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培育"綠色超級稻"並在目標國家進行示範推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10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讓種植了7000年水稻的農民,不用再臉朝黃土背朝天地翻地、插秧,而實行免耕直播的“懶人種植法”——把種子直接撒在地裏,不打農藥、少施化肥、也不用灌溉,100多天后,即使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乾旱地區,最懶的農民也能收穫沉甸甸的稻子。這就是科學家黎志康、張啟發的夢想。

    品種具有“節儉美德”

    這種“不打農藥可抗蟲,少施化肥也長壯,沒有雨水照樣活”的神奇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3月23日,海南三亞,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簽署了“綠色超級稻”項目合作書,項目總經費約1800萬美元,實施年限為3年,總體目標是培育至少15個水稻新品種,在目標國家進行示範和推廣,併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亞洲和中國西南部,通過分子育種技術,建立一個高效的水稻基因型分析技術平臺。

    該項目將大大提高我國、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水稻生産能力,使亞非地區至少2000萬貧窮稻農的水稻産量增加20%,為全球糧食危機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無論從經費的數額還是參加單位的數量上,該項目都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研究項目。

    華中農業大學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説,中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已經不允許我們按原定路線走下去了。科學家必須找到具有“節儉美德”的水稻新品種。

    聯合全國科研力量攻關

    黎志康1998年在美國啟動“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旨在利用基因技術選育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為非洲、亞洲等不發達地區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黎志康歸國後,這一計劃被列入“948”重大項目,由張啟發主持,聯合全國科研力量集體攻關。

    我國科學家已經獨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組數據庫,這是僅次於人類基因組數據庫的第二大基因數據庫,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儲基因數據最全的數據庫。但水稻基因測序的完成,離育種還有一段距離。張啟發説:“水稻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要説清楚4萬個基因是什麼、在幹什麼的問題。”接下來的難點是,研究每個基因的功能,進而進行分子設計育種,有目的地開展基因重組,培育出高産、抗病的超級水稻。而這些正是“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技術路線設計的初衷。

    2005年,張啟發提出“綠色超級稻”這個概念。2007年,美國科學院院刊介紹了張啟發的“綠色超級稻”計劃。

    部分性狀已基本實現

    2008年,上海科學家在世界上率先培育出節水抗旱稻“旱優3號”。人們在試驗田裏,看到大片成熟的“旱優3號”“累”彎了腰,細細一數,每穗結粒110顆,畝産量能達到600公斤,高於上海水稻的平均畝産量。而且,它省錢又“早熟”,全生育期僅106天,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躲開了稻田病蟲害高發期,用水基本只靠雨水,施肥用藥次數僅為普通水稻田的1/3,每畝可節約近160元。

    它實行的是免耕直播,減少了大量人工費。病蟲害也相應減輕,人工插秧的同期水稻進行了8次病蟲害防治,而免耕栽培的田塊只進行了3次。如今,這一品種水稻正在全國一些地區推廣種植。

    難道“旱優3號”就是“綠色超級稻”?該項目首席專家黎志康糾正説,“綠色超級稻”不是一個品種,而是一個概念、一個方向。嚴格地説,“旱優3號”具有“綠色超級稻”的某些特徵,但不是全部,比如,它有抗旱特性,但抗蟲性還不很好,對種植地域也有一些局限。黎志康和張啟發均表示,目前綠色超級稻的部分性狀,例如抗蟲、抗病等已基本實現,但“要讓不打藥、少施肥、能抗旱這3個目標都實現,還需要大概10—15年的時間”。(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相關鏈結
· 我國超級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攻克四大瓶頸
· 我國水稻和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技術平臺得到完善
· 我國瀕危水稻品種“桃花米”保護開發獲得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