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基礎 強化惠農
——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看我國新時期“三農”發展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王立彬、姚潤豐)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歷史和現實一再告誡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隱憂在農業,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是基礎脆弱。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關鍵之舉是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是中央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三農”工作的“硬體”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農業生産條件。確保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必須切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狠抓農田水利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狠抓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狠抓農業機械化發展,狠抓生態保護和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發生重大變化,由過去農民主導向政府主導轉變。
伴隨著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向農村延伸。國家加大農村水、路、氣、電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今年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用於直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達到360億元,其中用在農村“水、路、電、氣”建設的資金達300億元。今年中央安排64億元資金,解決3200萬農村人口飲水問題,並將於“十一五”期間,從根本上解決1.6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國家加大水利建設投入,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達10億元,安排32億元用於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支撐了今年主要農産品的全面增長。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夯實”農村經濟社會“軟體”
過去半個世紀裏,我國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在城市,對農村“欠賬”多,現在要著手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移到農村去。而基礎設施建設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路、水、電和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是基於提高人口素質的教育、文化建設和保障基本生存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實施力度,在普遍免除學雜費的基礎上,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的覆蓋面,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上不起學”的問題。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持力度,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幅度提高國家補助標準。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力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做到應保盡保。
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村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基礎的健全,將激發農民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發展能力,造就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
強農惠農政策:財稅杠桿進一步向“三農”傾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對農業補貼是必須長期實行的基本政策。要按照適合國情、著眼長遠、逐步增加、健全機制的原則,堅持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和補貼制度,特別要加大對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補貼力度。
明年國家將抓住財政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機,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集中力量辦成幾件大事。2008年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國家固定資産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
特別是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求下,稅收杠桿將進一步向農村傾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國家將調整耕地佔用稅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將主要用於“三農”。
國家還將調整城市維護建設稅使用範圍,各地預算安排的城市維護建設支出,要確定部分資金用於鄉村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這標誌著隨著我國進一步完善財稅體制,政府收入對土地過度依賴在逐步減輕同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將由主要用於城市向更多傾斜于“三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