000多億元,被世界銀行推崇為國內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範例。

    煥發城市土地生機

    少年宮、圖書館、科技館、美術館、國泰大戲院……近幾年來,在重慶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批重大社會文化設施紛紛落成,成為重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些文化設施的建設得益於重慶市對土地的巧妙轉換使用。

    2003年,為適應土地儲備整治投融資體制改革需要,重慶地産集團應運而生。黃奇帆介紹説,市政府賦予地産集團四大職能:一是建立政府主導型土地儲備供應機制,保證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通過市場運作機制進行土地整治,提供“熟地”交由政府拍賣,為政府積累建設資金;二是落實市政府關於土地開發整治的要求,為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提供新的耕地資源;三是承擔市政府確定的廉租住房項目建設;四是結合土地整治,承擔市政府交辦的舊城改造任務。  

    重慶市地産集團成立4年來,加緊對城市拓展重點區域和改造地段的土地儲備,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運作方式,構築起了強大的融資平臺,其資産規模由成立之初的4億元增加到了264億元。截至2006年底,地産集團為重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182億元。

    對重慶而言,能讓有限的土地煥發出無限的生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全國6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由於歷史的原因,重慶主城區內聚集了一大批國有工業企業。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成區的迅速擴張,有一大批工廠必須關閉破産和環保搬遷,“退二進三”,退城進園。這一大批工廠企業從主城區搬遷,既為工廠企業提供了改革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又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但是,工廠企業要關閉破産、要搬遷,主要可依靠的資金來源是原有工廠用地的轉讓出售;但工廠未關破,原有工廠用地就無法轉讓出售。而用地不轉讓出售工廠就沒有資金轉讓搬遷。這就陷入了“雞與蛋”、“蛋與雞”的困境。

    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呢?重慶市政府敏感地意識到,必須要搭建一個平臺,形成一個杠桿,解決托底週轉的資金問題。重慶市委、市政府科學謀劃,詳細論證之後,2004年3月18日,肩負資金週轉和工業用地置換的平臺、國有重點企業資産重組的杠桿、地方金融資産的管理三大功能的重慶渝富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渝富公司成立以後,通過市場化手段籌到最初的資金,以“時間換空間”,“時間換市場”的方式,預先墊付資金,統一收購需要關破、搬遷企業的用地。這種方式,一方面解開了破産企業無安置資金就無法破産,不破産則資産無法處置,搬遷企業無資金無法搬遷,不搬遷土地就無法拍賣的循環死結;另一方面,將分散的國有工業企業用地集中儲備起來,根據規劃和市場的要求,集中招標、拍賣、掛牌轉讓,起到土地週轉和調控房地産市場的作用。

    短短三年,渝富公司向重慶市特鋼公司、化醫集團、機電集團、輕紡集團、外貿集團、繭絲綢等企業提供近70億元資金,分別實現“三類”土地資産置換,促進了企業搬遷、改制和重組發展。重慶主城區內首批29戶重點污染企業,將於今年內全部完成搬遷。今年3月18日,渝富公司又與重慶鋼鐵集團公司簽訂協議,出資約75億元整體收購重鋼環保搬遷後的7000余畝土地。由此,重鋼就可以立即實施搬遷,一舉解決重慶主城區污染問題和重鋼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國有投資集團要為城市建設作貢獻,自身必須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政府怎樣加強監管?黃奇帆介紹説:一是“三個不”措施構築防火墻,即財政決不為投資集團作擔保,投資集團之間不能相互擔保,各投資集團的專項資金不能交叉使用;二是“三大平衡”防範經營風險,即凈資産與負債的平衡,集團現金流的平衡,投入與産出或投入與來源要平衡,由市國資委代表市政府嚴格把關。

    “全面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這是今年“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寄語。他説:“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真正使重慶城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山城市民有理由相信,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重慶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新聞辦發佈會介紹重慶直轄十年發展情況

    重慶市直轄十週年:以“法治政府”優化發展環境

這是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路口鳥瞰

    2004年7月,重慶創建法治政府的“4+1”制度正式實施,《重慶市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重慶市政務信息公開暫行辦法》《重慶市行政決策聽政辦法》《重慶市行政機關規範性文件審查登記辦法》及《關於行政審批中違紀違規行為責任追究的規定》等制度從多個方面制衡政府權力,規範行政行為。2006年,這些舉措獲得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重慶直轄10年:推進新農村建設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圍繞鄉村公路、人畜飲水和農村通電等重點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改善貧困鄉村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防止返貧。直轄以來,全市新建和改造鄉村公路6.03萬公里,貧困地區鄉道通達率達100%,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産運輸成本,有效地促進了貧困農村的商品流通;解決了399.5萬人飲水困難;新增和改造基本農田110萬畝;從根本上改善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用電狀況,降低了農村用電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

    重慶調整區域發展戰略確立"一圈兩翼"發展新格局

    重慶市決策層今年調整全市區域發展戰略,確立了“一小時經濟圈”和渝東北、渝東南“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

    重慶1997年直轄後,確定了都市發達經濟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三大經濟發展區”,後來又確立了主城、渝西、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四大經濟板塊”。此次調整區域發展戰略,旨在使重慶儘快建成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和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

    "十一五"期間重慶投資410億建長江上遊航運中心

    何為長江上遊航運中心?《決定》明確:立足重慶、輻射西部,溝通國際國內市場,以水運為載體,以腹地為支撐,充分依託“一環八射”鐵路骨架、“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大兩小”機場的強大輻射作用,通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有機銜接,利用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幹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的巨大通行能力,以高密度的集裝箱班輪産生的聚集效應和優越的航運、金融、貿易、信息、口岸等服務,帶動臨港經濟發展,使得重慶港形成對周邊地區的産業聚集優勢。

 
 
 相關鏈結
· 重慶擬在2012年前建立城鄉統一戶籍登記管理制度
· 重慶加大對秀山縣錳礦開採和加工污染的治理力度
· 重慶的農民工今年每個月繳納5元錢便可加入醫保
· 重慶規範中職招生秩序 四名中職校長違規被免職
· 重慶市將買賣生源行為納入商業賄賂範疇進行治理
· 重慶“十一五”將投資4.3億元用於船舶污染治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