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7日電(人民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 火紅的鮮花、大紅的標語,一眼望不到頭……8月25日上午,當最後一批撤離抗震救災戰場的成都軍區某部官兵登上汽車時,自發趕來送行的上萬名群眾將道路擠得水泄不通。
帶著取得抗震救災重大勝利的豪情,帶著浴血奮戰百餘天的征塵,帶著災區父老鄉親的款款深情和衷心祝福,這一天,14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除少數工程、醫療、防疫部隊外,已全部撤離四川地震災區。
災難給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造成的傷痛正在消逝,然而,人民子弟兵用忠誠、用汗水、用血肉之軀築就的豐碑卻屹立在億萬人民心中。
7月21日,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群眾向解放軍官兵道別。當日,在抗震救災一線奮戰近兩個月的空軍某部1700多名官兵撤離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數千名當地群眾聞訊趕來送別親人解放軍。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生死關頭,子弟兵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災區群眾帶來了生命的希望和前進的勇氣
在汶川縣映秀鎮,從集結地到登車點,短短500米的距離,8月19日回撤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官兵走了整整一個半小時。
“解放軍要走了!”十里八鄉的群眾扶老攜幼,從田野、從廠房、從臨時板房裏趕來,把新修成的“鐵軍大道”擠得水泄不通。鄉親們手舉標語、橫幅,捧著哈達、羌紅,帶上捨不得吃的雞蛋、掰下鮮嫩嫩的玉米、採來帶著露水的鮮花,為“紅軍師”官兵送行。
“感謝親人——解放軍!感謝親人——解放軍!”一支支鑼鼓隊、秧歌隊一遍又一遍地唱著、跳著,為朝夕相處3個多月的子弟兵獻上最真誠的謝意和祝福。
映秀鎮的鄉親們不會忘記,地動山搖中,是這個“紅軍師”的官兵冒著暴雨、落石、余震,在陡峭的山崖上靠跨越生死的艱苦行軍,為絕望中的他們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銀杏、桃關、草坡等幾個鄉的鄉親們不會忘記,在飛沙走石的“死亡之谷”,是子弟兵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為“孤島”中的他們送來給養,用超人的勇氣和毅力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
汶川縣的鄉親們不會忘記,夜色中,當官兵們穿著已經辨不出顏色的迷彩服抵達縣城時,被困33個小時的百姓們哽咽著奔走相告:“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
“這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國人民遭受自然災害,解放軍趕來救援。”法新社在報道中這樣評價。
從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從抗擊“非典”到抗擊冰雪災害……當人民的利益面臨威脅之際,獵獵軍旗總是飄揚在黨的號令所指之處。
有子弟兵在,就有希望在!面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地震災難,14萬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進行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特殊戰鬥,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地震發生13分鐘後,軍隊應急機制全面啟動。距地震發生不到10個小時,就有上萬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到達災區開展救援。3天時間裏,中央軍委兩次增兵,一輛輛運兵車晝夜兼程,一架架軍用運輸機星夜起航,一支支精銳之師投入抗震救災的戰場……
——總政治部啟動應急機制展開工作,派出精幹工作組到一線了解情況,從全軍範圍內選派心理專家緊急趕往災區。總後勤部火速調集帳篷、食品、藥品等大批救災物資,組織幾十支醫療隊開赴災區。總裝備部為救災部隊配備了各種救災器材,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
——武警某師200名突擊隊員,在道路中斷、余震頻發、風大雨疾、山體滑坡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強行開進,連續21個小時步行90公里,第一批進入汶川縣城,第一時間向中央報告了重災區受災情況,並立即展開救援行動。
——都江堰至汶川一線,在亂石滾滾的岷江岸邊,成都軍區某集團軍33人小分隊水陸兼程,濟南軍區某“紅軍師”高炮團先頭部隊600人徒步挺進。
——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引導、無地貌資料的情況下,在與外界隔絕的茂縣4999米高空實施傘降,創造了空軍歷史上高空盲投的奇跡。
——第二炮兵救災部隊迅速出動500多臺套大型裝備,分別在綿竹、安縣、北川、江油等重災縣市展開救援行動,一條條“生命通道”被打通,一車車人員和物資源源不斷運進最需要的地方。
——經過連續42個小時近2000公里機動行軍,海軍陸戰隊某部官兵于5月16日抵達成都,顧不上長途行軍的勞累,領受任務後立即趕往漢旺鎮受災現場展開緊急營救。
——以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工兵團官兵為主體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12日當晚就抵達都江堰。官兵們充分發揮專業裝備優勢,第一天就從廢墟中成功救出24名倖存者。瀋陽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也迅速啟動應急支援預案,一支支醫療隊、一車車救災物資、一架架直升機從四面八方向災區匯集。
——只要有一線希望,子弟兵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100余名將軍率9萬餘名官兵,在短短幾天內用強行軍方式,深入近300個鄉鎮、2500多個行政村和近萬個自然村,展開生命大搜救……
明知無路也要往前走,明知危險也要往下跳,明知生命無保障也要向上衝,這,就是中國軍人的氣魄!
在重災區龍門山鎮銀廠溝,原本就險象環生的山勢在地震後更加凶險莫測,一心惦念著峽谷內生死不明的群眾,成都軍區空軍30名官兵接過將軍斟上來的壯行酒,一飲而盡,頭也不回地奔向峽谷最深處……
“在每一個搶險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頹垣敗瓦下,都有解放軍戰士在場,最危險的地方、最艱難的時候都能見到解放軍的身影。”《香港商報》説。
唐家山堰塞湖,一把高懸在綿陽百萬群眾頭頂的“利劍”。
5月22日,由4名武警水電部隊專家組成的先遣組,從懸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壩頂的直升機上冒險跳下,隨後,又有21名官兵登上壩頂。
4位將軍坐鎮唐家山,1000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拿著手電筒,背起10噸重的炸藥和雷管,在電閃雷鳴、泥濘濕滑的山路上連夜向壩頂艱難跋涉。
奮戰,晝夜不停的奮戰!
一個星期後,一條長700米、寬50米、深8米的導流渠道,縱臥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壩上。當陣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響起,當堰塞湖水咆哮著衝過導流槽,下游數百萬顆憂急如焚的心,平穩地放下來了。
“想不被中國軍人感動,是很難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如是説。
“世界上哪有這麼好的軍隊,哪有這麼好的子弟兵,他們永遠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唯獨不考慮自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黨委書記侍俊説。
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解放軍、武警部隊共投入兵力14.6萬,民兵預備役人員7.5萬,出動各型飛機4702架次,車輛55.3萬台次。震後一個多月時間裏,抗震救災官兵搜救被掩埋群眾2.7萬餘人,其中生還者3338人,巡診、救治傷病員136萬餘人,運送傷病人員6.3萬餘人,轉移受災群眾140.8萬餘人。
整整一個夏季,連續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再一次成為公眾讚頌最多的對象,軍人,愈加成為和平年代人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5月14日,抵達汶川縣映秀鎮的解放軍幫助汶川縣映秀鎮被困人員坐上快艇準備轉移到安全地帶。 新華社記者 侯大偉 攝
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人民子弟兵用鮮血、汗水和生命,鋪就了一條條綠色的生命通道,成為人民群眾在最關鍵的時候寄予希望和重托的最可信的人
“兵哥哥,你在哪?”8月7日,在成都火車站,從北川趕來的郭珍鳳舉著這塊半米見方的海報,已經在登車回撤的上萬名官兵中尋找了7天。
海報上是一幅並不清晰的照片——一位滿身泥水的戰士從廢墟中背起一個幼小的女孩。
“女孩是我的妹妹,是兵哥哥救了她。”郭珍鳳説,“我來不及問他的名字,只是用手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連日來,只要有回撤的官兵在車站集結,她就舉起海報在人群中尋找:“我們還沒有親口對他説聲謝謝,我一定要找到他!”
與郭珍鳳同樣急切的,還有龍門山鎮的賀維英老人。在廢墟中埋了70多個小時後,是兩名軍人把她救了出來。
幾個月來,找到救命恩人成為老人最大的願望。然而,在遍佈災區的迷彩綠中,老人始終沒能找到那兩個已被她銘記在心的身影。部隊回撤的前一晚,賀維英親手採了一大束鮮花,送給了前來抗震救災的其他官兵。“穿迷彩服的戰士都是我的親人。”老人説。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這個不平凡的夏天,14萬名身著迷彩綠的抗震救災部隊官兵,用實際行動為“人民子弟兵”的光榮稱號增添了新的時代光彩。
成都軍區某部官兵攀絕壁、涉深水,多次穿越兩側全是深淵、寬不足30厘米、長達2公里的“鯉魚背”,搶救出綿陽市高川鄉大量村民……
岷江側畔的沙坪關村通向外界的唯一橋梁震塌了。空軍總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5名醫生,面對滔滔江水寫下遺書,每人身背20公斤急需藥品,毅然溜鐵索渡江……
蘭州軍區某紅軍團藏族戰士任布扎西,一個人幫助隴南災區群眾搶救貴重物品200余件,從廢墟中挖糧食3000余公斤。一次為搶救糧食,他衝進岌岌可危的房屋,將這家鄉親的口糧全部搶救出來。看著滿臉是灰、渾身是汗的戰士,這位鄉親感動地説:“就是親兒子,也不一定能夠做到這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