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不斷走入新生活--再訪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拉薩4月30日電(記者孫聞、羅布次仁、逯寒青)車進凱松,沿著武漢中南街道辦事處援建的一條750米長的進村柏油路兩邊望去,450畝大蒜田一眼看不到盡頭。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凱松居委會,就是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凱松莊園,是跟隨達賴出逃境外的大農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西藏山南地區的6個莊園之一,凱松的村民都是原來莊園裏的農奴。

    新華社記者郭超人曾經這樣描述凱松民主改革前的景象:“全莊園除兩三戶人家外,其餘都陷於赤貧狀態,那時,全莊園沒有一個不赤腳的婦女,沒有一戶人家有足夠的鹽茶吃,到處是一片蕭條的景象。”

    1959年的春天,凱松莊園的四百多個農奴自發成立了西藏第一個農民協會。在共産黨領導下,西藏百萬農奴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從這裡拉開。

    ──民主改革兩年後,凱松的土地單産增收27%。

    ──1978年凱松人均現金收入270多元。凱松人擁有了現金收入,成為當時的新聞熱點。

    ──1988年凱松人均收入達到508元。

    ──1998年凱松村人均年收入達1587元。

    在近50年的時間裏,凱松的飛躍見證了西藏的發展,濃縮了民富國強的歷史。

    科技讓農民見到了最多的實惠

    2007年凱松居委會人均收入4510元,其中現金收入3066元,大蒜是最叫得響的農産品,幾乎家家種蒜。

    4年前,山東金獅集團的技術員來到了凱松,在居委會牽頭下,與村民索朗多傑結成了對子,在索朗多傑家試種了15畝試驗田,當年就為索朗多傑家帶來了6萬多元的收入。

    “這樣的示範效應遠比我們挨家挨戶上門動員要好得多。”昌珠鎮主管科技的副鎮長卓嘎央宗説:“村民們一看大蒜的收益是青稞、小麥的三四倍,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第二年全村大蒜種植面積就擴大到200畝。村裏的大蒜除供應山東外,還通過尼泊爾拉薩太陽商貿公司出口尼泊爾等地。”

    卓嘎央宗説,大蒜的種植面積和産量大幅增加後,為確保農民增收,縣、鎮兩級政府每年都要與尼泊爾拉薩太陽商貿公司和山東金獅集團協商,定好大蒜收購價,避免“蒜賤傷農”。

    卓嘎央宗説,這種政府牽線、市場指導的模式4年來運行平穩。山東來的技術人員還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氣候、雨量、土壤等基本情況,幫助農民改進耕種方法。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目前凱松的農民種的大蒜可以收兩茬兒蒜苗、一茬蒜薹,一茬大蒜。大蒜收完後,還可以補種一季早熟青稞和早熟油菜。

    “是科技讓土地發揮了最大的效能,讓農民見到了最多的實惠。”居委會書記吾金次仁説:“由於農業收益已經超過外出務工帶來的收益,這兩年凱松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從2003年的300余人,下降到今年的不足50人。”

    過去農奴主也很少能住上這樣的房子

    “手裏活錢多了,就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凱松居委會的把傑大媽説。把傑大媽一家去年現金收入超過了4萬元,其中有近3萬元來自土地。這樣的收入在村裏只能算是中等偏上。

    把傑大媽的父母都是農奴,1953年,她出生在牛棚裏。在那段反映西藏民主改革時農奴焚燒賣身契的紀錄片中就有把傑的父親。從出生到民主改革,把傑經歷了6年農奴生活,兒時的那段苦難至今讓把傑大媽刻骨銘心。把傑大媽説:“那時如果碰到農奴主喂狗,我們就會圍攏過去,農奴主把糌粑扔到地上,我們就跑過去跟狗搶食,抓起地上的糌粑,連沙帶土地吃下去。被狗咬傷是常有的事。”

    把傑大媽説:“那個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人。農奴主經常像打牲口一樣地打我們。我爺爺有一次就莫名其妙地遭到農奴主一頓暴打,右肩胛骨被打碎了,落下終生殘疾。”

    現在把傑大媽一家8口居住在一棟近300平方米的二層樓裏,樓頂上巨大的太陽能熱水器可以讓全家人天天洗上熱水澡。房子是去年新裝修的,客廳裏梁柱和傢具上的藏式繪畫光鮮奪目。把傑大媽指著屋裏的三根柱子説:“過去那些農奴主也很少能住上這樣有三根柱子的房子。”

    去年自治區結合安居工程推廣“一池一棚三改”,把傑大媽家成了全村最先修建沼氣池的13戶居民之一。“現在有了沼氣池液化氣罐基本上成了擺設,一年省了2000多塊燃料費。而且沼氣池上加蓋的保暖大棚裏還可以種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像城裏人一樣細菜不斷。沼氣池裏的殘渣廢液還是上好的綠肥,可以還田。”把傑大媽説。

    黨員要把黨的政策落實到每戶人家

    眼下吾金次仁書記最關心的事是如何讓村裏的6個困難戶趕在2010年前享受到自治區安居工程提供的優惠政策。

    凱松居委會現在一共還有9個貧困戶,多是由於子女在外打工或求學,家中缺少勞力所致。吾金次仁説:“這些人家很難靠自己的力量修葺或者新建達到安居工程標準的住房,必須得我們替他們想辦法。”

    在為貧困戶落實安居工程政策的工作中,凱松居委會和鎮、縣兩級政府,尤其是黨員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卓嘎央宗説,凱松居委會的9個貧困戶都有縣、鎮兩級政府的黨員幹部對口聯絡。去年,居委會黨員自發捐款,由鎮裏對口單位解決木料,村民在黨員帶動下主動出義務工,為3個貧困戶翻建了新房。“五一前組織統一驗收後,這三戶人家就可以領到自治區發放的安居工程款了。”

    當年的凱松村曾經建起了“西藏第一個黨支部”。2006年,當年黨支部的舊址被修復,確定為乃東縣黨員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舊址裏陳列的歷史照片和實物記錄著這個村子裏的人由農奴到公民的飛躍,以及他們從貧困而溫飽,從小康到富裕的每一步歷程。

    “縣裏把我們這裡定為黨員教育基地,要用我們凱松的事跡鼓舞別人,我們自己就要首先做到不褪色。”吾金次仁説:“基層黨組織直接與群眾聯絡,黨組織在群眾中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就看我們這些基層黨員幹部辦事公道不公道,能不能把黨的惠民政策落實到每一戶人家。”

    凱松居委會在落實安居工程政策時,對於村裏的貧困戶嚴格依照現有住房破舊程度為序逐一解決。吾金次仁説:“無論如何也要在2010年前把剩下的貧困戶的房子修好、蓋好。一戶也不能落下。”

    告別凱松的時候,村民正在向田間放水灌溉,雅礱河水沿著一條條規整的引水渠滋潤著凱松的千畝良田,陽光普照,滿目蒼翠,生機盎然。

 
 
 相關鏈結
· 民主改革使西藏人民獲得了人身自由和政治權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