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陜西省退耕還林工程造福 9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荒山有了“被子” 農民有了“票子”
——陜西退耕還林綜述

    新華社西安9月19日電(記者 陳鋼、董峻)金秋時節,陜北黃土高原山峁溝坡上一片片深綠,蘋果、紅棗、沙棘碩果纍纍,隨處可見。談起今日光景,一位質樸的陜北漢子説,荒山有了“被子”,農民有了“票子”,是退耕還林工程造的福。

    造林3200萬畝 荒山蓋上“綠被子”

    一場秋雨過後,陜北橫山縣白界鄉新開溝村的沙梁泛出更濃的綠意。説是荒沙地,其實已經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刺槐林,刺槐還顯低矮,根卻扎進了沙地,偶爾有風刮過,並不見吹起黃沙。新開溝村村委會主任趙世存説:“退耕還林以來,全村的造林面積達到了1.5萬畝,荒沙地蓋上了‘綠被子’,風沙可比以前少多了。”

    陜西曾是全國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多時佔到了土地總面積的52%,每年輸入江河的泥沙總量約佔黃河泥沙輸入量的50%和長江泥沙輸入量的12%。1999年以來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使陜西山川大地的基色由“黃”變“綠”。

    被稱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的吳起縣,早在1998年就確立了封山禁牧、植樹種草的發展戰略,在國家補助政策的扶持下,將全縣155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耕。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拿出一張2004年的衛星遙感圖,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吳起縣的行政區劃內是綠色的,與周圍縣區土黃色的基調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在現在的衛星遙感圖上,吳起縣的綠色不再那麼突出了,因為近兩三年來,周邊的綠色也在迅速增加。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的實施,陜西的生態狀況已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方向轉變,一個綠色的陜西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據陜西省林業廳廳長張社年介紹,從1999年到2006年,陜西省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3200多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30.92%增長到目前的37.26%。

    9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 帶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

    8年前,儘管家裏有60多畝耕地,吳起縣吳倉堡鄉周關村村民賀建清一家7口人的日子並不好過,靠天吃飯糧食收成沒保障,因為建房還欠了幾萬元的債務。然而,自從家裏50畝退耕地列入國家補助,加上種植沙棘果的收入,賀建清一家年收入穩定在了2萬元以上。

    “種草要比種糧強、栽樹能兌錢和糧。”許多退耕農民這樣稱頌國家政策帶來的實惠。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説,吳起縣農民人均退耕補助達到8畝,僅此一項農民每年人均可以拿到約1500元。

    據陜西省林業廳介紹,退耕還林錢糧補助使全省915萬人直接受益,約佔全省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受益1469元。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9年的804元提高到2006年的2260元,退耕補助起了很大作用。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陜西農村大量勞動力從糧食生産中解放出來,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加快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了收入。銅川市耀州區石垣村曾是一個“吃水靠下雨,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特困村。在退耕還林政策的帶動下,石垣村在退耕地和荒山荒坡栽植花椒6000多畝,成為群眾致富的主導産業。去年這個村産幹椒5萬多公斤,總收入8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1550元。

    農民生産方式改變 走出“越窮越墾、越墾越窮”怪圈

    陜北農民曾經過著一年到頭“揭地”種糧的日子,廣大農民飽嘗“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苦果。隨著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被徹底打破。

    陜西省林業廳廳長張社年説,近年來,退耕地區廣大農戶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糧食生産由開山種地、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少種高産轉變;生産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种經營轉變;畜牧業生産由自由放牧向舍飼養畜轉變;生産方式由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就連農民生火做飯也越來越多地用上了沼氣。

    吳起縣新寨鄉新寨村村民雷潤孝一家原來種了73畝地,現在除了留下的8畝川臺地,其餘都退了耕,退耕造林和荒山造林面積達到了260畝,其中兼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沙棘、仁用杏混交林佔了三分之二。雷潤孝説:“以前幾十畝地一年打的糧食剛夠吃,現在耕地少了,日子反倒好過了。將來國家不給糧了,只要把經濟林管好,光景也不會差。”

    像雷潤孝一樣,陜西230多萬農戶從種糧人變成了種樹人、種草人,並培植壯大了一批致富産業。結合退耕還林政策實施,陜西蘋果種植面積達690萬畝,成為年産值100億元的大産業,輻射帶動600多萬糧農告別“廣種薄收”的生産方式。洛川縣的63萬畝耕地中,50萬畝都已變成了蘋果園,全縣農民幾乎都成了果農,每年來自蘋果産業的收入戶均上萬元。

    “退耕還林帶來的效益,説明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帶領群眾治理沙漠20多年的陜北定邊縣農民、全國治沙模範石光銀説,“人與沙爭地,永遠也爭不過,造林治沙要遵循自然規律,人們為植被讓出地方,自然也就給人以生存條件。”

 
 
 相關鏈結
· 綠色遏阻黃沙 黃河流域及北方地區退耕還林綜述
· 一退一還 江河安瀾:長江流域及南方退耕還林綜述
· 退耕還林使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山綠水清民更富
·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好退耕農戶長遠生計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