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風暴的巨大衝擊,使外貿依存度高達155%的廣東,真正感受到了危機。新年伊始,當全球經濟“門窗”還在寒風中震顫,廣東已著眼長遠,抓關鍵,闖難關,帶領9400萬人民,調整“長跑”姿勢,謀劃新的發展。
立足全國,面向世界,珠三角有了新坐標
關鍵時刻,中央送來了“及時雨”。
1月8日,國務院正式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從國家戰略高度,給予珠三角發展新定位——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珠三角是廣東經濟的“火車頭”,也是全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之一,但粗放型發展模式一直是“心病”。它以佔全國3.6%的人口和0.6%的土地,創造了全國一成經濟總量、三成出口額。而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産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也使珠三角發展難以為繼,做強阻力重重。
“這些問題不解決,繼續按過去模式發展,非但欲速則不達,甚至會葬送廣東的發展成果,葬送子孫後代競爭的條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對此備感擔憂。
眼前形勢嚴峻。新年上班第一天,被廣東省委中心學習組請來解讀《規劃綱要》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毫不留情地敲“警鐘”:若算人均,廣東並無優勢: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全國第一,但人均GDP全國第6、人均財政收入全國第12、人均財政支出全國第16。
處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內外環境,珠三角急需有新規劃、新目標,實現新發展。“珠三角一動,全省就能帶動。”此時,《規劃綱要》應運而生,用世界眼光謀劃珠三角發展,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翻開《規劃綱要》,試驗區、先行區5個,示範區、開發新區19個,各種中心、改革試點21個,重要基地、重大項目75個。僅“創新”、“突破”的字眼就出現了83次。
“這為廣東實現科學發展注入活力、增添了動力,增強了信心!”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説,以《規劃綱要》為主軸,率先建立多圈層、開放型經濟合作格局,為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更大貢獻。
為了充分釋放毗鄰港澳的優勢,《規劃綱要》賦予粵港澳合作新內涵,從著重區域合作轉向更加開放的國際領域合作,從著重經濟領域合作轉向共建優質生活圈。2月19日,粵港澳聯合開會提出,重點在金融、産業合作、基礎設施及城市規劃、環保、教育培訓等5大領域加強合作。
面對金融風暴,反應快,出拳重,迎難而上,危中求進
面對新世紀最嚴峻的考驗,廣東反應快、出手重、效果好。
當年廣東對美國出口占到全省外貿出口總額40%,省委領導卻未雨綢繆,非常清醒地看到,儘管訂單做不完,但市場單一,風險太大。多年以來,預防風險的工作一直在有效推進。
去年初,美國次貸危機一露頭,廣東提出“外貿要儘快從數量規模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特別時期,需要特別措施。廣東省長挂帥,成立“維護企業穩定發展協調領導小組”,撥專款推動企業自主出口品牌建設。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還親自帶隊出訪,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去年,廣東對國際新興市場出口快速增長,對歐盟和東盟的出口增速分別高出全省10.9和8.7個百分點。
以加工貿易著稱的東莞市,處於金融“風暴眼”,受衝擊最大,卻沒有“沉沒”。去年,全市出口下降40%,生産總值卻達3710億元、增長達14%。訣竅在哪?市委書記劉志庚回答,未雨綢繆,早抓出口轉內銷,減少外貿順差。
去年上半年,廣東及時啟動“新十項工程”,加大投資力度,彌補外需不足,築起抵禦金融風暴的“防火墻”。廣東計劃分期向交通運輸、現代産業建設、能源保障等領域投入2.37萬億元。不久,廣東又配合中央政策,推出“擴大內需16項政策措施”,當年全省重點項目投資1540億元,用於民生事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財政支出852億元,佔省財政支出70%以上。廣東集中推出“組合拳”,內需消費驅動力大大增強。去年,全省消費增長20.4%,超過投資、出口的增幅;新增就業198.5萬人,佔全國當年新增就業人數的1/6。
對於廣東來説,衝出“傳統發展模式之危”,抓住“科學發展模式之機”,今年是“關鍵之年”。許多重要舉措陸續出臺,包括重點項目投資3030億元,重點扶持1000家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為全省262萬企業退休人員加發基本養老金,扶持10萬城鄉勞動者創業、帶動就業50萬人左右等。
抓住産業轉型“牛鼻子”,力推“廣東製造”走向“廣東創造”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不解決當前困難,長遠發展是句空話;沒有長遠打算,眼前困難也難解決。如何做到兩者兼顧?廣東提出:抓“三促進一保持”,即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産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促進一保持”的前提,是推動“雙轉移”、“雙輪驅動”。
去年5月,廣東在總結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實施“雙轉移”戰略,推動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周邊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高素質勞動力向珠三角轉移。原計劃未來幾年使用的400多億財政專項資金,提前分配,集中使用,加快産業異地轉移、就地升級或自我優化。
這是一項阻力極大卻勢在必行的舉措。
“雙轉移”一推出,地方經濟出現減速“陣痛”,有人擔心加重中小企業困難,經濟會“空心化”。當國際金融“寒流”降臨,一些人心裏更犯嘀咕:“保就業、保發展是當務之急。産業轉移豈不是雪上加霜?”
實踐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去年,全省産業轉移園工業總産值303億元,利稅28億元,分別是上年的4.7倍和5.3倍。在全省城鎮就業的本省勞動力新增99萬人,增長14.1%。其中,在珠三角就業的增加58.9萬人,增長18.1%。珠三角環境指標超額完成全年計劃,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不久前,第五屆“山洽會”——珠三角與山區及東西兩翼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召開,簽訂了1250多億合作項目,産業轉移項目約佔一半。如今,廣東每個欠發達地市都建起1個以上産業轉移工業園,全省建起1000多個培訓基地。
與“雙轉移”一樣,“雙輪驅動”也是廣東新出爐的“得意之筆”。
低附加值産業轉移出去,省裏就安排50億引導資金投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這一“雙輪驅動”戰略,將推動“廣東製造”轉向“廣東創造”,形成以珠三角為中心、東西北地區為腹地的功能互補、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産業佈局。
由於“提升製造、推動創造、拓展服務”,廣州開發區去年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增長35%、現代服務業産值比增60%,沒有一家企業因金融危機而倒閉。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薛曉峰説:“發展如賽車,直道難超越,彎道論輸贏。大家都減速轉彎,誰技術好,誰就能超車。”
“三促進”,核心是“自主創新”。當一些城市還在為“要不要搞産業轉移”爭論不休時,外貿依存度高達182%的深圳,鎖定“自主創新”目標,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在國際金融風暴面前,深圳沒有驚慌失措,經濟社會繼續平穩健康發展,去年人均GDP達12932美元。
新一輪思想解放,為科學發展增添動力
沒有思想解放大討論,廣東人應對金融危機不會如此從容。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人飯都吃不飽,卻“殺出一條血路”。如今,口袋鼓起來了,依然應該有“敢為人先”的豪氣。發展模式轉軌的緊要關頭,廣東人沒有任何理由鬆懈。在1年多前召開的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省委書記汪洋大聲疾呼: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缺乏憂患意識,排頭兵就可能變成落伍兵!
廣東省委審時度勢,果斷做出決定:謀定而後動,繼續解放思想,讓大家從不適應、不利於科學發展的認識中解放出來,統一認識,破解難題,以思想解放推動改革發展。
“沉下去”調查研究,“敞開門”徵求意見,“請進來”把脈問診,“走出去”學習取經,南粵大地掀起“思想解放”旋風。12名省級領導、21個地市及省直單位負責人赴華東學習;省市講師團深入基層進行13500多場輔導;徵收網民建議3萬多條;省、市、縣寫出調研報告16800多篇。
“跳出廣東看廣東”,廣東人重燃“敢闖、敢冒、敢試”的豪情,提出了“八個必須”、“八個解放”、“六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先後制訂了20多個重要文件,出臺了《關於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各地市頒布文件措施6159項,紛紛表決心,要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之路。
危機,往往蘊含著機遇。
儘管金融危機仍未見底,但是廣東敏銳捕捉到了“契機”——企業優勝劣汰,是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機遇;出口市場倒逼,是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的機遇;産業佈局調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機遇。
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無不考驗人的膽識、檢驗著思想解放的程度。
過去的困難,沒有壓垮廣東;今天的廣東,更不能被困難壓垮。應對國際金融風暴,廣東人深信,風雨過後是彩虹!(記者 王 楚 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