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環球視野看中國——對話四大國際機構有關負責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環球視野看中國
——新華社記者對話四大國際機構有關負責人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韓潔 安蓓 王希)國際金融危機肆虐一年多來,全球經濟歷經曲折並初現回暖跡象。世界舞臺上,中國經濟宛如一朵奇葩在危機中亮麗綻放,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備受關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新華社記者全球連線採訪了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維諾德·托馬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維韋克·阿羅拉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馬和勵,與他們從全球視角一起透視全球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新動向。

    “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應得高分”

    【新聞背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紛紛出臺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國出臺的包括四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攬子計劃成效顯著,尤為矚目。

    記者: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大背景下,中國前三季度7.7%的經濟增速成為全球的焦點。如何評價中國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及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

    托馬斯:從對危機反應的速度和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看,各國都取得了好成績,特別是中國應當得高分。中國的一攬子計劃是各國中規模最大的,並且中國是把這些政策付諸實施最及時、最有效的國家之一。

    阿羅拉: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和快速反彈,歸功於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及時準確出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政府主動出擊,提早行動,貨幣政策的調整先於雷曼兄弟破産,體現了決策者的遠見卓識。從全球來看,隨著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貢獻份額的縮減,中國已成為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單一經濟體。

    拉米:中國為應對危機出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拉動了需求、有效刺激了經濟復蘇,也為緩解全球經濟失衡作出了貢獻。在貿易方面,中國對多種産品採取了降低關稅、減少手續費的措施,還取消了服務貿易領域的部分限制,在拉動需求、刺激全球經濟復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和勵:中國政府出臺的應對危機措施非比尋常。在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的支撐下,中國經濟很快走出了危機,繼續向前發展。中國還在努力幫助其他國家恢復經濟。

    “我們已經度過了最壞的時期”

    【新聞背景】在各國刺激政策作用下,全球經濟開始出現回暖跡象,歐元區和美國經濟第三季度均出現增長。新興市場中,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等國經濟均呈現企穩復蘇跡象。

    記者:一些國家出現的經濟回暖跡象是否意味著危機已經遠去?如何看待目前全球經濟的復蘇形勢?

    拉米: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我們已經度過了最壞的時期。在各國卓有成效的經濟刺激計劃支撐下,全球貿易和工業生産在經歷了年初的急劇萎縮後,第二季度逐步穩定下來,第三季度繼續延續了好轉的勢頭。在一些國家,如中國,貿易復蘇強勁。

    托馬斯:目前全球經濟復蘇的共識已經達成。除了工業和製造領域的快速增長,貿易部門的好轉尤為突出。但對比不同國家,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復蘇仍比較微弱,而東亞經濟的增長則強勁得多。目前所有預測都顯示,未來幾年最強勁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在中國、印度、巴西等中等收入國家。

    阿羅拉:可以肯定全球經濟正在復蘇,儘管這種復蘇是平緩的和早期的。全球經濟形勢比半年前已有明顯改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增長有望恢復到3%的水平。但與前幾次危機後的復蘇相比,此次復蘇持續的週期將會更長。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不少家庭仍負債纍纍,失業率居高不下,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還有待發揮和完善。

    馬和勵:世界不同地區正處在經濟復蘇的不同階段。歐元區和美國似乎要迎來經濟的正增長。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以及一些非洲國家的復蘇好于預期,也好於世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工業生産大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使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經濟發展抱有信心。

    “退出政策為時尚早”

    【新聞背景】澳大利亞、挪威以及印度、越南等國近期紛紛加息,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不約而同宣佈維持低利率不變。經濟刺激政策何時退出,成為各經濟體面臨的現實選擇。

    記者:全球經濟開始復蘇是否意味著經濟刺激政策將要退出?當前全球經濟還面臨哪些挑戰?

    托馬斯:現在討論退出政策還為時尚早。世界經濟復蘇依然脆弱。只有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的復蘇,並且不會重返危機才能考慮退出。目前,全球失業率高企、貧困激增等社會挑戰巨大。此外,能否確保刺激政策帶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投資,能否真正汲取危機教訓,建立更加謹慎的金融監管機制,也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

    阿羅拉: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失衡是全球經濟面臨的兩大挑戰。為了實現各國以及全球經濟的快速復蘇,應致力於解決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

    拉米:事實上,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問題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疲弱的國內需求、不斷增長的公共債務和全球經濟再平衡使得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各國為應對危機採取的刺激政策增大了貨幣供應量,導致了政府的財政赤字。長遠看,如果不能在全球經濟復蘇後及時出臺退出政策,通貨膨脹將對經濟發展造成威脅。當前所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應考慮的一項“退出”計劃是,在經濟企穩後取消為應對危機而施行的貿易限制和生産補貼措施。

    馬和勵:危機本身具有不確定性。近期迪拜債務危機的爆發,依然證明了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當前最大的風險一是沒有利用危機的機會徹底變革金融監管;二是經濟刺激計劃應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經濟復蘇不應以環境為代價。

    “不要動輒訴諸貿易保護主義”

    【新聞背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各國以及各國際機構紛紛呼籲遏制貿易保護主義,推進貿易自由。

    記者:如何看待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復蘇有何危害?

    阿羅拉:貿易保護主義危險之至,不要動輒訴諸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是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之一,導致了全球生産鏈和就業崗位的崩潰。與上世紀危機不同的是,當前國際交流合作空前加強,面對紛爭和矛盾,各國應更多借助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多邊和雙邊機制,用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

    托馬斯:回看歷史上爆發的幾次經濟危機,導致大蕭條並使危機惡化的一個因素就是貿易保護主義。誠然,危機發生時,貿易政策越開放的國家受到的衝擊越大。但這並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情況就會好轉。事實證明,最開放的國家也是危機後復蘇最快的國家。因此,無論在危機期間還是危機後,貿易保護主義都無助於經濟復蘇。

    拉米:總體看目前世界經濟的開放程度與危機剛剛發生時沒有太大變化。但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許多國家在貿易政策方面確實存在著“滑坡”現象,例如近期頻繁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措施等。未來必須避免兩種危險:一是貿易限制措施的濫用;二是貿易限制措施的長期化。

    馬和勵:無論是過去的大蕭條還是這次危機都證明,貿易保護主義是對經濟發展的巨大傷害,各國政府都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保持警惕。

    “不要浪費危機中的機遇”

    【新聞背景】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衝擊,也對中國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提出嚴峻挑戰。面對即將到來的“後危機時代”,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迫切任務。

    記者:中國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為明年經濟工作“定調”,中國經濟未來轉型的出路何在?在宏觀調控政策上應作何調整?

    馬和勵:有句話説得好,“不要浪費危機”。危機之所以被視為機遇,是因為它迫使人們去關注問題的實質,也幫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正確決策。由於外部需求減弱,中國出口要回到危機前的水平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就需要對政策做出調整。中國未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應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在實施一攬子刺激計劃中也要警惕通脹風險和資産泡沫等新問題。

    拉米:考慮到全球需求長期疲弱的可能性,未來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經濟必須轉向更多地依賴內部需求,這符合亞洲經濟體的自身利益。中國應在經濟轉型中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家庭儲蓄率;完善國內金融體系,鼓勵私人投資;採取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爭取更大的發言權等。

    托馬斯:中國應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追求速度和規模。未來中國經濟的支撐點應該是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業和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目前中國服務業比重相對較低,大力發展服務業有助於提高生産率,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能源瓶頸制約。

    阿羅拉:中國已經採取了很多舉措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從目前看,這些調控政策是積極有效的,在幫助中國應對經濟下滑和實現快速反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要警惕信貸快速擴張帶來的産能過剩,尤其是外向型産品的生産過剩。此外,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還需要更多努力。

 
 
 相關鏈結
· 川渝加強合作 攜手共同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 IMF副總裁加藤隆俊專訪:IMF看好中國經濟走勢
·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表現突出 回升基礎尚仍需鞏固
· 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撰文盛讚中國經濟偉大成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