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顧瑞珍)環境保護部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緊密聯絡行業實際,堅持群眾性,豐富實踐性,圍繞“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歷史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抓住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推進環境保護事業科學發展。
近年來,環境保護部把為科學發展服務與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事業、指導環保工作,用環境保護實踐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今年前三季度污染減排保持雙下降的良好態勢,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周生賢説,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比,我們在思想認識、班子建設、工作作風、基礎能力、體制機制、環境改善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問題。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總結推進歷史性轉變工作中的經驗和做法,認真探索解決不適應問題的思路和辦法,破解影響和制約歷史性轉變的突出問題。
“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時期。水污染防治一直是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務院已批准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環境保護部將結合學習實踐活動,開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力度,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具體來講,要推進環保重點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工作,完成全國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及評估項目的實施,掌握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縣級政府所在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的環境基礎狀況。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實施為契機,推動規劃內飲用水水源保護項目的建設。
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城市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2007年全國557個監測的城市中,30.2%的城市處於中度或重度污染。顆粒物仍是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環境保護部將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履行環保職責的重要內容,作為保障群眾健康的重要任務,作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措施,把握機遇,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土壤是“生命之基,萬物之母”,土壤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産品質量安全、人體健康和國家生態安全。環境保護部將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一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和建設良好人居環境為總體目標,以農用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場地環境保護監管為重點,通過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切實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
“推進歷史性轉變是環境保護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抓手,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標誌。要圍繞歷史性轉變做文章,在建設生態文明上見成效。”周生賢指出,要把科學發展觀當作行動指南來踐行。更新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從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部署和國家戰略層面來研究環境保護,從生産、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産全過程來制定環境政策,從體制、機制和法制上破解影響和制約歷史性轉變的難題,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到推動環保事業發展、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等各項工作中,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