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北防護林工程30年:築民族林興民富"綠色長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題(記者于文靜)到2008年11月,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與改革開放同步走過了整整30個春秋。三十年前,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決策,經過三十年的持續建設,三北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這條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綠色長城”,建設範圍全長4480公里,寬400公里至700公里,橫穿13個省、區、市,佔國土總面積的42.4%,幾乎佔全國半壁河山。工程建設以來,累計完成造林育林2446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0.51%,重點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在國內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轉變

    記者近日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騰格裏沙漠東南前緣的中衛市沙坡頭區採訪時看到,通過多年的防沙治沙綜合開發治理,沙漠北部建起了55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當地民眾在改造後的沙區進行造田,昔日沙海變成茂密林海,葡萄、紅棗、枸杞等特色經濟林木套種其間,果實纍纍。

    “2006年以前,這裡每年都有幾次沙塵暴,沙子被風捲起來打在臉上生疼,經過治理後,最近幾年沒有再出現沙塵暴。”中衛市農牧林業局副局長宋萬才介紹説,從80年代開始,通過治沙造林,騰格裏沙漠在這個全國“三大風口”之一的沙坡頭區後退約10公里。

    中衛地區只是三北工程造福的曾經飽受風沙蹂躪的廣大地區一個縮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三北防護林建設局了解到,三十年來,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通過採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飛播造林相結合的措施,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500多萬公頃,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鹽鹼化嚴重的草原、牧場1000多萬公頃。

    值得欣喜的是,陜、甘、寧、蒙、晉、冀等6省(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沙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得到拓展。其中,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實現了根本性逆轉,開始進入綜合治理、改造利用沙地的新階段。

    “泥沙俱下”到“碧水長流”的生態改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象地描繪了歷史上水土流失嚴重、黃河堤岸常年被夾雜大量泥沙的河水沖刷,造成河堤來回移動並經常吞沒農田的事實。”三北防護林建設局黨組書記曹丕玉説,三北工程建設以來,在以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流失區,通過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

    據測算,三十年來,水土流失區共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817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千米。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約有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千米,年入黃泥沙減少3億多噸。

    除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外,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對京津冀地區水土保持、生態改善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記者在河北採訪時了解到,三十年來,河北省三北工程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2.37萬平方千米,一般年份地表徑流能夠全部攔蓄利用,實現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緩出川”。據北京林業大學水源定位觀測,北京密雲水庫河水含沙量比15年前減少60%,水體質量多年保持國家地面水環境二級標準。

    “綠色長城”成為作物豐産的“農田衛士”

    “通過建設防護林,田間小氣候明顯好轉,區域內風速可減弱50%,盛夏日均氣溫降低,水分蒸發減少,空氣濕度提高,抵禦各類自然災害能力明顯提高,一般年份可使糧食增産約20%。”新疆林業科學院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從三北防護林建設局了解到,工程建設以來,在東北、華北、黃河河套等平原農區,堅持以保障糧食生産安全為目標,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253萬公頃,有效庇護農田1923萬公頃,在平原農區消除了危害農業生産的“三刮四種”現象,為糧食畝産由1985年的125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提供了有力保障。據了解,2005年全國産糧“十強縣”均為三北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達標縣。

    三北工程保障糧食穩産的同時,還促進了經濟林快速發展。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興林富民、強農固本”是“綠色長城”的建設要求,三北防護林工程既著眼于國家長遠利益,又兼顧農民眼前利益,通過大力營造生態經濟型防護林,使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

    據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較1977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立木總蓄積增加了6億多立方米,共發展特色林果業基地369萬公頃,年産值達300多億元,成為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

    賈治邦表示,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的標誌性工程。在這道“綠色長城”的建設中,各族幹部群眾面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荒漠,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綠色,探索出了適合三北地區自然規律和區情特點的生態治理方法,走出了一條國家引導、群眾參與的中國特色防護林體系建設道路。

    在此過程中,造就了石光銀、牛玉琴、王有德、劉寶華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模範人物,塑造了“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凝聚和昇華。今後將繼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永葆“綠色長城”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

 
 
 相關鏈結
· 專家認為必須繼續大力推進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建設
· 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
·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加強三北防護林工程體系建設
·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使九省區生態得到改善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