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大力培育“五彩産業”成為惠民增收的新渠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5日電(記者趙春暉)借助獨特的氣候和資源優勢,新疆近年來大力培育紅黃綠白黑“五彩經濟”。集中、傾斜式的發展戰略,使一大批特色産業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惠民增收的新渠道。

    “紅色産業”衝破“綠色壁壘”

    以往終日與羊群為伴的哈薩克族老人阿合買提江,如今放下了皮鞭,變成了種番茄的好手。阿合買提江居住的瑪納斯縣西涼戶村正是依靠這种經濟作物,成為新疆北部最富有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之一。

    今年初,當地一家番茄加工企業繼續與西涼戶村簽訂了番茄收購訂單。企業不僅統一提供種子,還向村裏派出了技術人員。廠家的要求具體到了從播種到采收、運輸的每個環節。

    位於天山北坡的西涼戶村的海拔為1000多米,熾熱的陽光和潔凈的空氣使這裡成為世界最適宜種植番茄的區域之一。阿合買提江説:“用我的番茄做成的産品要賣到歐洲去,不按企業要求做,會丟中國的臉!”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新疆番茄醬産品逐漸打開國際市場,並開始與國外企業競爭。部分企業的成功引來效倣者,當地番茄加工企業一度增加到50多家,産品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也隨之出現。

    忽視質量的後果是可怕的。新疆出産的番茄醬在國外的“綠色壁壘”前頻頻碰壁,種植番茄的農民收入也受到很大影響。

    這一系列後果迫使中國企業和農民開始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也使得曾經“失寵”國際市場的新疆番茄的品質重新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據世界番茄組織統計,從2007年起,新疆番茄醬的出口量已超過世界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

    “點沙成金”讓“死亡之海”變“希望之海”

    十幾年前,由於抵擋不住肆虐的風沙,阿不都拉一家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如今,通過人工種植紅柳大蕓,阿不都拉和村民們不但收回了被黃沙侵佔的家園,還從中淘出了“金子”。

    阿不都拉是新疆于田縣奧依託格拉克鄉農民,他所在的阿甫塔甫勒克庫勒村處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漫漫風沙無休止地侵襲著這片綠洲,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阿甫塔甫勒克庫勒村被迫多次搬遷。

    正當阿不都拉等村民們想辦法尋求新的發展之際,新疆荒漠産業攻關項目也取得重大進展,苜蓿、大蕓、枸杞、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種植技術已經成熟。其中,大蕓人工接種技術獲得國家專利,麻黃、羅布麻、乾草、貝母、芳香油等其他特色藥用植物的價值也逐漸為人所重視,眾多企業從漫漫黃沙中發現了商機。

    俗稱“大蕓”的名貴中藥材肉蓯蓉寄生在紅柳根部,兩年即可成材獲利。8年前,作為“中國大蕓之鄉”的于田縣,引進了幾家大蕓加工企業,建立起了“大蕓人工生産基地”。僅僅3年的時間,阿不都拉通過紅柳育苗就掙了6萬多元,成了全村的第一個萬元戶。

    如今,于田縣在沙漠中種植紅柳的規模超過了4萬畝,10萬名維吾爾族農民因此脫貧。

    更讓阿不都拉和村民們高興的是,通過廣種紅柳,他們開始大面積收復被沙漠吞噬的耕地。

    在新疆,從沙裏“淘金”的遠不止阿不都拉和他的鄉親們。作為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最大、分佈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新疆除大力治理沙化土地外,還積極引導沙區各族人民開拓沙産業脫貧致富。各地沙産業的興起,對摸索出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兼得的可持續發展新路進行了有益嘗試。

    綠色“大果園”悄然改變塔裏木盆地的“小氣候”

    以乾旱著稱的新疆塔裏木盆地,如今已形成上千萬畝規模的特色林果業,不僅讓當地各族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而且悄然改變了塔裏木盆地原有的乾燥氣候。

    新疆林業部門統計,特色林果已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中確立了支柱地位。截至2009年初,新疆林果總面積已達1450萬畝,全區農民人均林果收入超過500元,實現了改善環境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與此同時,新疆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能力也在不斷增強,果品貯藏保鮮和加工企業超過153家,已擁有了176萬噸的年貯藏加工能力。

    目前,環塔裏木盆地以及土哈(吐魯番和哈密)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北坡特色林果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紅棗、核桃、杏、香梨和蘋果等果品為主的林果主産區。其中,南疆環塔裏木盆地已建成了1194萬畝的各類特色果園,成為阻擋風沙、改善綠洲小氣候的重要生態屏障。

    2007年,新疆南部綠洲沙塵暴發生期間,降塵強度比上年明顯減弱。專家分析認為,這與新疆特色林果面積的增加密不可分。

    “軟棉花”不斷增強“硬實力”

    産量持續增長的新疆棉花,2008年在種植面積、總産量、平均畝産等7項指標上創造了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的奇跡。借助天山南北龐大的棉花産量,我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産棉國,而這一“白色經濟”也憑藉不斷增強的硬實力,改寫著中國棉花生産的版圖。

    由於運用了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新疆棉花平均單産比全國平均數高出一倍,不斷涌現出大批畝産皮棉超過200公斤的高産典型。而棉花不僅是新疆各族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也為我國中西部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新疆摘拾棉花的百萬農民,每年可獲得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2008年新疆棉花産量接近300萬噸。新疆每年出産的棉花八成以上運往沿海紡織工業發達的地區銷售,支撐著中國工業用棉的三分天下。

    新疆棉花的龐大産量也為中國棉花在國際市場上爭取了一定的話語權,甚至影響著世界棉花價格的漲落。

    “油氣開發”難了樵夫安了綠洲

    由於很少有人再買阿不都拉·艾爾肯的柴草,這個昔日樵夫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去年底,産自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天然氣開始輸往和田地區洛浦縣,結束了當地居民延續上千年燒柴、燒煤的習慣。至此,在位於新疆南部塔裏木盆地的42個城市中,已有半數以上的城市接通了天然氣。

    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的綠洲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由於缺乏煤炭資源,在塔裏木盆地南部,一噸煤的價格高達500多元人民幣,相當於當地一名農民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千餘年來,當地居民燒水、做飯一直選擇砍伐胡楊和紅柳等沙漠植被。

    2002年9月,政府投資4億元,由塔裏木油田建設重點扶貧工程——和田河氣田供氣工程,幫助和田人民改善生態環境。兩年後,和田地區首批4000戶居民率先用上了優質、清潔的天然氣。

    由於當地居民享受著全國最低的天然氣市場價格,每戶居民年均開支僅三五百元,因此,燒柴取暖、做飯的家庭越來越少,減少了當地居民對荒漠林的砍伐,保護了當地脆弱的綠洲植被。

    我國政府“氣化”南疆的計劃是從10年前開始實施的。目前,國家已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用於開發這些氣田以及相關管線、氣站的建設。

 
 
 相關鏈結
·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批棉紡領軍企業恢復經濟增長
· 科技部批准新疆克拉瑪依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 新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讓"遙遠的地方"不再遙遠
· 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紀實:延伸的綠洲 溫馨的家園
· 新疆將施行畜禽産品召回制度 規範畜禽檢疫管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