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26日電(記者 李澤兵)今年上半年,內蒙古自治區完成國內生産總值3512.84億元,以16.2%的增幅領跑全國。作為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已經連續7年在全國各省區市中經濟增速第一。歷史實踐證明,民族團結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
內蒙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長期以來一直被譽為模範自治區。6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奮進、開拓創新,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今年內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區遭受到50年不遇的旱災,各族群眾攜手抗旱保畜,再次譜寫了一首民族團結保經濟的時代新歌。錫林郭勒草原寶力根蘇木(鄉)巴彥淖爾嘎查(村)牧民烏雲格日勒説,旱災並沒對牧民的生産生活造成嚴重的損害。在蒙古族和漢族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巴彥淖爾嘎查組建起牧機合作社,發展現代化牧業。烏雲格日勒説,一些漢族兄弟還幫助蒙古族牧民學習青貯玉米種植等相關技術,減輕草場承載壓力,提高了抵抗天災侵襲的能力。
在旱災最重的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漢族牧民劉潤鎖在蒙古族牧民的幫助下,保住了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畜群。今年入春至7月底,察哈爾右翼後旗境內幾乎沒下一滴雨,草地大面積枯黃,連機井裏的井水都見了底。劉潤鎖只好雇人趕著100多只羊轉場到錫林郭勒草原放牧。他説,大災面前見真情,蒙古族兄弟敞開草原一樣的胸懷,在困境中幫助許多漢族群眾照料牲畜,真是親如一家人。
今年上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給內蒙古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然而處在“呼包鄂”金三角地帶的鄂爾多斯市,依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83.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9.66%,居全自治區第一;“十五”期間,累計創造的GDP總量是前51年總和的1.9倍,年均增長27%。
經濟快速發展,來自各族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也讓各族群眾分享到發展的成果。2008年,鄂爾多斯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制度,惠及各族群眾。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著力改善民生。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杜梓説,多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保證;經濟快速發展,也為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供了物質保障。
呼倫貝爾市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現有42個民族272.5萬群眾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初,許多蒙古族、漢族幹部深入基層幫助其他少數民族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接力棒一直傳到今天。
在鄂倫春自治旗托河辦事處,蒙古族幹部、黨工委書記鮑洪文領著幾名蒙古族、漢族幹部長年住守在大興安嶺深處,幫助當地兩個獵民村的鄂倫春族群眾發展特色種植業,擺脫貧困。鄂倫春族獵民白淑蘭説,這些蒙古族、漢族幹部家住在山外,他們從春天忙到秋收,逢年過節也很少回家,真是把心都交給群眾了。通過大家的努力,去年鄂倫春獵民人均生産性收入歷史性突破千元,今年部分獵民的收入有望達到3000元。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説,越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越要重視和諧社會建設,越要珍惜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境安寧的大好形勢。要教育廣大幹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穩定是福、不穩定是禍,團結是福、不團結是禍,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