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李 斌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將解決發展問題與解決人口問題緊密結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行綜合決策、統籌推進。經過30年的努力,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全面發展兩大奇跡。
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歷史貢獻與面臨的形勢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這一偉大成就,使我國13億人口日和世界60億人口日的到來分別推遲了4年,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使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人口的生存和發展狀況明顯改善,為世界人口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探索的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子,使絕對貧困人口從改革開放前的2.5億減少到1500萬,在國際社會樹立了負責任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面臨著更為複雜的人口發展形勢。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本世紀上半葉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人口素質總體不高,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人口流動與遷移更趨活躍,人口發展處於數量、素質、結構、分佈各要素相互交織、綜合作用的歷史時期。總的來看,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從更長的時期看,人口素質、結構和分佈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只能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今後一個時期人口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制度創新,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佈,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這一總體思路,當前應著力促進四個“轉變”:
(一)全面認識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係,積極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繫緊張的狀況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是1/4,人均礦産資源是1/2,人均資源量綜合排名列世界第120位,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6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倒數第14位。因此,既要適度調控人口增長,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處理好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係。
一方面要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預計2020年人口總量達14.5億,2033年左右達到峰值15億。穩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持人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緊緊抓住三個關鍵點: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流動人口,關注點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較“晚”省份和流動人口較“多”省份,加強分類指導,抓重點促全局。
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生産方式上,實行雙資源優化組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節約利用物質資源,形成在科技進步基礎上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並重的産業結構。在消費方式上,倡導適度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分配方式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科學把握人口因素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積極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從人口結構特徵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按16歲—64歲人口計算,2016年將達到9.9億峰值,2050年為8.7億,比2000年還多2800萬,高於目前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從市場容量規模看,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均收入仍處於較快增長階段,內需潛力巨大,這必將成為較長時期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強大動力。從勞動力成本來看,當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20到1/10,水平總體較低,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我國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影響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瓶頸。當前農村勞動年齡人口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達47.6%。必須在繼續挖掘人口數量紅利的同時,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培養適應産業結構變化的勞動力隊伍,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三)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由單純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
一是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我國每年約有80萬—120萬例出生缺陷發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我們將加強部門合作,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探索推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努力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二是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我們將全面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加大宣傳倡導力度,完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開展優質孕産期保健服務,嚴肅查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通過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切實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勢頭。
三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出現了以市場為主導、以發展型遷移為主要形式的規模空前的流動。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流動人口達1.47億。未來二三十年,將有3億左右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成為綜合影響我國未來一個時期整體及區域發展、産業佈局、生態建設、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將做好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佈的政策、對策建議。研究探索通過産業結構的提升,帶動人口轉移的具體路徑和模式。根據城鄉一體化格局發展的要求,解決好人口與城鎮佈局之間的關係。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建立流動人口優質服務體制機制,使流動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形成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一盤棋”格局。
四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07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8.1%,到本世紀40年代將達到峰值3.2億,佔總人口的22%。在農村,可考慮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以社會保障為依託的田園式養老方式。加快建立廣覆蓋、補貼式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並對最需要保障的計劃生育家庭老人給予優先優惠。在城鎮,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提高統籌層次,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照料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對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獨生子女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對老人給予適當的護理補貼。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與工作方法的轉變。
一是創新工作理念。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強化服務意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關懷,更加注重用經濟手段調控人口增長。二是改進工作方法。建立健全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三是完善工作體系。全面推進基層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與幹部隊伍職業化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人口和計劃生育網絡在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
三、構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體制機制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發展宏觀調控體系。
一是不斷完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宏觀決策機制。堅持將人口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深入開展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有利於科學發展的人口宏觀調控政策。統籌協調人口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快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完善人口發展動態監測、綜合分析和預報預警制度。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區域協作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領導機構與協調機制,健全部門協同機制和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對人口管理制度的統一協調。三是建立健全與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相適應的政績評價體系。繼續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探索建立涵蓋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佈等的綜合指標體系,探索開展對人口綜合承載力的變動情況和人口協調程度等的評估。
(二)進一步強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一是全面實施和完善“三項制度”。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提高獎勵扶助標準,從2009年起標準提高20%,達到年人均不低於720元;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範圍;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二是構建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框架。圍繞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禦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不斷建立完善有利於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政策措施。三是統籌協調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做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徵地補償等普惠政策與計劃生育政策的銜接,制定和完善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農村獨生子女戶與雙女戶的優先優惠政策。
(三)建立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人口發展領域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西部和貧困地區人口發展領域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扶持力度。二是利用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家庭、個人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環的社會投入機制。
(四)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
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範基層政府的職責和權限,賦權于群眾和社會自治組織。加強對群眾自治組織的幫助和指導,增強群眾參與和自治的能力。堅持依法辦事,切實尊重和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二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過大眾傳媒和政務、村務公開欄等,廣泛公開各項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辦事規程等。三是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團體的生力軍作用,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加強群眾意見和建議的收集、分析與互動,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