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水……”什邡市鎣華鎮中學女生廖友瑤被埋在廢墟中,官兵們經過24個小時的撬、挖、掏、抬,終於給她送上了第一口水,又經過11個小時的努力,終於將她救了出來。
“在一座隨時可能倒塌的大樓旁搜救,完全是冒險作業。”擔負現場救援任務的武警水電三總隊十一支隊領導至今心有餘悸,“但為了孩子們的生命,我們別無選擇。”
千方百計營救,千方百計鼓勁,119小時,150小時,172小時,216小時……一個個在廢墟中堅守的生命,在官兵們絕不放棄的努力下重新點亮了希望之光。
體力嚴重透支,給養難以跟上……生死營救中,一個個戰士倒下去,但廢墟中那微弱的求救聲,又使他們再一次衝上了搶救一線。
5月15日淩晨,成都軍區某裝甲團受命上山開闢通道,轉移群眾。18歲的戰士嚴情勇背著裝滿食物和藥品的野戰背囊,手腳並用,艱難地向山頂行進。上山2小時,背傷員下山要3小時,幾趟下來,雙腳血肉模糊。
19日淩晨,已經在山路上往返了十幾趟的嚴情勇眼前開始一陣陣發黑,強忍了3天的腹絞痛越來越嚴重。當他背著一名受傷的老人一步一滑下山時,腹部突然一陣絞痛。天旋地轉中,他拼盡最後一點力氣,輕輕將老人放在地上,捂著肚子暈了過去。
緊急會診的結果讓醫生們大吃一驚:病人突發嵌頓性腹股溝疝引發腸移位、穿孔,如不及時手術,會危及生命。“我從醫30多年,從來沒有見過病成這樣還能堅持長時間、高強度負重運動的人,真不知道這孩子怎麼就可以忍受3天3夜……”第二軍醫大學陳學運醫生含淚説。
戰士不倒,因為他的心裏,裝著人民群眾;他的臂膀,托舉著生命的希望!
災區的人民也許不會想到,這些為他們帶來希望和勇氣的官兵們,許多人的家就在災區。
在什邡,成都軍區裝備部某坦克修理大隊三級士官陳宏的妻兒等6名親人在地震中遇難,他對著已成廢墟的房屋鞠了一躬後,默默回到部隊。他和戰友們不分晝夜地奮戰,先後救治傷員千余人;
在北川,縣人武部7名倖存幹部職工忍受著親人、戰友遇難的悲痛,一個多月來一直堅持在抗震救災和安置受災群眾的第一線;
在茂縣,空降兵部隊班長任濤的奶奶在地震中遇難、岳母重傷。他把悲痛藏在心底,成為15位在4999米高空傘降茂縣的勇士之一;
在綿竹,家在金花鎮的戰士李少傑,爺爺、奶奶同時遇難,父母受重傷,他所在的部隊就在這個鎮上執行搶救任務,而他卻顧不上去祭奠親人、看望父母,而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優勢,引導部隊展開救援。
14萬大軍中,有許多官兵家中受災,還有一些官兵失去了親人。然而,家中受災的官兵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戰鬥中:“災區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做的工作越多,親人們的損失就會越小!”
蜀江水碧蜀山青。汶川的土地,將永遠深情訴説著子弟兵的忠誠;汶川的天空,也將永遠銘刻那抹不朽的綠色。
5月31日,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特級飛行員邱光華和他的戰友——副駕駛李月、空勤機械師王懷遠、空勤機械師陳林、物資裝卸和地面警戒員張鵬,在執行救災任務中,遭遇天氣突變,不幸失事。
6月10日,直升機殘骸在深山峽谷密林中找到,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還有11個月,邱光華就將到齡停飛。剛領了結婚證的李月,還沒來得及舉辦婚禮。每次從災區返回,都要帶回一大把“平安紙條”的王懷遠,10多天來只給家裏打了一個電話。還有女兒剛滿周歲的陳林,想要收養一個地震孤兒的張鵬……
起飛,降落——俯仰天地之間,他們把生的希望獻給人民,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邱光華機組遇難後的幾天裏,他們的戰友強忍著悲痛,繼續駕駛戰鷹飛翔在震區上空。在登上直升機前,陸航團一位年輕的軍官給他已懷有身孕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如果這次我不能回來,你就打掉這個孩子吧;如果你一定要留下他,那麼孩子長大後請對他説,他爸爸是一個軍人,是為人民犧牲的!”
敬禮,向著天空;敬禮,向著迷彩綠;敬禮,向著八一軍旗!
“長大了我也要當兵。”災區的孩子們在獲救後,用最質樸的心願,表達了他們對子弟兵最單純的感激。災區各地涌動著一片參軍熱潮,僅在四川省,報考軍校與國防生的人數就達到了計劃招生數的10倍。
7月2日,蘭州軍區某部的100多位官兵正在幫助舟曲縣咀上村受災村民重建家園。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咀上村共有120戶村民,在地震中有95戶受災,其中32戶房屋倒塌。 新華社記者 陳樹根 攝
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人民子弟兵用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敢於勝利的信心,給災區群眾帶來了重建家園的希望,譜寫了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平武縣牛飛村的村民劉彩鳳大嬸在山坡上開墾了一小壟玉米地,地震來襲,把她唯一的這塊禾田埋得嚴嚴實實。
咬咬牙,她從房子的廢墟裏扒出工具和種子,補種了第二茬玉米。誰知,這一次努力,在強烈的余震中再次被毀。
“我不放棄,我還要接著種!”堅強的劉彩鳳大聲説,“解放軍給我們幹了那麼多事,那麼多的困難都克服了,我也要學這個榜樣!做一點,就多一點希望。”
走進今日震區,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時醫治,生産生活秩序基本恢復;重災區學校復課率已達93%,325萬餘名中小學生9月1日將全部走進課堂……
用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敢於勝利的信心,子弟兵和災區幹部群眾一起,在這塊慘遭劫難的土地上帶來了生命的希望,更描繪了恢復生産、重建家園、重新贏得美好生活的藍圖。
在都汶公路,為了打通震中交通大動脈,成都軍區駐渝某紅軍師400余名官兵身係保險繩、揮動十字鎬,在沿線垂直高度超過200米的懸崖上展開排險作業,一次性成功清除1000個點位上的懸石危岩,提前14天完成都汶公路排險任務。
在嘉陵江畔,為了鑿通鐵路入川的咽喉要道,蘭州軍區某紅軍師的官兵組成爆破突擊隊,創造了單人日打孔87眼的紀錄。因為成天抱著幾十斤重的風鑽泡在水裏鑿孔,戰士們的兩隻胳膊不抱風鑽也仍然發抖,手上磨破的血泡和岩石粉把手套粘在了一塊,只能用剪刀一點一點剪開。
經過武警水電部隊三總隊十支隊連續20多個晝夜的奮戰,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德陽市綿遠河防洪堤7月18日被成功修復,新修的河堤能夠經受百年一遇洪水,還能使沿線16萬畝農田得到灌溉。
即使暫時分別,仍有無限牽掛。濟南軍區某部7月底就已回撤,但官兵們一直惦念著青川災區的鄉親們。8月1日,他們為青川縣孔溪鄉的4家木耳種植專業戶聯絡到了湖北十堰的購買商家,並諮詢專家了解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想盡各種方法幫助災區群眾恢復生産……
廢墟之上,百業待興。子弟兵不僅著眼于當下災區急需恢復的基礎設施和災民急盼回歸的日常生活,還以長遠的眼光、人性的視角、科學的舉措,協助謀劃災區未來的持續發展。
在北川柳林村,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隊為村民們建起了包括文化活動室、洗浴室、小賣部、廚房和廁所的“紅星愛民新村”。
在綿竹遵道鎮,瀋陽軍區野戰醫院幫助當地衛生院重新設置了門診、病房、手術室等科室,配齊了X光機、心電圖機和急需藥品。
在汶川縣城,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在承擔防疫消毒任務的同時,培訓了上百名衛生骨幹,並在回撤之前將全部的器材、設備捐贈給當地醫院,在汶川留下了一支不走的衛生防疫隊。
在平武縣土城藏族鄉,濟南軍區某裝甲團350名官兵人均身負50公斤光纜,翻越6座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架設起58公里通信光纜,使深山裏的藏族同胞第一次用上了現代化通信手段……
3個多月來,抗震救災部隊共為災區群眾修建各類臨時學校166所,使4.8萬餘名學生先後復課;修建活動板房25萬餘間,搭建臨時災民安置點450多個、帳篷35萬餘頂;洗消災區面積18.6億余平方米,拆除危房20.9萬餘間,清理廢墟2282萬餘立方米,整修疏通道路1.6萬餘公里,搶收莊稼6000多畝;開設賑災飲食供應站192多個、野戰供水站43多個。
截至8月20日,抗震救災部隊先後完成了擔負的搶救和轉移受災群眾、巡診救治傷病員、安裝過渡活動板房、搭建帳篷、搶修疏通道路、運送物資、搭建帳篷學校等任務。
豐收的景象遍地可見,街道上又是人來人往,人們的生活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在彭州市鎮東方村,本身已受災嚴重的村民自發捐款1萬元,買來最燦爛的禮花,為即將回撤的子弟兵送行。村民楊小雪大聲説:“我們災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親人解放軍,等我們的家鄉建設好了,希望解放軍到我們家鄉來做客!”
什邡市鎣華鎮,空降兵某部曾經駐紮過的莊稼地上片片青苗正在茁壯成長。
部隊撤離前,官兵們翻新了帳篷下每一寸土地,又給鄉親們付了每畝1000元的青苗補償費。部隊向老百姓借的每一塊磚頭、每一根木棍都要物歸原主。磚頭用舊了、木棍磨損了,都要折價賠償。
“部隊撤離的地方,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留下。”鎮上66歲的居民張雲漢説,“但是,解放軍在我們的心裏留下了希望,他們的形象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
8月8日晚8時,北京奧運會開幕的那一刻,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開幕式直播的映秀鎮群眾和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官兵禁不住一齊歡呼起來,他們的眼中溢滿淚水——在2008年這個不平凡的夏天,有多少動人的故事值得永久銘記……
千千萬萬軍民的同心協力,譜寫了無數人間奇跡,匯聚成了抗震救災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