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2月10日電(記者石新榮、胡星、孫陽)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熱榮鄉四村村民倉白卓瑪今年搬進了由政府幫助修建的兩層新樓房。這位五保戶説:“藏曆新年馬上要到了,新房裏面過新年的感覺,像是到了天堂。”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稼鄉容咀村106戶苗族村民的危房被列入今年的農村危房改造計劃,目前已有80多戶村民搬進了具有典型苗族風格的桿欄式木樓裏。
村民們穿上節日盛裝、編唱苗族山歌來感謝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政策好,從古至今少見到。家家戶戶建新房,從此睡個踏實覺。”
我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自2008年7月全面啟動以來,為了讓更多的少數民族群眾住上新房,各地加大了新建和改建農村危房的步伐。
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早在2006年開始實施。“十一五”期間,西藏以農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力爭使全區80%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
按照農牧民安居工程的不同類型,西藏自治區財政制定了相應的補助標準。農房改造每戶補助1萬元;遊牧民定居每戶補助1.5萬元;一般貧困戶扶貧搬遷每戶補助1.2萬元,絕對貧困戶扶貧搬遷每戶補助2.5萬元;地方病重病區群眾搬遷每戶補助2.5萬元;邊境縣鄉“興邊富民”工程每戶補助1.2萬元。這項政策被認為是“百姓蓋房,政府給錢”。
雖然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熱榮鄉在去年10月遭受了罕見的雪災侵襲,但是在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倉白卓瑪家的這棟兩層樓房如期竣工。村支書白瑪群培介紹,倉白卓瑪家是特困戶,基本沒有現金收入。為了改善她家的居住條件,政府除了補助2.5萬元修房款外,還組織村民義務出工投勞,幫助採石、夯土。整個勞務過程倉白卓瑪家沒有花一分錢。
“按照我家的經濟收入,想修這樣的新房是不可能的。我們這裡每年冬天都很冷,住在以前的房子裏冬天很難過。現在的房子防風保暖,今年不怕過冬了。”倉白卓瑪説。
截至目前,西藏共下達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補助資金28.6億元,累計完成農牧民安居工程226302戶,有120萬名農牧民搬進了安全、舒適的新房。
今年西藏又安排各地市安居工程建設任務59637戶,自治區財政下達建房補助資金78658萬元。同時,增加資金29818.5萬元,對59637戶新建安居房實施了抗震加固補貼。截至10月底,今年的建設任務已完成54001戶。
貴州是全國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又是全國首個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的試點省份。貴州省常務副省長、省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領導小組組長王曉東説,貴州“危改”工作點多面廣,涉及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農戶,達190多萬戶。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黔東南苗族侗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三個民族自治州的農村危房比例很高,望謨、從江等部分縣的農村危房比例高達65%以上,改造任務非常艱巨。
針對這一情況,貴州省委、省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全面啟動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決定》,明確農村危房改造為“一把手”工程,要求各部門緊密配合、紮實推進。各地制定了農村危房評定標準,組織開展摸底調查。在危房改造上,由政府引導,以群眾自建為主。同時,科學規劃,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在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相結合,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充分發揮農村危房改造的綜合效益。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農村住宅圖集,由建設部門免費設計提供。”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光榮説。
貴州黎平縣大稼鄉容咀村、貴陽花溪區黨武鄉擺貢寨等地,按照圖集進行建設,所建成的危改新村民族特色突出,成為當地人文景觀的一個旅遊亮點。
截至目前,貴州“危改”工程已惠及20多萬戶最困難的農戶,新建、改建和搬遷了一批最危險的房屋。貴州“危改”總體規劃方案計劃從今年起,用8年時間,分階段、分步驟完成全部190多萬戶家庭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三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改造”既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大的扶貧工程,也是四川省的重點惠民工程。2003年至2009年,涼山州累計投入資金3.6億元,使10多萬戶農戶,近60萬名群眾的住房狀況得到改善,其中絕大多數是彝族群眾。這些受益的彝族群眾不僅告別了“人畜混居”的生活狀態,住房面積也從原來的每戶不足40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生活條件大大改善。