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染礦區”到“綠色之都”
——循環經濟“銅陵模式”解讀
新華社合肥11月18日電(記者 楊玉華 汪延)這是一個典型的工礦之城,在國家確定的9個高污染、高耗能行業中,銅陵一市就佔據6個;在國家確定的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銅陵也赫然在列;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資源型重化工城市卻實現了從污染型的工礦城市向綠色生態城的“華麗轉身”。銅陵人説,是循環經濟讓這個傳統的礦業城市重獲新生。
主動尋求突圍
説起身處的城市,銅陵人常感自豪。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均産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於銅陵。正是豐富的銅礦資源,讓銅陵人“因銅而興”,從昔日荒山野嶺上小礦城迅速崛起,發展成為擁有銅冶煉、化工、建材、電力等多個産業數百億産值的全國聞名的銅都。
然而,資源並非取之不盡,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曾經礦産資源豐富的古銅都也面臨著資源枯竭的窘境。坐等“礦竭城衰”,還是主動突破重圍?銅陵人以壯士斷臂的氣概選擇了後者。
2007年,隨著一聲巨響,曾冶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的有色一冶的煉銅鼓風爐關閉,聳立了半個多世紀的兩座煙囪轟然倒地。以此為標誌,銅陵市相繼展開對高耗能、高污染而又難以實現循環發展的企業實行關停,先後關停了焦化廠的老焦爐裝置和發電廠2臺12.5萬千瓦的機組,在安徽省率先完成全部水泥立窯的關停,拆除100立方米小高爐3座,拆除中心城區燃煤鍋爐38臺。
在下狠心關停高污染項目的同時,銅陵大力推進企業資源循環利用。銅化集團是以硫磷化工、精細化工為主導産業的國家級化工企業。擁有全資、控股子公司16家。
過去該企業生産磷酸二銨産生的固體廢棄物磷石膏排放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由於大量的磷石膏長期無法得到處理,最後堆積成了一座“白山”,嚴重影響環境。為此,銅化集團通過學習引進國外技術,掌握了磷石膏製造水泥緩凝劑的技術,不僅可以替代水泥行業普遍用的天然石膏,而且成本大大降低。通過這一技術,銅化集團實現“白山”變“金山”,僅此一項,就為該集團增加4000余萬元的效益。
“世界上本沒有廢物,只是沒有擺正位置。”説起循環經濟,公司董事長黃化鋒的一席話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在銅化集團,不僅各個子公司都致力於在廢水廢氣廢渣裏淘金,而且集團內部也通過配齊循環鏈形成了一套廢棄物利用的産業鏈。集團下屬的鈦白粉生産企業利用其他公司生産的餘熱烘乾産品,其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廢酸又被化工公司用於生産複合肥,化工公司則通過技術開發將生産中産生的廢料進行開發利用。通過這種環環銜接,企業循環産業鏈越拉越長。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資源消耗、廢棄物産業和排放的載體,加強企業資源環境管理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銅陵市發展循環經濟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劉懷忠説。
近年來,銅陵市通過探索制訂綠色稅收、財政、投資等一系列經濟政策,大大激發了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熱情。僅銅陵市財政每年就拿出不少於500萬元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引導資金,此外,市政府還協調搭建循環經濟産學研合作聯盟,開展科技難題攻關和重點項目規劃,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投入。目前像銅化集團這樣致力於走循環之路的企業在銅陵隨處可見。
構建社會立體“循環”
如果説企業是循環經濟的基礎,那麼圍繞這個基礎,銅陵還不斷放大,構建園區層面的“中循環”和社會層面的“大循環”。
銅陵有色循環經濟工業園就是這樣一“中循環”。一直以來,銅陵有色銅礦開採每年會産生上百萬噸的硫精砂,這些硫精砂雖然富含高硫高鐵,但因無法提取,只能堆積成紅色的渣山,既浪費又容易自燃。循環經濟工業園就是圍繞開發利用這些硫精砂而打造的一個立體循環園。
根據規劃,循環園的建設項目包括:硫酸生産、餘熱發電、鐵球團生産、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等項目。負責該工業園建設的銅冠冶化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程憲法通過一張圖向記者展示了園區循環脈絡:利用有色銅礦生産的廢料硫精砂,作為硫酸項目焙燒制酸的原料;利用制酸生産以後的廢料硫酸燒渣,作為鐵球團生産的原料。同時回收硫精砂焙燒制酸過程中,硫精砂自身所産生的大量的熱能進行餘熱發電,再利用餘熱發電以後的蒸汽作為生産的能源。
“通過這個循環,最後達到資源吃幹榨盡,能源100%得到利用。”程憲法説。據了解,目前銅陵有色的循環經濟園不僅在園區內實現了上下游項目廢料廢氣的循環利用,而且還與全市循環經濟鏈耦合,園區內的餘熱發電還供應周圍部分工廠,所産生的蒸氣供應民用,實現了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的能量梯級利用和資源循環共享。
“循環經濟絕不是簡單的企業節能減排和廢棄物利用,而是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實現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銅陵的循環經濟實踐正是力求打通企業與社會、工業與農業等領域、部門的限制,最終形成全市立體大循環。”銅陵市市長李明意味深長地説道。
據了解,目前銅陵的城市立體大循環已經初顯雛形。在工業領域,圍繞銅礦、硫鐵礦、石灰石三大礦産資源的綜合利用,形成了三條生態工業鏈。在農業領域,形成了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三大産業循環利用鏈。此外,居民消費、建築工程等民用領域,循環綠色的觀念都已深入人心。
循環起來就是效益
通過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銅陵已經擺脫了過去單純吃“資源飯”的尷尬,從建市之初單一的銅採選冶發展成為今天銅、化工、電子、建材、能源、紡織等多個支柱産業齊頭並進、迅速擴張的良好局面。城市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城市的環境不斷優化,教育、民生等社會事業也齊頭並進。
採訪中,銅陵的一些企業負責人、普通百姓和政府官員分別從不同角度向記者介紹了循環經濟綠色轉型給這個城市帶來的生機。
循環經濟讓企業得到實惠。去年10月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鋼鐵原料受到嚴重衝擊。而在銅陵有色循環工業園的鐵球團生産始終供不應求。由於是採用廢料回收生産成本較其他企業大大降低,在周圍生産鐵球團廠紛紛停産的情況下,工業園的鐵球團卻始終沒有斷線。在銅化集團同樣如此,由於廢棄物回收利用産生的循環經濟效益,去年以來在全國磷肥生産企業因市場價格下跌,普遍開工不足,而銅化集團的磷肥生産仍然保證滿負荷運轉。
循環經濟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在銅陵生活大半輩子的銅陵學院教師王振中深有感觸地説:“過去銅陵以礦為生,不僅城市臟亂差,空氣也整日灰濛濛的。而這幾年加大了整治力度,城市綠化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一批新的公園、廣場也建起來了,城區還有國家4A級風景區。本來我打算和老伴去寧波的女兒家養老,現在我哪都不想去了,就待在銅陵了。”
來自銅陵市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銅陵市“三廢”綜合利用産值達12億元以上。全市單位GDP能耗較2005年下降1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22%。城區空氣達到或優於二級以上天數達344天。
“城市的發展最終就是要讓百姓得實惠,發展循環經濟最終就是要形成一個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的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李明告訴記者,這幾年,通過循環經濟,銅陵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市GDP由2005年的182億增加到去年的325億。城市的發展,為政府實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奠定了基礎,目前該市每年堅持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於民生工程,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一些資源型城市歷史遺留問題如棚戶區改造、職工轉崗就業和養老保障等問題都逐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