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一批循環經濟生態城和試驗區在西部逐步顯現活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1月2日電(記者丁銘 駱曉飛 陳國洲)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資源大省青海依託鹽湖、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資源優勢,通過持續調整産業佈局和工業結構,大力推進以“清潔生産”和“綜合利用”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逐步構建起了一批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的循環經濟生態城和試驗區。

    與過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大而全的發展模式相比,隨著循環經濟圈在西部初步形成,而今,“點火”的仍然在快速增加,但“冒煙”的卻越來越少了。

    循環發展理念助推柴達木資源開發

    柴達木盆地因豐富的礦産資源而素有“聚寶盆”之稱,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盆地內已累計探明各類礦産資源86種,其潛在經濟價值超過了16萬億元。

    然而,直到上個世紀末之前,柴達木的資源開發還只是處於一種小規模和粗放型模式,富集的資源並沒有轉化成為相應的現實財富。

    1998年,青海省確立了“大力發展水電、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産業”的工業發展思路,柴達木盆地在鹽湖、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方面的絕對資源優勢在産業化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明顯。

    2001年,作為唯一的産業化項目,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項目被列入國家西部大開發首批十大重點工程;2005年10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立並被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産業試點園區之一;2008年,又一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青藏高原。

    資源優勢因政策傾斜和循環發展理念的助推而成為資本青睞的對象,青海鹽湖集團繼建成百萬噸鉀肥項目之後又先後開工建設了概算總投資超過600億元的綜合利用一期、二期和三期項目,目前一期項目已經進入全面試車階段;青海中信國安3.5萬噸碳酸鋰項目、青海鹼業兩個90噸純鹼項目和慶華集團100萬噸煤化工等近百個重點工業項目在柴達木盆地開落戶。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獻新介紹,以鹽湖、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有色金屬等主要資源為依託,目前柴達木盆地已經形成了以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和烏蘭四大工業園為核心的“一區四園”格局,“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和“鐵礦-焦炭-鋼鐵”五大循環産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靠項目和企業來支撐,近幾年來,柴達木地區招商引資的力度很大,已經簽約和達成意向性協議的資金超過2000億元。”張獻新説,照此發展下去,再用10年的時間,柴達木盆地的工業産值就可以超過1000億元。

    “清潔生産”打造循環經濟生態城典範

    位於柴達木盆地腹地大柴旦鎮的西部礦業錫鐵山鉛鋅礦是國內最大的鉛鋅原料生産基地之一,年採選礦石能力達150萬噸,除生産鉛精礦、鋅精礦外,每年還會産生10多萬噸尾礦硫精礦。20多年來,大量的硫精礦堆積如山,污染環境。

    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深入推進的過程中,當地政府于2007年引進了青海創新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之後,不僅可以全部消化掉鉛鋅礦當年産生的尾礦,而且可以消化一部分以前堆積的尾礦,同時還帶來了數十億元的工業産值。

    在青海創新礦業開發有限公司廠區,一幅巨大的規劃圖清晰地標明了産業鏈流程:利用尾礦硫精礦年生産硫酸15萬噸,再以硫酸為原料生産15萬噸磷銨,同時,還可以提取生鐵……

    在這一流程中,甚至連蒸汽和提取生鐵産生的尾渣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用蒸汽餘熱建設一個小型發電廠,尾渣則提供給海西化建有限公司用來生産水泥。

    “如此循環,不僅真正實現了清潔生産,而且在循環利用過程中節約了能源、減少了排放。”青海創新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銘説,僅以蒸汽餘熱回收利用為例,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近10萬噸。

    企業間“聯姻”和企業內部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取得的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大柴旦錫鐵山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整個柴達木地區建設循環經濟生態城的典型代表。

    事實上,青藏鐵路沿線西寧-烏蘭-德令哈-大柴旦-格爾木的整個青海高原工業城鎮群,都在努力實現這一模式。

    “循環經濟的實質就是‘有序利用,吃幹榨盡’,這既需要企業內部循環,也需要諸多相關産業之間的鏈結。”格爾木市市長朱建平説,格爾木的循環經濟就是在循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加強協調産業關聯度和融合度,實現更大範圍的綜合利用。

    朱建平認為,對於像格爾木這樣的以資源開發為特點的城市來説,産業的聚集和功能分佈非常重要,産業鏈聯合起來所帶來的潛能不可估量,這不僅僅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講,而且還關係到資源型工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政策支持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之所以取得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生寶説,梯級開發的區域發展戰略使西部資源地區的開放度迅速擴大。

    西部地區尤其像柴達木盆地這樣的資源性地區,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高,從一開始就走上了發展循環經濟之路,不像別的地區走的是先污染、後治理,這是其後發優勢所在。

    但是,由於歷史欠賬多,基礎設施建設依然非常滯後,西部地區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仍然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因此,在諸如科技攻關、地質勘探和人才、資金引進方面以及産業規劃上,都需要相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推進,比如,制定比較明確的循環經濟産業政策,完善政策法規;加大地質勘探力度,提供後續資源以進一步優化産業鏈條等。

    “政府搭建平臺,通過企業和科研相組合使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才能讓循環經濟真正循環起來,而這之間的一系列相關連接只能依靠具體完善的政策來引導。”張獻新説。

 
 
 相關鏈結
· 一批西部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如今成為旅遊新景點
· 中國西部地區首臺地鐵盾構機在四川成都竣工下線
· "第六屆中國西部國際太陽能風能論壇"在蘭州召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