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國際時評:唱響綠色童謠 找回失去藍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裏坐,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藍天下的月亮,藍天下的船,藍天下的孩子騎著月亮船……童謠裏的意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天是灰的,不是藍的。”今天世界許多地方的孩子,都會這樣給大人更正。每當這時,大人們心中或許會有刺痛,天不再清澈,我們失去了藍天。

    孩子們在問,為什麼童謠裏人與自然的和諧離他們越來越遠,為什麼書本中描繪的綠色世界近在咫尺又似乎遠在天邊:推開窗戶,屋外也有草地;走在街上,路邊也有綠樹;田野裏,也有鳥兒在鳴唱。只是他們看到更多的,是滾滾車流,是樓宇叢林;聽到更多的,是噪音雜響。

    如果説昨天的孩子享受過那種和諧,那麼今天的孩子只能夢想和諧的綠色世界。如今,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天空因污染變灰了,十分之一的河流因工業廢水的大量注入變黑了,從南極到北極的氣候因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變暖了。而造成這一切的,正是人類自己,受到傷害最多的,恰是需要呵護的孩子。

    有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因室外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多達300萬,其中5歲以下兒童佔三分之二;全球每年因飲用不潔水患病死亡的人數多達310萬,其中近90%是5歲以下的兒童;氣候變暖同樣是兒童的“不可承受之輕”。

    “我們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適合我們心意,但卻未能達到目的!這確實是一個令人痛心的諷刺。”1962年,蕾切爾·卡森在她那本後來被稱為標誌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寫到,“然而看來這就是我們的實際情況。雖然很少有人提及,但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真情實況是,大自然不是容易被塑造的。”

    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可以設計未來。在卡森發出振聾發聵的疾呼之後,環保意識開始萌發,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踏上環境治理保護之路。

    上世紀70年代遭受嚴重污染的萊茵河,曾一度被謔稱為“歐洲下水道”,如今重又煥發生機,清清河水上水鳥競翔野鴨閒遊;狄更斯筆下孤兒奧利弗眼中終日濃霧瀰漫的倫敦,如今也已恢復秀美的面貌,大本鐘重新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中。

    還有,破壞臭氧層的氟利昂幾被淘汰,汽車尾氣排放受到限制,可再生能源開發方興未艾……我們正在採取更多的行動。越來越多的人響應“無車日”活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限塑令”的意義,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植樹造林……

    我們要把重塑綠色家園的理念植入孩子的心靈深處。在長江源頭的沱沱河旁,孩子們組成環保小分隊宣傳保護水源;在芬蘭赫爾辛基太陽灣基礎學校,剛剛入學的孩子在環保課上學習垃圾分類;在印度新德里南郊的普裏嘉小學,紙質航模班的同學向老師炫耀用廢棄包裝盒做成的紙飛機和動物玩具。

    我們行動了,但還遠遠不夠。今天,擁擠的路上依然塞滿汽車,一個“無車日”甚或“無車周”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仍有煤煙飄向空中,仍有污染物流入江河湖海。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在通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上大步前行,一路唱響綠色的童謠,找回那曾經的藍天。

 
 
 相關鏈結
· “國際兒童日”活動和環球新聞報道標識、網站發佈
· 國際兒童日特稿:愛,讓劫後余生的兒童更加堅強
· 國際兒童日:汶川地震"面孔女孩"高雅倩笑對新生活
· 讓這些孩子享有家庭溫暖——孤殘兒童問題採訪記
· 新華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簽署兒童日合作備忘錄
· 我的童年我的世界—五十年巨變中兒童眼中的世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