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與改革開放同步走過了整整30個春秋。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三北地區億萬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三北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其建設規模、持續時間和取得的成效,已經作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而載入世界生態建設的史冊。
30年前,中國剛剛從10年“文革”中走出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果斷作出了在我國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決策。這項工程,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0多年,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裏山口,全長8000公里,寬400至700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42.4%。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七大奇跡之一。三北工程則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偉大創舉,是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跡。在三北工程建設10週年之際,鄧小平同志為三北工程寫下了“綠色長城”的題詞。這座“綠色長城”是當代中國人民抵禦自然災害、造福子孫後代的韆鞦偉業。
三北工程建設自始至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了改變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和土地沙化的嚴峻狀況,早在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提出:“要在我國北方地區多植些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關於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上做出重要批示,從此拉開了三北工程建設的序幕。1991年、1993年,江澤民、李鵬同志兩次致信三北工程暨防沙治沙大會,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三北防護林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加以研究,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廣大群眾、科技人員和其他方面力量,真抓實幹”。2006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到三北地區考察,肯定了三北工程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明確提出要實現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2006年10月,溫家寶總理強調,要“繼續推進三北防護林為重點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回良玉副總理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十分重視和關心三北工程建設。宋平同志曾寄語林業部門:“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我國北方一項巨大的生態工程,利國利民,一定要克服困難,持續建設,務必建成。”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華民族長遠發展與全球生態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
三北工程為我國北方樹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成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標誌性工程。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0.51%;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陜、甘、寧、內蒙古、晉、冀等6省(區)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使黃土高原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遏制,每年減少流入黃河的泥沙3億多噸;68%的農田實現林網化,有效保護農田2248.6萬公頃,三北地區糧食平均畝産由1977年的118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糧食總産由0.6億噸提高到1.53億噸。
三北工程建設還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工程區森林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多立方米,僅此一項,就直接增加經濟價值3000多億元,為中央投資的66倍;營造各种經濟林400萬公頃,年産幹鮮果品3600萬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營造薪炭林92.7萬公頃,解決了700多萬戶農民的燒柴問題;營造灌木飼料林500多萬公頃,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來源。
三北工程開創了我國大規模治理生態的先河,不僅為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還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建設道路,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先後有70多個國家的元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對三北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2003年,三北工程還被吉尼斯總部確認為“全球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
三北工程還創造了不朽的精神財富。30年來,三北地區各族群眾累計為工程建設投工投勞50多億個工日,工程建設成果相當於再造了三個大興安嶺的森林,樹木單行排列可以繞地球3750圈,造林開挖的土方量相當於築造了75座萬里長城。在與風沙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鑄就了“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鼓舞,但今後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按照規劃,三北工程要到2050年才能全面完成。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三北工程建設,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拓展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國家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賈治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