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
如何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
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機制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農村稅費改革前,村提留和積累工、義務工(簡稱“兩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主要資金和勞務來源。《決定》明確提出,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機制。
完善一事一議辦法,要加強宣傳引導。必須看到,村內的修路、架橋、改水等公益事業,與群眾的生産生活直接相關,是公益性較強的準公共産品,政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都有義務承擔建設責任。政府不能對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不管不問,農民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該自己出資出勞的也要承擔相應義務,真正形成政府扶持、農民參與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合力。要加強輿論宣傳,引導農民正確看待個人與集體、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增強農民履行義務、建設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一事一議辦法,在項目確立上要由農民説了算。完善議事規則、議事程序,切實做到幹什麼、怎麼幹,都要讓農民説了算,做到要幹的項目是農民最想幹、最需要的。這樣才能讓農民感到一事一議和自己的利益緊密相關,幹成了能直接受益,農民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當然,興辦公益事業項目也應量力而行,不花過頭錢,不做過頭事,不能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加重農民負擔。一時還沒有能力辦的,可往後放放,等條件具備時再辦。
完善一事一議辦法,在議事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在時間安排上,要根據農時季節、傳統習俗和農民外出打工的實際,盡可能在農民回家過節時召集。在議事內容上,可一件一件事的議,也可以把今後一個時期要辦的事放在一起來議。在開會形式上,可以召開一事一議專題會,也可以與唱戲、放電影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議事氛圍。在組織形式上,村黨支部、村委會可以牽頭興辦,村民小組、農民合作組織也能牽頭興辦,村民也可以自發組織興辦村公共事業。在這些方面,群眾接受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哪種形式能辦好,就支持哪種形式。
完善一事一議辦法,在項目建設上要加強監督。項目實施過程,農民能不能信得過,直接關係農民對一事一議制度的信心和積極性。一事一議實施過程和結果都要由群眾全程監督,做到從立項、審核到實施、竣工和驗收,都陽光操作,民主管理,保證質量,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度,給群眾一個明白。籌集的資金、勞務使用情況,要及時張榜公佈,讓群眾了解來源去向,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加強監管,嚴格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完善一事一議辦法,在政府財政獎勵補助上應不斷加大力度。一事一議的核心問題是錢,難點也是錢。以前許多地方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上,過多強調“農民事業農民辦”,投入較少,是造成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在我國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以後,落實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政策要求,必須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建設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確定的應由財政投入興辦的項目,不能要求村民籌資來辦。
一事一議原則上辦理一些與農民密切相關的小型公益事業,這類建設農民要籌資籌勞,政府也應給予相應的獎勵補助,形成一事一議開展公益事業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這樣哪些地方農民公益事業建設熱情高,出資出勞多,政府的獎勵補助也多,農民得到的實惠就多,從而形成廣大農民在國家扶持下自力更生改變農村面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